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对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针刺督脉穴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督脉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针刺疗法 督脉穴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全程适时干预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我院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相关治疗和操作,并分别于入组当日、发病3个月和发病6个月进行FMA评定;于入组当天、入组2周、入组8周、发病3个月和发病6个月进行Brunnstrom评定法的评定。结果:患者入组当天分别与发病3个月、发病6个月的FMA值比较结果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患者入组当天分别与入组2周、入组8周、发病后3个月和发病后6个月的Brunnstrom值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该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肌张力或对患者肌痉挛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脑梗死 Fugl-Meyer评价法 Brunnstrom评定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脑梗死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85例,女性为51例;年龄范围为46岁~83岁,平均年龄为(65.9±3.6)岁,随机分为优化组和常规组,每组68例,所有患者均经诊断为患有急性脑梗死,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常规组例数为68例,痊愈人数17人,痊愈率25.00%;好转35人,好转率为51.47%;无效16人,无效率23.53%,总有效率为76.47%。优化组例数为68例,痊愈人数19人,痊愈率27.94%;好转43人,好转率为63.24%;无效6人,无效率8.82%,总有效率为91.18%。常规组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为(89.2±21.5)分,经过常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为(102.7±14.3);优化组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为(88.9±18.2)分,经过优化护理流程后进行优质护理,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134.9±20.1)分。综上所述,优化组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结论优化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无效率低于常规组,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后,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优化护理 脑梗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节化优质护理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分为研究组60例,给予细节化优质护理,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在治疗内容相同相近的情况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判断不同护理的服务影响。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53/60)88.33%,不良反应3例,优于对照组,(39/50)78%,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化优质护理可以满足于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对各个操作步骤程序的专业服务要求,降低服务风险、提高服务质量。

  • 标签: 细节化优质护理 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肺癌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43例肺癌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到观察组中,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诊治的45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对照1组)和45例单纯肺癌患者(对照2组)进行对照观察,收集分析三组患者年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资料上差异不明显;在凝血功能、临床症状、体征的对比差异不大,P>0.05;三组在D-二聚体对比上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CA199、CA125指标值均高于对照2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以D-二聚体、CA199、CA125为自变量,P<0.05。结论D-二聚体过高、CA199和CA125过高是肺癌患者引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癌患者的相关检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脑梗死发生。

  • 标签: 肺癌 脑梗死 D-二聚体 CA199 CA125
  • 简介: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从发病到给药〈4.5h,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从发病到住院的时间也〈4.5h,未进行溶栓治疗,而是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2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67%: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随访6个月之后,观察组致残率为18.52%,对照组为47.1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时间窗内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时间窗 急性脑梗死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通冻干粉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冻干粉针。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TNF—α、Hcy、Fib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TNF-α、Hcy、Fib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TNF—α、Hcy、Fib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冻干粉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血浆TNF—α、Hcy、Fib水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中西医结合疗法 血栓通冻干粉针 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统一的临床护理路径落实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与依从性。结果观察组转诊时间(41.45±5.82min)、住院时间(13.73±1.83d)短于对照组(70.73±6.82min,17.64±2.56d)(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认知情况评分(91.46±3.25分)、依从性评分(93.24±2.84分)高于对照组(80.76±4.14分,82.52±5.24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44.67±3.75)、Fugl-Meyer评分(58.86±5.26)高于对照组(38.95±3.54,49.76±5.83)(P<0.05)。结论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改善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与依从性,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临床路径 护理 脑梗死 介入手术
  • 简介:目的:探索中药复方对脑梗死后情志变化治疗的用药规律。方法:总结分析近十年中药复方治疗脑梗死后情志变化的用药情况。结果:脑梗死后失眠临床常用药物为甘草、牡蛎、黄芪、白芍、酸枣仁等,其治疗以补虚、清热、安神为主。脑梗死后抑郁临床常用药物为川芎、柴胡、当归、郁金、石菖蒲等,其治疗以补虚、活血化瘀、安神为主。结论:脑梗死后情志变化主要为失眠与抑郁,临床治以补虚为主,根据不同证型配合以不同药物。

  • 标签: 脑梗死 失眠 抑郁 用药规律
  • 简介:目的:探讨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康复疗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认知和行为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经过2个月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后遗症 中医康复疗法 醒脑开窍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