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交界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规范化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食管胃交界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规范化治疗研究

张士法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272000)

【摘要】目的:研究食管胃交界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比较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清扫纵隔及腹腔淋巴结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48例食管胃交界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经上腹、左胸以及IvorLewis组,每组16例患者。对比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经左胸、IvorLewis组患者清扫下纵隔淋巴结(隆突下、食管旁、下肺静脉旁、肺门淋巴结)明显优于经上腹组,经上腹、IvorLewis组清扫胃左动脉旁、肝总动脉旁、脾动脉、腹腔淋巴结明显优于经左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上腹、左胸以及IvorLewis组,下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orLewis手术就被列入经胸、经腹的优势,可最大化的完整切除肿瘤,并可提高淋巴结清扫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食管胃交界区腺癌;淋巴结转移;规范化治疗

近年来食管胃交界区肿瘤的发病不断升高,并且每年呈上升趋势。该疾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著,就诊率较低,淋巴结转移率高[1]。由于食管胃交界区腺癌部位较为特殊,淋巴引流除了可经胃周淋巴结外,还会往下胸部淋巴结回流,而彻底清扫淋巴结对提高食管胃交界区腺癌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48例食管胃交界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进一步为临床患者选择合适的淋巴清扫方式提供参考依据,以其实现规范淋巴结清扫手术入路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48例食管胃交界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经上腹、左胸以及IvorLewis组,每组16例患者。经上腹16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60.124.25)岁;Siewert分型: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5例。经左胸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61.05.10)岁;Siewert分型:Ⅰ型4例,Ⅱ型7例,Ⅲ型5例;IvorLewis组16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60.543.98)岁;Siewert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6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Siewert分型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3组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经左胸:实施常规部分食管切除,食管胃结合部位切除,清扫下胸部淋巴结,并打开膈肌清扫部分腹腔内胃周淋巴结。经腹入路者:常规切除肿瘤、清扫胃周区域淋巴结,并切开膈肌、暴露下纵隔,清扫膈肌食管裂孔淋巴结、下胸部食管旁淋巴结及膈上淋巴结[2]。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率对比

经左胸、IvorLewis组患者清扫下纵隔淋巴结(隆突下、食管旁、下肺静脉旁、肺门淋巴结)明显优于经上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上腹、IvorLewis组清扫胃左动脉旁、肝总动脉旁、脾动脉、腹腔淋巴结清扫率明显优于经左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不同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率对比(n=16,%)

2.3不同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率对比

经上腹、左胸以及IvorLewis组,下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不同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率对比(n=16,%)

3讨论

食管胃交界区腺癌临床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是因为吞咽困难就诊,但就诊时病程以多进入中弯曲,且肿瘤以对食管、胃造成侵犯,所以临床通常难以明确病因的起源[3]。临床治疗该疾病通常给予手术治疗,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接受化放疗效果不佳。但是由于食管胃交界区腺癌解剖位置特殊,临床部分患者采用IvorLewis术式,胃肠外科全部经上腹切除[4]。经左胸术式可最大程度上完整切除病灶,避免发生残端癌残留,防止疾病复发。但是食管胃交界区腺癌通常以向腹腔淋巴结转移为主,经腹切除便于清扫终重点转移的淋巴结,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由此,可见不同的手术方式均有各自的优势[5]。

IvorLewis手术先开腹形成游离胃,然后切除部分食管,与全胃吻合,其手术术野广泛,利于淋巴结的清扫。与经左胸手术方式对比,可更好的的清扫大量脂肪组织构成的小网膜覆盖的胃小弯、肝总动脉淋巴结以及腹腔附近的淋巴结。而经上腹手术,则可以较高的清扫纵膈淋巴结。淋巴结作为食管胃交界区腺癌的重要转移途径之一,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预后效果。

本文以上研究结果显示,IvorLewis术、经上腹术对淋巴结的清扫率明星高于经左胸术。IvorLewis术可较好的兼顾纵膈淋巴结和腹内淋巴结清扫,其淋巴结清扫率最高。同时经上腹术、经左胸术淋巴结清扫率较小或者未行清扫而转移率为零,IvorLewis术虽然清扫程度高,但是病例数相对较小,转移率也为零。由此,对于食管胃交界区腺癌的特殊解剖位置,单纯经胸、经腹术都不不能确保根治淋巴结清扫,而IvorLewis术具备经胸与经腹的优点,可以最大化的完整切除肿瘤,并真正的实现二野淋巴结清扫,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巍,郝希山,陈勇,等.1526例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分析(附2010—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随机抽样报告)[J].中国肿瘤临床,2013,35(11):601-605.

[2]YamashitaH,KataiH,MoritaS,etal.OptimalextentoflymphnodedissectionforSiewerttypeIIesophagogastricjunctioncarcinoma[J].AnnSurg,2013,254:274-280.

[2]傅剑华.食管癌切除路径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争议与共鸣[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9):667-670

[4]ZhangX,WatsonDI,JamiesonGG.Lymphnodemetastasesofadenocarcinomaoftheesophagusandesophagogastricjunction[J].ChinMedJ,2013,120(24):2268-2270

[5]徐宁,朱蕙燕,龙子雯,等.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预后分析[J].中陶癌症杂志,2012,20(6):4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