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慢性咳嗽湿热郁肺证,可谓之为湿热咳嗽,是慢性咳嗽常见证型之一。其病机在于外感湿热之邪,或脾胃受损、内生湿热,或素体湿热内伏、复因外邪引动,湿热之邪上干于肺,湿热郁肺,阻遏气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为咳。湿热之邪黏腻难化,久而不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为久咳。其临床表现除咳嗽、咽痒、咯痰不利外,兼见脘痞腹胀,但欲饮水不欲咽,口苦口黏,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蕴中表现;若湿热阻滞气机则可兼见背冷症。其病位主要在肺,兼及中焦脾胃,病性多属虚实夹杂。治当宣肺止咳、清热化湿。

  • 标签: 慢性咳嗽 湿热咳嗽 辨证论治
  • 简介: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治论”既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於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以利於痹证学术的发展。

  • 标签: 病因学 痹证 风寒湿热 病理变化 辨证论治 中医学
  • 简介:宋乃光教授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是温病学科的著名专家,善用古方治疗湿热病,尤重视对清代温病学家有关医论、医案、方药的研究和应用,临床效果显著。现将宋乃光教授治疗湿热病的有关论述和治疗经验整理如下。1对湿热病的认识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宋乃光教授认为,湿热之邪致病广泛。从病位言,内则脏腑、脑髓、骨骼,外则肌肤、筋脉等无不涉及。

  • 标签: 经验 治疗 湿热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并对比针药结合治疗与常规西药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湿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n=50)和西药治疗组(n=50),针药结合组采用以口服中药为主并辅以针刺的疗法进行联合治疗,西药治疗组口服米诺环素胶囊,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及皮损的类型、分级、评分和不良反应等。结果:针药结合组与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皮疹的分级与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针药结合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0%、6.00%,P>0.05。结论:针药结合疗法比常规西药治疗更能够显著提高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痤疮 刺血疗法 临床疗效加味川芎平喘合剂 AECOPD合并PH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内皮素-1(ET-1)
  • 简介:本文梳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理论及后世医家相关论述,追溯温热药治湿热病渊源;从分消走泄法的理论依据及其用药规律,探讨温热药物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旨在拓宽思路,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湿热病 分消走泄法 温热药 伤寒杂病论 温病学
  • 简介: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40万人、死亡人数达30万人。而且胃癌已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年轻人的比例,由上世纪70年代的1.7%升至当前的3.3%。

  • 标签: 年轻化趋势 保险 冰箱 胃癌患者 死亡人数
  • 简介:湿热体质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相关研究表明:流行性感冒、肠炎、湿疹等疾病都与湿热有关而出现湿热的临床表现[1]。故通过早期体质辨识、体质干预、体质管理可以一定程度预防或降低湿热类疾病的发病率。笔者采用循经刮痧、普通针刺及刺血拔罐等多种针灸方法"杂合以治",综合干预湿热体质获得了满意疗效[2],现就临床应用"杂合以治"法治疗湿热体质疾病如痤疮、慢性阑尾炎等临证心得介绍如下。

  • 标签: “杂合以治”法 治未病 体质 湿热 痤疮 阑尾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湿热敷中医护理对骨折术后淤肿患者的影响。方法:此次实验对象为骨折术后淤肿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20.12月至2022.12月,入选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2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43)与研究组(湿热敷中医护理,n=43)。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在VAS评分、患肢周径、肿胀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满意度上,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骨折术后淤肿患者,实施湿热敷中医护理的效果显著,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骨折术后淤肿 湿热敷中医护理 护理效果 满意度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胃炎复治疗胃癌前病变湿热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胃炎复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每次20mg,每天2次,饭前服用。以上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胃镜疗效、病理学改变。[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在主要证候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方面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胃炎复能改善患者症状,并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逆转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中药胃炎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前病变 湿热瘀阻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