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Ecmo辅助下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方法,评估护理效果。方法 将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危重症患者20例作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辅助下进行院内转运。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0例。对照组行转运途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院内转运期间开展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转运前、转运中和转运后的护理质量评分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患者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Ecmo辅助下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开展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获得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和认可,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危重症患者 院内转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复苏后患儿的院内安全转运。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1年9月在本院术后进入麻醉复苏室患儿96例, 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麻醉复苏后患儿院内转运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6例麻醉复苏后患儿均安全返回病房。结论:麻醉恢复后患儿转运风险较大,苏醒室护士应应加强安全意识,充分做好转运前准备、转运中护理及转运后交接,落实环节护理,确保患儿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创伤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和护理管理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73例创伤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方式,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干预措施指导下的改进转运方式,观察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发生率和接收科室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意外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接收科室对观察组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创伤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采用护理风险干预措施指导下的改进转运方式可以显著降低转运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创伤重症患者 院内转运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具体作用,分析此类管理方式的应用是否具有积极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300例急诊危重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A、B两组,分别实施常规转运、护理安全管理转运,对比两组意外发生率。结果:B组故障发生率低于A组,P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院内转运 急诊危重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期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探究其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22年7月1日到2022年8月31日,共计50个病例,依据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纳入25例,其中研究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组间干预价值。结果:研究组的各项护理相关指标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转运均时间、护士考核成为研究组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需要院内转院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升院内护士的转运意识,以有效缩短患者的转运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急诊危重 院内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诊患者医院转诊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医院急诊和急救服务机构治疗的162名重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急诊医院转诊过程不良事件及相关风险因素。结果:25.31%(41/162单因素分析表明,负责护士的资历、呼吸系统疾病、携带氧气袋和总转诊时间与急症患者医院转诊过程不良有关,差异在统计上有显着性(p < 0.05);患者的性别、职称和年龄、性别、机械分类、血管生成药物的混合、意识状况、预警评估(新闻)和其他疾病与重症患者急诊医院的不良事件无关,也没有统计上的差异多标准分析表明负责护士的资历p < 0.05。结论:年龄>60岁、呼吸系统疾病、机械通气、转入ICU及意外事件发生为急诊患者院内转运期间病情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诊 院内转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经多普勒超声(TCD)对评估脑出血患者内压变化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段2018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60例脑出血患者,均行经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测定记录患者颈内动脉终末段、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频谱参数,评估其反映内压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统计表明,患者的经多普勒超声搏动指数与内压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中,观察经多普勒超声搏动指数的变化,可以粗略评估脑出血后内压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出血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在此次研究中,其目的在于探究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最佳证据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希望以此使临床护理质量有所提升。方法: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图相关理论,对于循证方法进行应用,对于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取相关证据。并且在临床中进行应用最佳证据,应用前后系统层面,以及患者层面与护士层面的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而言,转运准备时长在证据应用后得到了明显的缩短,转运中、转运后时间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不良事件发生几率得到了显著的下降。结论:以循证质量审查项目为基础,能够对于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院临床实践工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 标签: 急诊科室 危重症患者 院内转运 循证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安全管理办法和规范化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8例(护理工作量表查一级护理)神经外科患者,研究他们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以及对患者安全方面的影响,通过对安全转运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工作总结,提出了转运过程风险管理的转运管理办法,并将风险化管理应用到临床工作。结果通过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过程实施风险化管理,成功的应对了各种突发情况,大大的减少了危重患者的伤残和死亡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有效的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结论将风险化管理运用到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建立有效机制和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成功的完成转运并降低了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

  • 标签: 院内转运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 风险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9.2月--2021.3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出86例危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在院内转运交接中,对照组实行常规转运护理,研究组实行无缝隙护理,对比2组患者转运满意度和交接质量。结果:研究组在转运交接时科室之间责任纠纷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遗落交接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无缝隙护理 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的使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急诊危重患者共计58例作为实验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划分成参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评分、交接工作情况做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交接工作不良情况少于参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区别,具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交接
  • 简介:【摘要】院内转运是儿科急诊危重患儿入院的重要流程,是经急诊诊治或抢救后送往手术室或科室的过程。院内转运时间相对较短,但仍然存在不良事件风险隐患,此类隐患与患儿救治即时性、医患关系等具有相关性,因此医护人员要强化对院内转院工作的重视。无缝隙护理管理作为护理模式之一,其护理工作的落实强调对各护理细节的重视,与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交接护理需求不谋而合。基于此,文章基于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交接无缝隙护理管理措施的应用,对无缝隙护理管理价值进行探索,以为危重患儿院内转运交接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儿科急诊 危重患儿 院内转运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内镜下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配合。方法我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应用内镜对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30例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结论加强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外科学 颅内镜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 : 内表皮样囊肿发生率占内肿瘤 1% ,以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 内表皮样囊肿与女性接近,但多见于 20-40 岁人群,随着近年我国医疗技术发展,临床针对 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得到质的进展,手术作为治疗该病主要首选,在内镜及显微手术辅助下可全面切除病变组织,达到保护神经功能目的,本文针对 内表皮样囊肿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进行论述,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颅内肿瘤 显微神经外科 内镜
  • 简介:摘要:对于我国目前针对内肿瘤的治疗方案一般采取的就是只有能够进行手术切除的就尽最大的能力将其肿瘤进行手术切除,这是目前临床当中对于治疗内肿瘤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案。因此在手术前的 CT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常见的内肿瘤的 CT 表现进行简单的论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ICU病房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后收治的50例危重患者为实验组,另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未实施预见性护理时收入的50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转运期间实验组心率改变、输液针与管道脱落、血压波动以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0%(P<0.05);两组临床满意度与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保障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期间的人身安全,减少意外事件,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危重患者 预见性护理 院内转运 满意度
  • 简介:近日,北京市卫计委、市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北京部分公立医院将转型为康复医院,一些医院的部分治疗床位还要转换为康复床位.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确定了西城区展览路医院、朝阳区安贞社区中心等6家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限期为3年内完成,至少按二级康复医院的标准配备硬件设施、建设科室、配备医生、治疗师、护士等医疗服务人员.此外,到2020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全部具备康复服务能力.

  • 标签: 康复医院 机构转型 医疗机构 北京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疗服务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效果和影响。方法 对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335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采取的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组) 160例和观察组(集束化护理干预) 175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转运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者转运风险。结果 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能够明显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急危重症患者 院内转运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护理中加强院内转运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60例,按照1:1随机分组法分为参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30例应用院内转运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意外发生情况、满意度和交接班时准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意外发生率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交接班时准备完成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加强院内转运护理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能够有效减少意外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使交接班时准备工作完成率更高,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 院内转运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并降低不良转运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将改良后的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应用于急诊危重病人评价,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科室满意度。结果:使用后,副反应较使用前明显减少,科室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将重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应用于院内转运中,有助于提高医院重症患者的安全性。

  • 标签: 转运风险评估单 急诊 危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