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雾化吸入和外用药治疗口腔黏膜糜烂型病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6例口腔黏膜糜烂型病损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外用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糜烂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治疗口腔黏膜糜烂型病损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外用药物,且糜烂可在短时间内愈合,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雾化吸入 外用药 口腔黏膜糜烂型病损
  • 简介:孙呈祥教授治疗筋伤病用药强调阴阳平衡,擅长从肝、脾、肾论治筋伤病。孙教授认为药对组方简单,应用灵活,他常用药对包括川牛膝与木瓜、拳参与土茯苓、白芍与甘草、全蝎与蜈蚣、补骨脂与肉苁蓉、片姜黄与萆薢等。他创立了黄芪三仙汤、鸡藤三虫汤、桃膝理筋汤等经验用方并灵活加减运用于临床。孙教授在临床治疗筋伤病时,总以内外治法相结合,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 标签: 筋伤病 中药 经验 名老中医
  • 简介:目的:探索中药复方对脑梗死后情志变化治疗用药规律。方法:总结分析近十年中药复方治疗脑梗死后情志变化的用药情况。结果:脑梗死后失眠临床常用药物为甘草、牡蛎、黄芪、白芍、酸枣仁等,其治疗以补虚、清热、安神为主。脑梗死后抑郁临床常用药物为川芎、柴胡、当归、郁金、石菖蒲等,其治疗以补虚、活血化瘀、安神为主。结论:脑梗死后情志变化主要为失眠与抑郁,临床治以补虚为主,根据不同证型配合以不同药物。

  • 标签: 脑梗死 失眠 抑郁 用药规律
  • 简介:目的:归纳总结肖长江教授诊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用药经验并探讨其治疗心脏神经症的遣方用药规律,初步总结肖长江教授在临床上辨证论治心脏神经症的学术思想。方法:收集并整理肖长江教授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脏神经症的处方,排错之后建立标准的数据库,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Clementine12.0进行辨证用药关联规则分析,以得到肖长江教授关于心脏神经症的用药经验(规律),并运用SPSS19.0针对处方数据库中所用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总结肖长江教授治疗心脏神经症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肖长江教授治疗心脏神经症的65份门诊病历处方进行分析,总用药频次为1132次,共使用45味药,17味核心药物,占总用药频次的74.03%,进行统计分析后获得用药规律(模式)26条(其中对药模式条22条、3味药模式4条)。结论:肖长江教授治疗心脏神经症在继承中医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治疗原则以理气补血、疏调情志为主,取法化痰通络,疏肝解郁,养血安神等。同时也通过辨证论治兼顾正虚,肖长江教授在治疗心脏神经症时提倡衷中参西,经常采取独创的"双心疗法"治疗本病。笔者通过对肖长江教授治疗心脏神经症的遣方用药规律及其对心脏神经症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来总结其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

  • 标签: 心脏神经症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肖长江 用药规律
  • 简介:目的:探讨心血管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及护理管理措施,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将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心内科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患者自身的用药安全教育。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2%,对照组治愈率为72%,观察组复发率为10.9%,对照组复发率为55.6%,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临床中心血管患者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加强临床护理监护工作,是保证心血管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用药安全 护理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中药的安全性及预防中药用药不当的防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口服中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口服发生中药用药不当的原因,并总结出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结果68例患者不良反应症状表现为:发热31例、疼痛9例、中毒4例、过敏反应13例、消化道反应12例,其中发热症状的发生率与过敏反应发生率相比明显较高,P〈0.05。68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为:未进行辨证治疗25例、患者自身因素12例、用量用法不当13例、联合用药不当11例、其他因素7例。其中未进行辨证治疗的发生率与用量用法不当发生率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临床上采取口服中药治疗时,需加强临床用药的规范性,给予患者辨证治疗,患者用药时也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口服中药 安全性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金代名医李东垣中药复方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选药组方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将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OfficeExcel2003软件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治疗脾胃病中药复方61首,涉及中药93种,筛选出甘草、陈皮、人参、白术、升麻、当归等前20味高频核心药物,统计得到药对1107对,而关联频度大于10次的33个。结论通过对高频药对的功效进行统计,得到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特色: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热药配伍;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配伍;理气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配伍;解表药与理气药、补虚药与清热药相须配伍;止咳化痰平喘药与理气药、补虚药配伍;化湿药与理气药、解表药、补虚药配伍。总结配伍的代表药对,为临床辨证脾胃病处方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李东垣 脾胃病 数据分析 配伍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6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疼痛症状主要给予阿片类药物治疗。然后采用的是中国人癌痛评佑工具(CCPAT)和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对76例老年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患者在入院治疗前服用阿片类药物没能起到作用,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起始剂量,而对于为服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先从小剂量开始尝试使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天疼痛出现超过3次或者是疼痛没能得到缓解,可增加原服用剂量的基础上增加20%。然后记录将患者每天的疼痛轻度、疼痛部位和其他的副毒作用的情况。结果76例老年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疼痛评分中位数为2,其中达到中度以上缓解的患者有62例,占81.6%。而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共有51例,发生率为67.1%,而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占68.4%。结论阿片类药物应用于老年中重度癌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不良反应效果明显,可以有效的缓解老年患者的中重度疼痛,其中发现最主要的不良反应表现在消化道症状中,为能更有效的降低阿片类药物应用于老年中重度癌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采取预防对策以此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128例吕教授诊治的糖尿病医案,医案数据经过一致化处理之后,存储于中医医案数据库中,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吕教授治疗糖尿病医案共涉及中药210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丹参(64.06%)、牡丹皮(46.88%)、川牛膝(42.19%)、狗脊(41.41%)、赤芍(40.63%)。频次排名前10位的药物则包含丹参、牡丹皮,赤芍、白芍,枳壳、枳实3组药对。通过药对组成关系分析发现:牡丹皮、丹参药对中,以牡丹皮为主药,丹参为辅;白芍、赤芍药对中,以白芍为主,赤芍为辅。应用中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知识挖掘功能,以"佛手+香橼"作为关键词,对使用该药对治疗的医案中患者的症状体征、病位、病机等相关中医辨证要素进行了分析。结论吕教授在处方用药时,注重通活血脉,善用药治疗。应用中医医案数据库,有助于发现吕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利于进行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

  • 标签: 糖尿病 医案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名老中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医院神经科醒脑静注射液的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度我院神经科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患者病历资料500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者情况,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如用药适应症、用法用量和疗程、联合应用中成药以及配伍情况等方面分析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用药合理情况。结果通过统计分析5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符合用药适应症用药的有358例,占总例数的71.6%;用药剂量不符合用药说明书的31例,占总例数的6.2%;用药时间不超过15d的466例,占总例数的93.2%;联合其他中成药应用的326例,占总例数的65.2%;醒脑静注射液中配伍其他药物的2例,占总例数的99.6%。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在本院的临床应用中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不按适应症用药用药疗程长、剂量大以及连用其他中成药是本次研究所发现的主要不合理表现方面。

  • 标签: 神经科 醒脑静注射液 合理用药 超说明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与药物利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患者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对比实际中药注射剂用药情况与说明书,评价中药注射剂临床药物利用情况。结果120例患者中,45例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使用率为37.5%;其中19例存在不同类型的超说明书用药,占42.22%;理血剂类型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中药注射剂应用较为广泛,但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也较高,临床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超说明书 用药评价 药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