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stoolantigen,HpS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4例因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每例患者同时进行14CUBT、RUT、Warthin-Starry银染检测,将后三项中任两项阳性作为Hp感染阳性诊断标准,对HpSA方法进行评价。结果HpSA检测的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90.2%,准确性为92.6%,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92.5%。结论HpS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具有简单可靠、标本留取方便及完全非侵入性的特点,适合作为Hp感染的常规检查项目。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免疫学 抗原
  • 简介: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HP是当今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研究资料表明,HP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ILT)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子,亦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1994年,HP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I类致癌原.近年来,人们对HP与胃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又开始注意到其与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皮肤病等胃肠外疾病的关系.HP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我国自然人群HP感染率40%~90%,平均59%[1].因此,采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检测方法及时检出HP,对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粪便抗原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2008--2009年南宁市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遗传进化特征,探讨NA基因潜在的抗原位点和活性位点(抑制剂耐药性位点)变异规律。方法提取2008--2009年20株H1N1流感病毒RNA,采用RT—PCR扩增病毒NA基因后进行序列测定,通过CTLPred软件预测NA基因上潜在的抗原位点,并对NA分子进化和其重要功能位点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将20株H1N1流感病毒毒株与北半球疫苗推荐株A/Solomon/3/2006和A/Bris—bane/59/2007构建进化树,NA进化树共分成3个类群,10株2008年H1N1流感病毒毒株聚集成分支Ⅱ,10株2009年毒株与疫苗株A/Brisbane/59/2007聚集成分支I,A/Solomon/3/2006则独立形成1个分支(Ⅲ)。2008年毒株抗原位点替换频率较高,相对于A/Solomon/3/2006氨基酸替换分布在不同的3个区域的3个位点,分别是N64H、Y100H、L367I;2009年度的毒株抗原决定簇位点相对保守。在已知NA的酶活性位点中,2009年所有毒株均在275位点发生了H〉Y的突变,而这种变异在2008年的毒株中未有出现。结论A/Solomon/3/2006落后于2008年毒株,A/Brisbane/59/2007对应的疫苗在2009年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大量H275Y耐药株的出现提示在流感病毒监测中应密切关注其耐药位点的变异。

  • 标签: 流感病毒 H1N1 神经氨酸酶 抗原位点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溶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时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标本各50例,采用冰冻法使这100例标本溶血。溶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酶标仪判读结果。结果HbsAg阴性溶血标本检测HbsAg的假阳性率为30%,而HbsAg阳性溶血标本检测HbsAg的假阴性率为8%。结论溶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时容易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

  • 标签: 溶血 ELISA法 HBsAg
  • 简介:摘要糖类抗原l5-3(CAl5-3)为多形上皮黏蛋白,是乳腺癌最重要的标志物。CAl5-3血清水平升高,亦见于其他腺癌,如肺腺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等。CAl5-3对早期乳腺癌敏感度低,进展期CAl5-3水平则明显升高,可判断乳腺癌的进展、转移和疗效。CAl5-3对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优于CEA。目的讨论检验糖类抗原CAl5-3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结论CAl5-3可在多种腺癌进展期表达,无器官特异性,要明确病变的部位及性质,必须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确定。

  • 标签: 检验 糖类抗原CAl5-3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民族学生间乙肝流行状况。材料与方法对本县1607名藏族学生表面抗原携带状况流行病学监测。结论乙肝表面阳性为192人,阳性率为11.95%;男生134人,占阳性率的14.44%;女生为58人,阳性率为8.5%。加强乙肝的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疫苗免费接种是控制传染源和预防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民族学生 乙肝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25(CA125)的检测在卵巢癌的诊断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50例卵巢癌患者进行血清CA125检测,并与58例正常健康人组作比较。结果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手术后治疗3个月其含量明显下降。结论检测血清中CA125含量对卵巢癌患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CV核心抗原与HCVRNA、ALT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74例HCVRNA阳性患者检测其HCV-cAg和ALT浓度。结果本研究74例HCVRNA阳性患者检出HCV-cAg阳性25例,处于灰区23例,ALT超出正常范围的患者为49例,ALT水平与HCV-cAg呈正相关性。结论HCV-cAg与HCVRNA复制密切相关,HCV-cAg可联合抗-HCV应用可提高临床和血站的HCV感染检出率,结合ALT可以评测HCV感染肝脏炎症状态)

  • 标签: HCV-cAg HCV RNA AL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H型高血压可能是导致我国脑卒中高发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依那普利叶酸片是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H型高血压)的药物,现就对H型高血压治疗及护理做一简单论述。

  • 标签: H型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依那普利叶酸片 治疗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对220例门诊传染科患者空腹血清选用统一的试剂,相同的酶标仪,操作人员及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出现2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后有采用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进行复检,在25例阳性中有5例为阴性,最后再将25例表面抗原阳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DNA滴度测试,出现5例阴性,并且和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测试的5例相同。结论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影响因素较多,严格控制操作环节是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的关键。

  • 标签: ELISA法 乙肝表面抗原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婚检中乙肝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探讨婚检中乙肝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200对婚检者中乙肝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结果2200对婚检者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男性46例,女性58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男57例,女性52例。结论婚检中乙肝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高,为优生优育可以暂缓结婚,同时说明进行婚检是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梅毒螺旋体 婚检 阳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常见四种模式的关系分析,了解前S1抗原(PreS1)对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HBsAg(+)血清常见四种模式共1359例,采用ELISA法对其进行前S1抗原及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联合检测。分析其“乙肝五项”与前S1抗原之间的关系。结果HBVPrS1在HBeAg阳性组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在HBeAg阴性组中的检出率(P<0.01),而HBeAg阴性组中HBVPreS1抗原仍有42.9%的检出率,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结论HBVPrS1能够敏感的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对“乙肝五项”检测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可作为基层医院HBV早期诊断、感染、复制的重要指标,在临床实验室开展。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 HBeAg 病毒复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JC病毒(JCvirus,JCV)大T抗原(1argetumorantigen,T-Ag)、p5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49例胃癌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JCVT-Ag、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粘膜组织JCVT-Ag、p53蛋白无表达;49例胃癌组织中JCVT-Ag阳性表达率为30.6%(15/49)。胃癌组织中JCVT-Ag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3.5%(36/49)。胃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CVT-Ag与p53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胃癌 JC病毒 大T抗原 p53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本研究28例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的病例,探讨该技术在脑内疾患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所有病例均采用点分辨波谱(PRESS)序列定位技术,获得单体素波谱,并对28例患有各种脑内疾患的病例,将NAA/Cr、Cho/Cr、及NAA/Cho等指标按病理类型,分组进行技术分析。所有病例均以对侧相应部位的正常脑组织作为自身对照。结果脑部病变的1H-MRS表现与正常脑组织有明显不同(P<0.05)1,表现为Cho/Cr比值升高,NAA/Cr和NAA/Cho比值下降,不同病变之间也存在着MRS差异。结论1H-MRS可提供组织生化和代谢方面的信息,为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99例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9例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以秋冬季节、本土聚集性病例为主。6~18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7.89%,性别比男女1.521,学生占病例总数的79.40%。结论本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由散发的输入性病例为主转为以本土聚集性病例为主。甲型H1N1流感防控存在两个重点,一是加强学校重点场所的防控力度,减少暴发疫情的发生;二是加强院内感染和高危人群的防控工作,防止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特征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HBsAg阳性及阴性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肝两对半的关系,以探讨前S1蛋白抗原与乙肝两对半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用ELISA法检测2171例HBsAg阳性及阴性血清的前S1抗原与乙肝两对半标志物。结果在HBsAg阴性血清中PreS1的检出率为零,在HBsAg阳性及HBeAg阳性血清中PreS1阳性率为93.8%(304/324)、HBsAg阳性及HBeAg阴性血清中PreS1阳性率为86.1%(527/613)。结论前S1抗原是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的敏感标志,可弥补乙肝两对半的不足,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在不具备HBV-DNA检测设备的情况下,使用简单准确,价格低廉的PreS1检测并联合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对HBV的诊断、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前S1抗原 联合检测 相关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率,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法(SP)测定40例子宫平滑肌瘤和相应子宫肌层组织的ER、PR、PCNA的表达。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62.5%、70%;相应子宫肌层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40%、42.5%,两组ER和P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中PCNA表达水平,无论在增殖期或分泌期,高于相应肌层组织,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PR、PCNA均是反映子宫肌瘤的生物学行为的指标,研制ER、PR、PCNA的拮抗剂,使子宫肌瘤萎缩或凋亡,有望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新途径。

  • 标签: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增殖细胞核抗原 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后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¹H-MRS)对颅内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49例颅内常见肿瘤及非肿瘤患者行增强后多体素¹H-MRS检查,其中胶质瘤16例,单发转移瘤13例,脑膜瘤14例,炎症6例。测量计算3种肿瘤及非肿瘤病变强化区、强化边缘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代谢物比值胆碱/肌酸(Cho/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NAA/Cho)、胆碱/对侧正常脑组织肌酸(Cho/Cr-n)和胆碱/对侧正常脑组织胆碱(rCho),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肿瘤NAA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脑外肿瘤低于脑内肿瘤,高级别(Ⅲ~Ⅳ)胶质瘤较低级者(Ⅰ~Ⅱ)下降明显。Cho/Cr升高,高级胶质瘤比低级胶质瘤高(P(0.05),高级别胶质瘤及转移瘤瘤体瘤周水肿区Cho/Cr有显著性差异。部分高级别胶质瘤及转移瘤可检测到Lac、Lip峰。部分脑膜瘤(4/14)可检测到Ala峰。结论¹H-MRS从微观水平分析脑肿瘤代谢信息的无创性方法,对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术后复发、组织上分级有重要帮助。增强后多体素1H-MRS对颅脑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肿瘤强化区 强化边缘区 磁共振波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