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黄连降脂合剂对AS大鼠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调控的影响,并探讨黄连降脂合剂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大剂量维生素D3腹腔注射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连降脂合剂组、氟伐他汀组。12周以后酶法检测血脂,HE染色观察腹主动脉病理变化情况,采用去蛋白法检测H2S含量。结果正常组几乎无表达,中药组和氟伐他汀组组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与氟伐他汀组比较,H2S水平升高明显(P〈0.05)。结论黄连降脂合剂可能通过上调H2S的水平,从而防治AS形成。

  • 标签: 黄连降脂合剂 动脉粥样硬化 硫化氢 气体信号分子
  •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针刺方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方法:选用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皮内针组、罗格列酮组;同系非糖尿病大鼠作为空白组。针刺组和皮内针组大鼠取内庭、足三里、胰俞穴,其中针刺组结合电针治疗,药物组给予罗格列酮灌胃治疗。结果:各治疗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素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1),但均高于空白组(P〈0.01,P〈0.05);GLP-1、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1),但针刺组低于空白组(P〈0.01),而药物组、皮内针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针刺疗法可以有效提高GLP-1水平,可能因此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 标签: 针刺疗法 2型糖尿病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D1和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胃癌患者64例,其中32例给予D1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设为对照组;32例采取D2淋巴结清除术治疗,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1、3、5年的生存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3、5年内生存率分别为84.4%、40.6%、25.096;对照组为75.0%、43.75%、21.8%,两组5年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4%,对照组15.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1和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胃癌患者,均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与D1淋巴结清扫术相比,D2淋巴结清除术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采用D1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胃癌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D1淋巴结清扫术 D2淋巴结清除术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S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5年7月开始将5S管理工具运用到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中。结果5S管理前后科室清洁消毒合格率由46.50%升到87.33%、无菌物品储存合格率由64.00%升到100.00%、医疗废物分类合格率由77.00%升到94.50%、输血袋规范处置率由20.00%上升至71%、污衣存放合格率由19.42%上升至75.47%。结论5S管理能加强医院感染环节管理,可营造整齐、清洁、美观、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浪费,减少库存,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确保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1,增强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

  • 标签: 5S 控制感染
  • 简介:急性造血功能障碍(acutearrestofhemotopaisis,AAH)又称急性自限性再障综合征或急性再生障碍危象,是指在多种原因下(感染、药物最为多见)出现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外周血可表现为一系或多系减少,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贫血、出血或出血倾向等,病情多具有自限性,大多数可自行恢复或经对症治疗后恢复,因为特殊的血象改变,需要与急性再障性贫血、浆细胞白血病等疾病相鉴别,

  • 标签: 急性 造血功能障碍 不良反应 感染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已婚,文员。因发现右髋部肿物10余年入院。10余年前,患者发现右髋部有一肿物,当时肿物体积尚小,亦无临床症状,患者未予重视,之后,肿物体积逐渐增大,近来渐渐出现局部酸胀不适等症状,仰卧位及行走时尤为明显,且患肢活动较健侧受限,故前来我院求诊。患者既往身体状况良好,无患慢性疾病,无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嗜烟,无嗜酒。入院专科检查:右髋部可见局部肿物隆起,大小约5cm×4cm×4cm,

  • 标签: 髋臼前缘骨软骨瘤 良性骨肿瘤 手术治疗 个案报道
  • 简介:肺血栓栓塞症并发大量胸腔积液的发病不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该病胸水特点多是渗出性的,间皮细胞明显升高,认识肺栓塞并发胸腔积液的特点则有助于及早诊断。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胸腔积液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对细胞凋亡过程中非折叠蛋白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9只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空白组,每组3只。中药组、西药组分别用中药复方提取液、雌二醇混悬液灌胃,空白组以同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个月后制备含药血浆。选用1d龄SD大鼠获取原代的成骨细胞体外培养,中药组、西药组分别给予对应的含药血浆培养,正常空白组以及凋亡空白组给予空白组血浆培养。24h后分别检测GADD34、ERO1、IRE-1等凋亡蛋白的光密度值(OD)。结果:与凋亡空白组相比,中药组、西药组GADD34、ERO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比中药组更能显著降低ERO1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中药复方有可能通过非折叠蛋白反应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对成骨细胞进行调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的凋亡。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中药复方 GADD34 ERO1 IRE-1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丹参血清对HepG2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丹参含药血清作用低分化人肝癌HepG2细胞,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HepG2细胞Caspase-3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TGF-β1分泌水平;钙影像(CalciumImaging)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倍浓度组能明显增加HepG2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P〈0.05),同时,ELISA检测也显示10倍浓度组HepG2细胞TGF-β1分泌减少(P〈0.05),且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丹参能够诱导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凋亡,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其促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内Ca2+浓度从而阻断TGF-β1信号通路实现的。

  • 标签: 丹参 HEPG2细胞 Caspase-3 TGF-β1 CA2+
  • 简介:1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是甲状腺炎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以甲状腺肿大、疼痛、压痛并伴全身症状为主要特点。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

  • 标签: 从肝论治 亚急性甲状腺炎 验案
  • 简介:小儿周期性发热是一组以周期性发热和局部炎症为特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通过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多在新生儿或幼儿期发病。由于在发热期间,实验室检查的炎症指标水平显著升高,在未明确诊断前,往往易被误诊为细菌感染,而给予抗生素治疗。实际上,这类疾病为自身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治疗方案需要免疫专科医生根据患儿病情量身定做长期治疗和跟踪照顾的方案。

  • 标签: 小儿周期性发热 中医辨证 分期治疗 验案
  • 简介:1验案病例1杨某,女,37岁。主因面部反复起红斑、丘疹,伴瘙痒6月余,于2015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前面部出现潮红,起红斑、丘疹,自觉瘙痒,曾在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症状可暂时缓解,但皮疹反复发作,此后每遇皮肤起疹瘙痒,患者即自行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用药皮疹即消退,停药后又复发,久治不愈,

  • 标签: 激素依赖性皮炎 清热凉血活血法 验案
  • 简介:本文通过介绍两个以中医药为主要治法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用药规律:根据疾病的特异性做出宏观综合评定治疗,又针对中医病因病机以立法处方,将辨病、辨证二者有机结合,缓急得当,主次分明。临床运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思路治疗甲状腺疾病,事半功倍。

  • 标签: 亚急性甲状腺炎 瘿病 辨证辨病 医案
  • 简介:目的:探讨振腹法对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影响。方法:用高糖高脂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mg/kg)建立实验型T2DM大鼠模型,根据振动频率分为低频治疗组(300次/min)和高频治疗组(600次/min),进行6周振腹干预,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水平(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餐后2h血糖(2hPG)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计算ISI并与对照组和模型组进行比较。结果:振腹干预6周后高频治疗组、低频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ISI值上升,FBG、INS、2hPG、FF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治疗组与高频治疗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对照组、低频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腹法可降低T2DM大鼠血清INS含量、提高ISI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程度,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血清FFA含量有关;对正常大鼠无此效应,认为振腹效应的产生与机体状态有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振腹法 胰岛素敏感指数 胰岛素抵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索Hepasphere微球联合Avastin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分析栓塞前后肿块周边的cT灌注参数与微血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探索cT灌注成像监测肿瘤生长的可行性。方法:建立30只新两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A组:Hepasphere微球栓塞10只,B组:Hepasphere微球+Avastin栓塞lO只,C组:生理盐水10只,了二治疗前、治疗后14d行cT灌注成像,获取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处死实验兔,采用免疫组化检测MVD、VEGF的表达。结果:栓塞治疗前3组肿瘤周边cT灌注参数HAP、PVP、ftA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后c组HAP、HAPI增加,PVP降低;A、B两组HAP、HAPI均有明显降低,B组较A组降低明显,PVP均有增加;B组MVD、VEGF计数较A、C组减低(P〈0.05)。肿瘤VEGF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5),三组中HAP、PVP、HAPl分别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5)。结论:cT灌注成像结合MVD和VEGF表达,能较好地评价兔VX2肝癌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Hepasphere微球联合Avastin栓塞治疗兔VX2肝癌与单纯Hepasphere微球栓塞相比,可明显降低VEGF的表达,显著地抑制治疗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 标签: 肝肿瘤 微球 AVASTIN 栓塞治疗 CT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