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产后大出血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占首位,由于本院地处高寒缺氧(海拔3700米以上)的边缘地区,交通不便,加之地震灾害的影响,产后大出血明显较地震前增多。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告了7例地震后焦虑抑郁伤员的心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确立首问负责制、增强护患沟通、正视残肢现实、集体心理干预与个体心理干预相结合、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引导情感宣泄。经积极治疗和心理疏导,患者康复出院。

  • 标签: 心理护理 自然灾害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震后葡萄膜炎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更好的配合治疗。方法对2008年5月13日至2008年11月30日,本院收治灾区39例葡萄膜炎患者于入院24h及出院时分别采用抑郁自评表(SDS)进行测评。结果39例葡萄膜炎患者入院时抑郁发生率56.4%,SDS总分为46.2±18.4;心理护理后出院时,SDS总分为36.1±10.1,低于入院时(P<0.05)。结论有针对性地对地震后灾区葡萄膜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 标签: 葡萄膜炎 心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川震后2010-2014年艾滋病筛查结果特点。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对北川震后2010年至2014年的确诊为艾滋病的患者,分析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感染原因以及其他发病特点,进行综合性的总结。结果在艾滋病阳性检查率上,2010年最少,仅为0.1%,2011年至2014年依次为0.32%、1.23%、0.99%、1.04%,5年的平均检出率为0.6%;在患者文化程度上,小学及文盲比例为40%,中学比例为43.33%,感染者多集中在低文化程度者中;在患者性别上,主要集中在男性,男女比例为1911;职业特点上,农民占比为60%;送检人群中,MSM占比16.67%,感染者家属占比20%;婚姻状况中,已婚占比63.33%,未婚者占比33.33%。年龄分布中,30岁以下者占比30%,30-50岁者占比46.67%,51岁及以上者占比23.33%,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年群体。结论北川癌症感染分布群体较广,但主要集中在低文化程度、农民、已婚、中年等群体中,但是相关宣传教育工作要针对群体特点进行针对性展开。

  • 标签: 北川 艾滋病 发病特点
  • 简介:目的了解汶川大地震后都江堰某镇中学学生的心理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9月下旬,对极重灾区都江堰某镇中学150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98份。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儿童事件影响量表(CRIES-13)、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进行集体施测。结果该中学学生灾后4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检出率29.71%(445/1498),抑郁症状检出率23.10%(346/1498),焦虑症状检出率33.11%(496/1498),PTSD症状伴随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3.62%(204/1498),PTSD症状伴随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7.16%(257/1498),PTSD症状同时伴随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3.22%(198/1498)。创伤后应激反应指数与抑郁总分、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32,r=0.298,P均〈0.001)。经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筛选出PTSD、抑郁、焦虑症状的共同影响因素有:绝望感、年龄、性别、是否目睹死亡、家人情况、地震时是否受伤。结论汶川大地震后,应该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持续给予心理干预或治疗。

  • 标签: 自然灾害 应激障碍 创伤后 焦虑 抑郁 中学生
  • 简介: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支持以及心理卫生服务利用与心理危机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地震创伤经历问卷(EEQ)、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指数量表(CPTSD-RI)以及儿童抑郁指数量表(CDI)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χ2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96名儿童和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分值随社会支持度的提高有逐渐下降趋势,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利用率随时间显著下降,从初次调查的34.60%跌至随访调查的9.51%。Pearson相关显示,社会支持分值与PTSD(r=-0.10,P=0.04)、抑郁(r=-0.42,P〈0.01)显著相关。结论地震后灾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利用率下降明显,震后心理援助工作持续性不足。

  • 标签: 社会支持 心理卫生服务 儿童和青少年 地震 随访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都江堰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种类及分布情况,从而达到有效的防控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活及学习质量。方法对486例过敏性疾病患儿进行24项特异性过敏原IGE检测,统计过敏原阳性率。结果例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婴幼儿组婴幼儿组前三位的过敏原分别是牛奶(86例82%)鸡蛋(79例74.5%粉尘瞒(45例42%)。学龄前组前三位的过敏原分别是粉尘瞒(105例43%)屋尘瞒(98例40%)鱼虾(60例24%)。学龄组粉尘瞒(112例80%)屋尘瞒(109例78%)各类花粉(40例28%)。结论都江堰地区的过敏原分布育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可能与都江堰的气候有关。过敏患儿较前几年有较大比例的增加。相当比例的患儿存在两种以上的过敏原。仅单一的过敏原较少。

  • 标签: 过敏性疾病 儿童 过敏原
  • 简介:目的揭示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后,安县疫情的地理分布、疾病构成、易感人群、时序特征,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安县地震前后的流行病学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制作相关专题地图,遵照地理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揭示安县震后的疫情变化。结果安县震后传染病总发病率高于200/10万有3个乡镇,呈岛状分布在安县中部,高于150/10万~200/10万有3个乡镇,其分布在安县西北部和东部。无灾民安置的乡镇发病率大于100/10万,但安置人数大于1万人的乡镇发病率也比较高(200/10万)。安县的首位传染病由震前的水痘变为震后的其他感染性腹泻。易感人群在震后未发生显著变化。震后的疫情变化出现了两次明显的波动和峰值。结论安县震后疫情的变化与居民生活环境及其行为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动相关。地理流行病学方法是快速、直观揭示这些变化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地震 疾病暴发 地理流行病学 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