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本刊欢迎以下内容的稿件:有关国家新医改方案的贯彻与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战略定位;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建设;有效规避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措施等;

  • 标签: 现代医院管理 稿约 杂志 质量保证体系 医疗护理质量 医改方案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与组织因子(TF)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老年AECOPD患者49例(AEc0PD组)和同龄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AECOPD组依据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分为PCT增高组(PCT≥0.5μg.L,19例)和PCT正常组(PCT〈0.5μg/L,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T和血清MCP-1。结果AECOPD组血浆TF、血清MCP-1水平分别为(203.6±92.9)、(152.8±99.9)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6.9±24.3)、(87.5±41.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浆TF与血清MCP-1呈正相关(r=0.673,P=0.029)。PCT增高组血浆TF及血清McP.1水平分别为(215.3±71.2)、(181.1±61.6)ng/L,显著高于PCT正常组的(192.4±79.7)、(137.3±74.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ECOPD患者存在激活的高凝状态,PCT增高者更严重。老年AECOPD患者血浆TF与血清MCP-1水平有一定的相关。监测血浆TF与血清MCP-1水平对老年AECOP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心、肺、脑等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凝血致活酶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类 降钙素原
  • 简介:目的研究神经浸润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16例行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石蜡切片行S-100蛋白染色,观察神经浸润发生情况,分析神经浸润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16例胃癌患者有41例(35.3%,41/116)发生神经浸润,神经浸润的发生与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无关(P>0.05).105例患者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发生神经浸润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均明显少于未发生神经浸润患者[23.6个月比43.8个月、30.6%(11/36)比53.6%(3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神经浸润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发生神经浸润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可作为判定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预后 神经浸润
  • 简介:食堂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配套设施.由于种种原因,医院食堂对外承包这一形式并未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医院依然使用自营的方式运作食堂,但医院自营食堂成本高,人员难以管理,为医院食堂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笔者通过实践与研究指出,改善人员管理方法,是提高食堂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可由此减轻医院的负担.

  • 标签: 医院食堂 人员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全血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530自动血凝仪及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617例临产孕妇和10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进行凝血四项及全血细胞检测。结果临产孕妇门、APl盯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FBG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T与健康对照组接近(p〉0.05);RBC、HGB及MCV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DW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WBC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P〈0.01);PLT与健康对照组接近(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常伴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对妊娠贫血、妊娠期高血压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降低威胁孕妇和胎儿生命安全的风险。

  • 标签: 临产孕妇 凝血四项 血常规
  • 简介:目的检测服用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儿体内中性粒细胞活性的改变,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服用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儿34例作为癫痫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活化率。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癫痫组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活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癫痫组治疗6、12个月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36±4.72)%、(15.87±5.68)%比(5.32±1.41)%,P〈0.01],且治疗12个月中性粒细胞活化率高于治疗6个月(P〈0.05)。癫痫组治疗前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治疗6、12个月血清h-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64±1.22)、(6.96i2.64)mg/L比(1.46±0.27)mg/L,(74.72±22.58)、(96.67±30.25)ng/L比(31.72±12.16)ng/L,(32.59±8.45)、(46.74±12.16)ng/L比(15.36±4.45)ng/L,P〈0.01],且治疗12个月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治疗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患儿中性粒细胞活化率与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0.328、0.402、0.344,P〈0.05)。结论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儿体内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出现了显著的升高,中性粒细胞的异常活化使机体处于高氧化应激状态。

  • 标签: 癫痫 丙戊酸 中性粒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多房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2例M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MCRCC无特殊临床表现,无典型的肾癌“三联症”,诊断主要以B超和CT为主,治疗以肾癌根治术为主,也可行肾部分切除术。11例行根治肾切除术,1例行腔镜下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2,7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未发现远处转移及肿瘤局部复发,失访1例。病理TNM分期pT1aN0M03例,pT1bN08例,pT2N0M01例,癌细胞核分级均为G1级。结论MCRC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癌,恶性程度低,预后良好。术前确诊较困难,与多房肾囊肿鉴别有一定难度。术前怀疑或术中证实为MCRCC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可考虑行腔镜下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

  • 标签: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肾切除术
  • 简介:本文以某三甲医院门诊医疗服务为切入点,从门诊流量、门诊设置、疑难病诊断、患者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五个方面,剖析现阶段门诊服务所存在的局限与弊端。探索通过建设多层面、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门诊医疗平台,实现门诊医疗服务人性化、科学化发展,并推进医院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 标签: 医院 门诊 综合医疗服务
  • 简介:笔者对院长竞争选拔工作的理解,是由过去的“伯乐相马”转变为“赛场选马”,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把选干部的工作摆到桌面,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方式,使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在好中选优,优中选强,进而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 标签: 竞争性 院长 竞争环境 干部
  • 简介:肾脏是过敏紫癜最常累及的靶器官之一.该病预后和肾脏病变的轻重有直接关系.紫癜肾炎光镜病理基本改变为系膜增殖肾炎,表现为新月体肾炎者少见.现就我们收治的表现为新月体肾炎2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例1男,14岁.因"反复皮疹、关节肿痛2个月,血尿伴肾功能减退1个月"住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紫红色皮疹伴大关节肿痛,当地医院按"过敏紫癜"治疗,病情时轻时重.1个月前晨起出现眼睑水肿,继之肉眼血尿,查肾功能:血尿素氮(BUN)15.17~27.65mmol/L,血肌酐(SCr)153~289μmol/L.当地医院治疗效果差转入我院.体检:体温37℃,呼吸24次/min,脉搏98次/min,血压126/72mmHg(1mmHg=0.133kPa),体重56ks(体表面积1.5m^2).轻度库欣综合征面容,双眼睑水肿,臀部、双下肢散在对称分布暗红色高出皮肤表面皮疹.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腹水征(-),双下肢凹陷水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 标签: 新月体肾炎 紫癜性肾炎 文献复习 系膜增殖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 肾功能减退
  • 简介:门诊是医院对外服务的第一窗口,门诊标识系统能引导患者快捷就医、彰显门诊文化、展示医院形象,越来越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本院结合门诊流程改造和环境优化,重点对各类指引和宣传标识进行了人性化优化和创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 标签: 标识系统 优化 创新
  • 简介:医疗联合体是实现一定区域内的不同层次或类型的医疗机构设备、人力、技术、文化等医疗资源有效整合的一种模式。基于国内外医疗联合体的发展现状分析,本文提出军队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几点思考: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整合联合体文化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增强联合体的凝聚力,切实提高卫勤服务保障能力的目标。

  • 标签: 医疗联合体 发展 军队 思考 医疗资源 文化
  • 简介:目的培养本病区护理责任组长岗位基准胜任力.方法设置护理责任组长岗位,对选拔出的组长进行为期9个月的基础知识,专科知识和技能,管理能力,护理服务补救能力,教育与培训能力,风险评估与防范能力强化培训.结果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三基考核成绩有明显提高,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针对的进行护理责任组长岗位基准胜任力培养,对护理整体内涵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 标签: 护理 责任组长 基准性胜任力
  • 简介: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为解决民众"看病难"问题,很多医院推行了"365无假日门诊"的新举措,为患者提供多渠道、多样化、便捷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开设"365无假日门诊"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 标签: 无假日门诊 门诊服务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儿茶素对大鼠不同照射时期肺组织转化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的表达,阐述其对急性放射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表法分为4组:A组10只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d;B组10只为单纯儿茶素组,腹腔注射儿茶素注射液100mg/ks/d;C组10只为单纯照射组,全肺单次照射15Gy+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d;D组10只为照射+儿茶素组,全肺单次照射15Gy+腹腔注射儿茶素注射液100mg/kg/d;每组各5只大鼠于照射后2周及6周处死,取肺组织作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中TGF-β1、TNF-α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C组大鼠2周和6周时肺组织出现明显炎损伤,D组急性肺炎改变较C组明显减轻;A组和B组大鼠肺组织免疫组化TGF-β1、TNF-α阳性细胞数相对较低,C组的TGF-β1、TNF-α阳性细胞数较上述两组明显增高(P〈0.05),D组阳性细胞数则介于两者之间,也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儿茶素具有抑制TGF-β1、TNF-α蛋白表达,减轻早期放射肺损伤炎症反应,对急性肺损伤有防治作用,其机制与抑制TGF-β1、TNF-α表达有关。

  • 标签: 放射性肺损伤 转化因子-β1(TGF-β1)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茶儿茶素
  • 简介:对医院制度规范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必要和迫切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提出了与软件公司进行合作研发的新方式,既减轻了医院的经济压力又通过合作实现双赢。经初步运行,目前系统运行良好,被广大职工所接受。

  • 标签: 医院管理 制度规范 信息化
  • 简介:目的探讨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难治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所有18例病人采用骨不连残端取出硬化骨、打通髓腔。骨不连间隙〉3mm的13例采用Feminster植骨法,植入髂骨骨片;骨不连间隙〈3mm的5例将骨端去除骨血管,变为毛糙状,骨碎屑填入间隙。切取大小适宜的带有骨膜监测皮岛的胫骨外侧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于骨不连处。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16.7个月。18例患者均获得骨愈合,监测皮岛均成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肢体短缩、关节活动受限、跛行等并发症,满意度高。结论应用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骨不连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好的优点,是治疗骨不连的好方法,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穿支骨膜瓣 游离移植 难治性骨不连
  • 简介:目的了解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栓治疗现状及影响规范化治疗的原因。方法收集114例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栓治疗的现状、l临床事件发生率及未使用抗栓药物的原因。结果114例患者中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共77例(67.5%),其中华法林组15例(13.2%),阿司匹林组62例(54.4%);37例(32.5%)未使用抗栓药物治疗(未抗栓组)。三组患者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7例(14.9%),其中阿司匹林组6例(9.7%,6,62),未抗栓组11例(29.7%,11/37),华法林组无缺血事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组与未抗栓组、阿司匹林组与未抗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0),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65例CHADS2评分≥2分的患者中,医生未行栓塞风险评估,未服用华法林8例;医生过分担心出血风险未服用华法林7例;患者不知道应服用华法林14例;患者担心出血未服用华法林13例;不愿长期服用华法林并监测凝血指标18例;原因不明5例。结论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使用率低,应规范化治疗。医患因素均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应共同努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华法林 抗栓
  • 简介:目的观察盆腔治疗仪在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辅助疗效。方法66例符合药物保守治疗条件的异位妊娠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氨甲喋呤(MTX)配伍米非司酮的药物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从治疗D4开始,接受盆腔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血β-hCG下降至正常水平、妊娠包块消失所需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成功率87.5%(28/32),研究组患者治疗成功率88.2(30/34),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血B—hCG下降至正常水平需(21.5±6.8)d,研究组为(18.2±5.9)d;对照组患者妊娠包块消失时间为(22.6±8.9)d,研究组为(19.3±7.2)d,两组患者间血β—hCG下降至正常水平和妊娠包块消失时间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盆腔治疗仪可以加快血β-hCG下降和妊娠包块消失的速度,可以用于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辅助治疗。

  • 标签: 盆腔治疗仪 异位妊娠 药物保守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