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量白蛋白检验在诊断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 2018年 7月 -2019年 6月,在我院进行糖尿病肾病诊治的患者 40 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 40 名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微量白蛋白检验,对比其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及阳性率。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研究对象的微量白蛋白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微量白蛋白诊断方法应用在肾小球疾病的诊断中,可有效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预后,该方法值得被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微量白蛋白检验 肾小球疾病 应用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胃肠肿瘤病人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动态变化 。 方法:选择本院 胃肠肿瘤 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并挑选出 201 6 年 1 月至 20 17 年 8 月间 进行手术的 76 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并命名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时期的 76 例健康人员作为参考对象(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 血清白蛋白 以及各项指标变化进行观察,同时将结果和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前的 血清白蛋白 水平明显高于术后,对照组 血清白蛋白 水平和实验组术前、术后相比均更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同时,对比实验组术前术后的细胞免疫指标变化,术后明显更低, 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和 胃肠肿瘤 患者相比, 正常人群 的 血清白蛋白 水平明显更高,而手术治疗还会导致患者 血清白蛋白 更低 ,所以有必要针对 胃肠肿瘤 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避免出现低 ALB 血症 。

  • 标签: 胃肠肿瘤 手术 血清白蛋白 动态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3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另选同期30例健康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对所有受检人员均实施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探讨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尿糖阳性检出率80.00%,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检出率50.00%。研究组患者尿糖水平(4.10±1.71)mmol/L、尿微量白蛋白水平(40.41±7.58)mg/L均高于参照组的(1.19±0.24)mmol/L、(15.51±2.10)mg/L,且最终检验结局P<0.05,具有探讨分析价值。结论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效果显著,可为患者日后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参考,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尿糖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 联合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予以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4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尿常规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观察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尿常规检测阳性率为7.50%,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为32.50%;观察组尿常规检测阳性率为42.50%,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为75.00%。观察组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尿常规检测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予以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均能在一定程度反映疾病发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更佳,准确性更高。

  • 标签: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 尿常规 尿微量白蛋白
  • 简介: 【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应参考。方法:着重选取我们医院在 2018年 1月到 12月这个阶段内接收的确诊为 2型糖尿病 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对象一共有 60例。针对患者在入院第 1周内测定 2 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 (2 4小时 UAE)。与此同时,着重针对患者的血压以及血 BUN、 CR、 FBS、血浆空腹胰岛素,计算体重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等一系列相关方面进行测量。结果:由研究可以有效得知,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成正相关,老年 2型糖尿病伴有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平均收缩压、体重指数及空腹血浆胰岛素等相关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提升,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出现十分显著的降低。结论: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规避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异常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要从根本上科学合理的控制好糖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等一系列相关情况,与此同时更要着重针对患者的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不断的改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微量白蛋白尿 胰岛素抵抗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应用尿糖联合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验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49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比较两组联合诊断阳性率、尿糖与mAlb水平、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尿糖检出阳性率为81.48%,mAlb阳性率74.07%,联合诊断阳性率为90.74%,显著高于对照组0.00%,且联合诊断较单独检验阳性率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糖、mAlb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特异度为66.66%(2/3),灵敏度为94.11%(48/51),准确度为92.59%(50/54)。结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采取尿糖、mAlb联合检验有助于诊断准确率提高,从而指导临床予以早期治疗,促进患者疗效提升,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早期肾损伤 mAlb 尿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应用尿糖联合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验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49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比较两组联合诊断阳性率、尿糖与mAlb水平、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尿糖检出阳性率为81.48%,mAlb阳性率74.07%,联合诊断阳性率为90.74%,显著高于对照组0.00%,且联合诊断较单独检验阳性率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糖、mAlb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特异度为66.66%(2/3),灵敏度为94.11%(48/51),准确度为92.59%(50/54)。结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采取尿糖、mAlb联合检验有助于诊断准确率提高,从而指导临床予以早期治疗,促进患者疗效提升,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早期肾损伤 mAlb 尿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联合AR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2018年在本院就诊的45例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RB治疗组(A组)、活性维生素D治疗组(B组)、ARB联合活性维生素D治疗组(C组)各15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疗程16周,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U-mAlb)、血TGF-β1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6周后,各组尿微量白蛋白、血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血TGF-β1水平下降最明显(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可以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减轻肾脏纤维化,且联合ARB治疗后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活性维生素D ARB 微量白蛋白尿 血TGF-&beta 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用血糖水平、尿微量白蛋白的联合检验,来探讨和分析该种检验方法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损伤的意义,判断诊断的价值,为以后的类似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血糖及尿微量蛋白水平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血糖、尿微量白蛋白两项检验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采用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诊断效果良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血糖水平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 早期肾损伤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用血糖水平、尿微量白蛋白的联合检验,来探讨和分析该种检验方法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损伤的意义,判断诊断的价值,为以后的类似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5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4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血糖及尿微量蛋白水平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血糖、尿微量白蛋白两项检验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采用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诊断效果良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血糖水平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患者 早期肾损伤 应用 效果 观察 价值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人血白蛋白、甘露醇、呋塞米联合应用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34例患者。对照组予以甘露醇+呋塞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和颅内压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颅内压降低更加显著,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1.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血白蛋白、呋塞米与甘露醇联合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进行临床的大力推广。

  • 标签: 重症颅脑损 人血白蛋白 甘露醇 呋塞米 临床效果
  • 作者: 杨卓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新津县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7-01说起缺血性血管疾病,大部分人们对该病并不陌生,因为缺血性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成为了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然而,关于缺血性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呢?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也可以称其为脑缺血性疾病,是指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常见类型:(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的是缺血所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一般24小时内便可完全恢复;(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指的是一种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持续时间一般会超过24小时,但是,一般在3周内便可完全恢复;(3)进展性卒中(PS),脑缺血症状不断进展,病情加重,超过6小时,才会达到高峰,脑内可出现梗死灶,常常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4)完全性卒中(CS),发病后,几分钟至1小时内,便可以达到高峰,最迟不超过6个小时;(5)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WI),在脑梗死中约占10%,多发生在临近血管分布的周边区域;(6)腔隙梗死(LI),是一种由于脑实质中单支终末穿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一般直径在3-20mm范围内,在脑梗死中约占12%-25%。病因分析: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病因较多,病理机制相对复杂,一般情况下,认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因。另外,所有可能引起血管壁结构与功能、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因素,都可能引起该病,如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治疗方案:(1)内科治疗。早期给予抗凝治疗,首次口服2-6mg华法林,2-8mg为维持剂量,至少用药半年,停止发作或者发作次数减少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根据血压水平,积极控制血压,保持收缩压与舒张压在安全范围内;积极治疗血液成分异常的疾病,如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2)外科治疗。颈外动脉狭窄,可行颈动脉血栓内膜剥离术(CEA)、血管形成术(或者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术、人造血管移植术)、颈部动脉旁路术(仅仅适用于治疗颅外动脉完全闭塞病人)、Fogarty导管法(属于替代上述动脉旁路手术不能使用的一种备选方法)。颅内动脉的栓塞狭窄闭塞,可行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OA-PICA)吻合术、颞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S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杨升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阆中市人民医院四川阆中637400)【中图分类号】R47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75-01人的脑部是维系我们正常生活的首要保障因素,而缺血性脑卒中是较为普遍的脑部疾病,导致此类疾病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如粥动脉样硬化,即患者脑部血管组织硬化而导致脑动脉缺血。此类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性极大,据相关调查,由于缺血性脑卒中而致死的病患占据神经内科患者总例数的82%。所以,我们务必充分认知缺血性脑卒的发生原因,结合此类疾病的临床症状,降低此类疾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什么是缺血性脑卒中?脑部疾病均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脑部供血不充分,进而导致患者颈、椎动脉组织发生闭塞情况,会直接引发患者颅内组织供血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也较为复杂,且此类病症并不会直接导致其他脏器病变,但会仍会出现一定头晕、偏瘫现象;病情发作后,此类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重度昏迷的症状,且不排除有直接致死现象。同时,此类疾病会导致大脑血管、皮质发生癫痫,为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总之,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情况,且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也决定了此类疾病的严重度。2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生原因有哪些?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生原因是由于脑血栓或脑梗死更引发的脑部血管组织动脉硬化。此类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是因为中老年人会患有不同程度的“三高”(血压、血脂、血糖偏高)的情况,且诸多患者血管还伴随一定血管狭窄或堵塞。同时,诸多缺血性脑卒的患者的大脑组织纤维的发育不健全,某些患者还会伴随有多重综合症等症状。此外,某些患者可能患有心源性堵塞,而该病的主要发生原因是由于患者心脏功能组织较差,使患者心脏部位出现栓子掉落情况,引发患者血管组织斑块出现脱落,都会直接引发此类疾病。供血问题也会导致此类疾病频繁发生,而供血问题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血管组织过小或某一动脉过于狭窄,促使患者脑部重要组织部位出现血栓,进而导致患者脑部供血量达不到基本水平。患者脑动脉出现组织坏死、堵塞、神经细胞失活等情况,都会引发此类疾病而导致的并发症。进而促使患者脑部血液电解质压差失衡,且自由基代谢缓慢,使患者脑部血液无法供应至相应部位,出现永久性的神经损伤或神经坏死现象。在临床中多用“溶栓&r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周凤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资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资阳641300)【中图分类号】R4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3-01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节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保证各器官和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获得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心肌损伤是指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多由心脏缺血所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心绞痛和心肌炎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类型,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其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外,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指当心肌细胞损伤时,可大量释放到血液中的特异性物质,检测其在血中浓度的变化可反映心肌损伤及其程度,可以为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伴有心肌损伤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是目前临床评估病情和判断预后的灵敏指标。目前临床上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化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和心肌蛋白。1心肌酶谱1.1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叫谷草转氨酶(GO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均含量丰富,红细胞内AST约为血清的10倍,溶血会使其测定结果偏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血清AST水平升高,24-48小时达到峰值,大概持续5天到1周,随后会降低。由于其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敏感性也不高,其单纯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当今学术界已不主张将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1.2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极重要的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发生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LD和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12小时出现在血中,48-72小时达峰值,LD的半衰期为57-170小时,7-12天恢复正常,如果连续测定LD,对于就诊较迟、CK已恢复正常的AMI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在肝脏疾病时的变化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六个月住院、门诊就诊患者检测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结果血清铁检测5558人次,其中1148人次增高,32010人次正常,1200人次降低;铁蛋白检测1260人次,其中530人次增高,730人次正常;转铁蛋白检测1190人次,其中600人次降低,590人次正常。结论根据检测结果得出,肝脏疾病患者根据病情轻重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

  • 标签: 血清铁 铁蛋白和转铁蛋白 肝病 变化
  • 作者: 贾宇飞唐令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四川省蓬安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8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11-01接种疫苗主要是为了提升幼儿机体免疫力,抵御病毒干扰,身体健康成长。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大范围爆发的疾病,在幼儿身体中埋下健康种子,所以为每个幼儿接种疫苗是父母的责任所在。但是,父母应该注意幼儿的身体特性,是否为过敏体质,如果是牛奶蛋白过敏的幼儿,是否可以接种疫苗则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就需要合理规划疫苗接种时间,结合具体情况来为幼儿接种疫苗。1健康普及牛奶蛋白过敏的幼儿是否可以接种疫苗?答案是肯定的,常见的疫苗均可以接种,但是有一种疫苗是不可以的,即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也称之为糖丸。口服糖丸中含有牛奶,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幼儿可以选择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如果幼儿对鸡蛋过敏,还要注意狂犬疫苗、流感疫苗,或是一些国内很少接种的黄热病疫苗,此类疫苗多数是鸡胚来源。如果幼儿整除过敏期,或是伴有腹泻症状,是否可以接种疫苗?如果经过医院系统的检查确定一系列症状均为过敏导致,是允许接种疫苗的。但是,如果幼儿接种疫苗后发烧、咳嗽,并不代表是过敏。只是有益疫苗本身属于加工过的细菌或是病毒,进入人体后会造成机体一系列反应,但是并不会十分严重。疫苗接种就像是感染疾病一样,身体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咳嗽、发烧或是腹泻均属于正常反应,反应一般不会太过严重,短期内即可恢复,不会对人体产生严重损害。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的腹泻、湿疹和便血症状,持续时间长,则需要尽快前往医院就医。如果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接种疫苗后人体有此类反应,说明疫苗效果显现了。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幼儿,除了日常生活中规避牛奶蛋白制品以外,还要同其他健康的幼儿一样接种疫苗,不要盲目的听信谣言,认为牛奶蛋白过敏的幼儿不适合接种疫苗,会降低身体免疫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与实际情况不不符合。牛奶蛋白过敏的幼儿接种疫苗,应该听取医生建议,而非盲目的按照自己理解或是他人的“经验”,避免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通过相关实例研究发现,李女士的宝宝在6个月前始终坚持母乳喂养,6个月后喝了60毫升的配方奶,喝完后却发现孩子全身发红。立刻前往医院就医,经过医生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在接种疫苗时,医院医生说幼儿由于存在过敏现象,是无法接种疫苗的,所以幼儿始终未接种过疫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