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H反射检查,探讨帕金森氏病患者周围神经近端功能损害情况。方法测定帕金森氏病患者H反射的出现率和波幅。结果帕金森氏病患者30例,H反射的出现率、波幅较正常人明显降低。结论帕金森氏病患者容易出现周围神经近端功能损害,检测H反射的出现率和波幅,可作为帕金森氏病神经变性损害程度敏感指标。

  • 标签: 帕金森氏病 H 反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检测试剂间的差异。方法以BD公司试剂为金标准,判断一种RPR诊断试剂(上海科华公司)和两种TRUST诊断试剂(上海荣盛公司和北京万泰公司)之间的差异。结果定性试验中3种诊断试剂均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定量试验中万泰公司试剂其他2家试剂定量结果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非梅毒螺旋体检测试剂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 标签: 梅毒 RPR TRUS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比率(fPSA/tPSA)即%fPSA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时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泌尿外科200例住院、门诊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tPSA、fPSA,并计算%fPSA。将其分为健康组、前列腺良性增生组及前列腺癌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健康组和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的%fP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良性增生组和健康组%fP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SA值结合临床情况为前列腺良性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在tPSA处于灰色区域内时。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率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 简介:目的探讨辛伐他汀-9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的关系。方法对54例辛伐他汀组服用辛伐他汀6个月和7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服药前后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PSA)、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的观察。结果服药前两组比较.除总胆固醇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比较,PSA、f/t-PSA、总胆固醇明显下降(P〈0.011。服药前后两组分别比较,辛伐他汀组服药后较服药前PSA、f/t-PSA、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沪〉0.05)。服药前后t-PSA、f/t-PSA、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差值在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服辛伐他汀可以降低血PSA水平,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辛伐他汀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中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统计近几年乙肝感染者的具体结果,初步了解乙肝感染患者的进程,进一步指导临床化验结果准确有效发出。方法调查分析近期1616名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测定乙肝五项定量的HBsAg阳性结果。结果1616名HBsAg阳性结果中,结果为HBsAg、HBeAb、HBcAb阳性(“小三阳”)的共计1121名,概率为69.37%;结果为HBsAg、HBeAg、HBcAb阳性(“大三阳”)的共计312名,概率为19.31%;结果为HBsAg、HBcAb阳性的共计106名,概率为6.56%;结果为HBsAg、HBeAg阳性的共计74名,概率为4.58%;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和HBsAg﹑HBsAb、HBeAg、HBcAb阳性的共3名,概率为0.18%;没有出现单独HBsAg阳性的情况。结论乙肝患者中大部分为“小三阳”或“大三阳”占88.68%;小部分为HBsAg、HBcAb阳性和HBsAg、HBeAg阳性,占11.14%;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和HBsAg﹑HBsAb、HBeAg、HBcAb阳性极少,占0.18%;单独HBsAg阳性不存在。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统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对乙肝表面抗原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8份选定的住院患者标本同时以GICA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操作方法均按试剂盒说明书,并且对GICA法进行灵敏性、重复型、特异性分析。结果GICA和ELISA两种方法比较,阳性及阴性符合率均为99%以上,并且GICA试条只与HBsAg有特异性反应,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e抗原等无交叉反应。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操作简便快速,费用少,结果鲜明直观,灵敏度、重复性、特异性与ELISA相近,又不需特殊仪器设备,能满足临床急诊和基层医院的需求,其对乙肝表面抗原测定有很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 标签: GICA ELISA HBsAg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分水岭脑梗死与H型高血压关系。方法选择4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期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对照组为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两组人员均测量血压,化验血浆同型半胱酸。结果脑分水岭脑梗死组中H型高血压者所占比例比对照组中H型高血压者所占比例明显增加(X2=6.13,P<0.05)。结论脑分水岭脑梗死与H型高血压密切相关,控制H型高血压对于预防动脉狭窄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急性分水岭脑梗死 H型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30例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再选取同时期来我院治疗的68例肾穿刺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但没有出现HBcAg或者是HBsAg的患者,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高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能够导致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由某地肺科医院、结核病防治机构等提供的临床上确认为结核病和非结核病患者,以及从社会上招募而来的健康志愿者,共计7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来对结核病诊断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菌阴性肺结核敏感度为66.3%,菌阳性肺结核敏感度为69.9%,肺外结核病敏感度为75.4%,结核总敏感度为70.6%。对于特异度,健康人群为68.4%,结核病以外的其他肺部疾病患者为79.1%,结核总敏感度为71.6%。因此本文得出,在临床结核病诊断中,采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诊断结核病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值得在今后大力推广。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 结核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便中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63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轮状病毒、腺病毒检测试剂(乳胶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二合一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R区的轮状病毒抗体和A区的腺病毒抗体和包被在聚酯膜上的轮状病毒抗体乳胶和腺病毒抗体乳胶混合物。结果粪便中轮腺病毒抗原二合一检测是诊断患儿腹泻肠炎敏感的方法,双重检测以确定病原菌和选用药物,快速的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结论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出现腹泻时除需进行大便常规检查,还需检测轮腺病毒,以确定病原,进行对症治疗,对临床诊断该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急性水样泻的主要致病原,双重病毒感染是最多见的感染形式,轮状病毒是6个月~1岁患儿水泻的主要致病原。

  • 标签: 轮状病毒 腺病毒 腹泻患儿 粪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60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30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实验组则采用替比夫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12周和24周的HBeAg阴转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DNA12周和24周阴转率以及ALT变化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替比夫定对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 标签: 替比夫定 e 抗原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FP、CEA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定量检测1238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中AFP、CEA的含量,对检测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238例体检者中有36例(2.9%)AFP>9ng/ml,52例(4.2%)CEA>5ng/ml。结论AFP、CEA在健康体检中有一定的阳性率,有利于早期发现良恶性肿瘤及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PP65抗原、尿CMV-DNA和血IgM抗体检测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活动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142例CMV病毒性感染患儿进行血PP65抗原检测,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尿CMV-DNA,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CMV-IgM,比较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对25例PP65阳性患儿进行短期随访,分析PP65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42例CMV感染患儿中,PP65抗原阳性率89.4%(127/142),阳性细胞范围7-145/2×105个多形核白细胞。PP65与尿CMV-DNA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05),但PP65与血CMV-IgM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1)。PP65抗原和尿PCR的阳性符合率98.4%(127/129),阴性符合率86.7%(13/15),与IgM抗体阳性符合率是51.2%(65/127),阴性符合率19.5%(15/77)。PP65相对于PCR的敏感性为98.4%(127/129),特异性为97.6%(124/127);PP65抗原水平与CMV感染的病情程度有明显相关性,高水平PP65感染患儿多发全身性感染,低水平PP65抗原血症多为单脏器感染(χ2=49.03,P<0.005)。在感染恢复期,PP65转为阴性或明显下降。结论PP65抗原检测是诊断活动性CMV感染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有效方法,量化结果有助于监测病情,评价感染状态。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PP65抗原 荧光定量PCR IgM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化法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与HBV-DNA水平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之间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FQ-PCR)及ELISA三种方法同时检测173清标本,并对其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对比分析。结果173例患者血清HBsAg含量与HBV-DNA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能较准确、快速地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DNA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
  • 简介:2003年,曾导致全球数百人死亡的禽流感H5N1病毒至今未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非典10年”的各种报道唤起了人们对传染病流行的回忆。近期,H7N9禽流感病毒危害严重、来势汹汹,会不会像“非典”一样大规模暴发?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人类健康 H5N1病毒 “非典” 传染病流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检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及金标法对86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标本检测。结果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86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含量符合率为95.34%,两种方法无差异性(p>0.05,X2=0.095)。化学发光法与金标法符合率为70.93%,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X2=7.69)。结论化学发光法作为检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首选方法,但试剂成本昂贵,需要特定的的仪器,不宜在基层医院开展。酶联免疫法经济实惠,适合基层医院普查,但操作过程繁琐、时间长,不宜作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急诊筛查试验方法。而金标法操作简单、快捷及方便,适合急诊筛查实验,但容易漏诊,不宜作为普查试验方法。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乙肝表面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前列腺癌(PC)患者86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112例、健康人60例进行血清f-PSA、TPSA进行检测,计算f-PSA/TPSA的比值,对检测数值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受检者血清f-PSA及TPSA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C组与BPH组比较,f-PSA及f-PSA/TPSA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SA值升高不明显时,若以PSA>4.0μg/L作为早期诊断PC的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和健康组(P<0.01)。结论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作为前列腺癌的监测指标,临床常用于前列腺良性与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并对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前列腺癌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设立甲型H1N1流感病房,杜绝病房成为甲型H1N1流感传染地,防止院内发生交叉感染,保护易感人群。方法建立健全感染控制管理组织,采取有郊的隔离、消毒方法,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结果建立了较完善的感染控制管理体系。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 感染控制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