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 癌前哨淋巴活检 代替腋窝 淋巴 清扫的护理配合方法。 方法: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手术间及各种特殊器械的准备工作;术中巡回护士实施有效安全的体位管理、胃管护理及仪器摆放,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密切配合医生,严格无菌无瘤技术操作。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发生。行保腋手术的患者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明显减少,术后上肢功能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 结论:以乳腺癌前哨检淋巴活代替腋窝清扫的保腋手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也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腋窝淋巴结清扫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 癌前哨淋巴活检 代替腋窝 淋巴 清扫的护理配合方法。 方法: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手术间及各种特殊器械的准备工作;术中巡回护士实施有效安全的体位管理、胃管护理及仪器摆放,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密切配合医生,严格无菌无瘤技术操作。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发生。行保腋手术的患者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明显减少,术后上肢功能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 结论:以乳腺癌前哨检淋巴活代替腋窝清扫的保腋手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也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腋窝淋巴结清扫 手术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甲状腺根治术不常规放置颈部引流管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科行择期甲状腺根治术3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11例未放置颈部引流管,其余203例放置颈部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淋巴转移情况]、术后住院日、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换药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构成、BMI指数、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分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引流组较引流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缩短[(1.51+0.60) d vs (2.75+0.87) d,P

  • 标签: []甲状腺癌根治术 颈部引流 快速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亚甲蓝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活检(SLN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1例分期为T1~2期且临床检查腋窝淋巴阴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乳晕及肿块周围皮下注射亚甲蓝的方法行SLNB,随后行腋窝淋巴清扫,前哨和非前哨淋巴均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51例患者中,46例成功检出前哨淋巴104枚,成功率、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性、精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2%,10.5%,89.5%,100%,95.7%,100%,93.1%。结论:亚甲蓝法是乳腺癌前哨淋巴活检的可靠方法,可以准确预测腋窝淋巴临床检查阴性的T1~2期乳腺癌腋窝状态。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亚甲蓝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食管胃交界区腺癌淋巴转移规律,比较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清扫纵隔及腹腔淋巴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48例食管胃交界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经上腹、左胸以及IvorLewis组,每组16例患者。对比分析淋巴转移规律。结果经左胸、IvorLewis组患者清扫下纵隔淋巴(隆突下、食管旁、下肺静脉旁、肺门淋巴)明显优于经上腹组,经上腹、IvorLewis组清扫胃左动脉旁、肝总动脉旁、脾动脉、腹腔淋巴明显优于经左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上腹、左胸以及IvorLewis组,下纵隔、腹腔淋巴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orLewis手术就被列入经胸、经腹的优势,可最大化的完整切除肿瘤,并可提高淋巴清扫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食管胃交界区腺癌 淋巴结转移 规范化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DTC的手术切除及淋巴清扫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60例甲状腺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围手术期无死亡发生;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6例(11.7%)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均在4周内完全恢复正常。本组6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6年。无死亡病例,无转移病例。结论:DTC手术应选择甲状腺全切术或甲状腺近全切除术,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清扫及侧区改良式颈部淋巴清扫术,术后常规综合辅助治疗。

  • 标签: 甲状腺癌 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炎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炎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以及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乌梅汤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项临床指标恢复到正常的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乌梅汤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利巴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