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对多次输血后血小板无效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将我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多次输血后血小板无效患者与40例无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注有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前者入组观察组,后者入组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对比统计分析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血小板抗体的特异性与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更高,配型血小板24小时CCI值更高,血小板注有效率更高,两组比较均呈显著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增加血小板无效概率,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血小板提供有效参考,借助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实施血小板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注有效率,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多次输血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多次输血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患者血小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取ITP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临床是否出血划分小组,采集全部患者标本做好血细胞分析,做好凝血功能指标检验,观察效果。结果:两组比较,出血组Fg明显较低,R、K较高,、MA较低(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治疗中,可预测出血风险,指导ITP患者科学血小板

  • 标签: 凝血功能指标检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小板,对比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率,并分析不同血液病患血小板无效影响因素。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9例血小板无效率,无效率为28.13%,白血病患者中10例血小板无效率,无效率为35.71%。两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血小板无效及有效组患者性别、年龄、移植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有效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小板抗体阳性是导致患者血小板无效的影响因素;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无效及有效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脾大率高于有效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脾大是导致患者血小板无效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需要临床根据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血液病患者进行干预,才能提升其血小板效果。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 无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的4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20例/组,两组均接受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综合护理,将两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评分(33.69±5.87)分和SDS评分(34.74±6.84)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样时间段2018.10~2021.09,研究样本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分析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疗效,分段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予达那唑治疗),实验组/3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比患者(1)治疗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肝酶升高、过敏样改变、头痛、头晕)。结果:较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运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有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复方归芎胶囊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效果。方法 样本选取冠心病患者70例,以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结合复方归芎胶囊治疗。评估用药效果。结果 观察组用药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冠心病 复方归芎胶囊 抗血小板
  • 简介:1 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具体治疗和预后分析。方法:将近五年本院收治的TTP病例,根据治疗相关记录,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以及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结果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对所有32例TTP患者进行分析可发现,患者男女比例为15:17,均龄为(35.29±14.21)岁,三联、五联征占比分为56.25%与37.5%;观察治疗结局,有6.25%的患者病情加重,6.25%的患者有复发,6.25%的患者难治,46.88%患者存活,53.13%的患者死亡;有78.13%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患者是否进行血浆置换与病死率之间有相关性(P<0.05),但患者进行血浆置换的次数是否>4次与病死率之间则无相关性(P>0.05);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后Hb与PLT水平升高,LDH则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P患者诊断与治疗需参考具体临床表现与检查相关指标,进行血浆置换可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分析 病死率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有关临床用血的规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且临床上的安全用血也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随着近几年有关安全用血的规定、法律法规的完善,医院的用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在对血液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将血液从输血科转移注到患者的体内,作为医院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其输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把关,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错误输血的概率。但是,在实际用血的过程中,血液从输血科达到患者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未知的隐患。为了有效地降低此类现象的发生,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将对血液从输血科到患者的安全进行研究,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输血 安全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PLT)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1月-2021年08月的90例血流感染患者展开本次研究,依照双侧双瓶血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阴性菌组(G-组)和革兰阳性菌组(G+组),每组30例,并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均接受PCT及PLT检测,观察诊断结果。结果 G+组其PCT水平较G-组明显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对比G+和G-组PLT,无显著差异。对比参照组,其他两组PCT升高,PLT相对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流感染中,对患者实行PCT及PLT联合诊断,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降钙素原 血小板计数 血流感染
  • 简介:【摘 要】目的:探析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为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8月期间纳入的脑梗死患者20例,参照组为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两组接受的检查为红细胞及血小板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与对比。结果:参照组与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比较,红细胞(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相比参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检验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诊肝硬化患者(53例)及同期入院健康检查者(50例)行对比性临床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8月~2021年11月,两组人员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检验。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检验数值组间差异;分析不同肝功能分级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检验数值差异性。结果:(1)肝硬化患者PT、MVP、PDW高于健康者,PLT、PCT低于健康者,差异显著,P<0.05。(2)肝功能C级患者PT、MVP、PDW高于肝功能A级、B级患者,且PLT、PCT低于肝功能A级、B级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较健康者延长明显,血小板计数较健康者减少,且随患者肝功能减退进展,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减少均呈进展趋势发展。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初次接受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运用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试验者是2021.09至2022.09在枣庄市中心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00例,以随机信封法均分2组,采血期间分别运用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比对各项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焦虑情绪状态得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以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利于对献血者焦虑情绪进行缓解,同时还能降低其疼痛度,对确保采血工作顺利开展起着积极意义,建议推广。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综合护理 献血者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于泸州市中心血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的献血者,为预防献血反应采用针对性处理措施的价值。方法:样本均收录于在我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的献血者,共计120例,收录时间均在2022.1——2022.5之间,随机性的将这120例样本分为两组,并以预防献血反应为目的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分别为对照组(常规处理)、观察组(针对性处理措施)。分析两组献血者干预前后的情绪评分值及满意度测定值。结果:干预前组间情绪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评分值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评分指标更优,P<0.05。观察组对处理措施的满意度评测值更高,P<0.05。结论:在我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的献血者,为预防献血反应,采用针对性处理措施具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反应 针对性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替格瑞洛抵抗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及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7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经血栓弹力图检查确诊为替格瑞洛抵抗。以随机抽签分组,抗血小板方案中,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术 替格瑞洛抵抗 抗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8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护理,观察组行常规对症护理联合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儿spence和C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健康教育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护理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运用全过程优质护理的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58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其进行平均分组,一组命名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一组命名观察组,接受全过程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有效率,观察组较高,对照组较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全过程优质护理服务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预防红细胞无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输血患者250例,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统计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红细胞无效情况。结果:男性输血患者阳性检出率为1(0.70),女性输血患者阳性检出率为3(2.78),输血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1年内输血次数≤2次输血患者阳性检出率为1(0.49),1年内输血次数>3次输血患者阳性检出率为3(6.38),输血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输血禁忌情况的输血患者阳性检出率为3(7.50),无输血禁忌情况的输血患者阳性检出率为1(0.48),输血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输血患者输血后红细胞无效情况共7例,红细胞无效率为2.80%。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有效预防红细胞无效情况发生,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输血患者中更具推广价值。

  • 标签: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 红细胞输注无效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家庭干预模式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7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家庭干预模式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以及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家庭干预模式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