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细菌性角膜炎与结膜炎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4例重症细菌性角膜炎与结膜炎患者,并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观察组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评分与眼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转阴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15%,比对照组的82.69%高(P<0.05);观察组患者角膜水肿、结膜溃疡、结膜充血、眼部组织坏死与分泌物增多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眼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转阴率88.46%,高于对照组的59.62%(P<0.05)。结论重症细菌性角膜炎与结膜炎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症状充分改善,使患者眼部细菌感染充分消除。

  • 标签: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细菌性角膜炎 细菌性结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间门诊收治的细菌性结膜炎患者7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疾病的类型进行分类,并针对性进行治疗,综合分析细菌性结膜炎有效治疗方案。结果通过对症处理后本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05%,并且经过治疗后患者流泪、分泌物增多以及结膜充血以及疼痛等症状均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结论针对细菌性结膜炎患者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类型进行治疗,继而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

  • 标签: 细菌性结膜炎 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葡萄膜炎患者的病因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的60例葡萄膜炎患者有关资料,根据患者病因及解剖位置分类,对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受累眼别及类型等相关情况进行比较,以制定科学合理地治疗方法。结果根据患者解剖位置进行分类,有32例前葡萄膜炎患者,19例全葡萄膜炎患者,6例后葡萄膜炎患者,3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分别占患者的53.3%、31.7%、10%和5%。有41例患者病因可确定或能够列入特定类型,占68.3%,比较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或病因有12例为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占20%)、7例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占11.7%)、6例HLA-B27不同时伴随强直性脊椎炎相关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占10%)、4例强直性脊椎炎患者(占6.7%)、3例Fuchs综合征患者(占5%)、3例Behcet病患者(占5%)、25例患者为特发性葡萄膜炎(占41.6%),其中最常见的患者就是特发性前葡萄膜炎(占全部特发性病例44%)。结论青壮年群体容易患有葡萄膜炎,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略多,有时双眼同时发病,特发性葡萄膜炎、病毒性葡萄膜炎、强直性脊椎炎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致病原因及疾病类型。

  • 标签: 葡萄膜炎 临床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时间长,要求严格,患者要经过保温、降温、复温三个过程,所以体温的护理在手术中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手术过程中留意手术进程,进行准确及时的体温护理结果患者保温、降温、复温顺利,未发生冻伤等不良事件,及时复温保护心脏功能结论合理的术中体温护理能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 体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舒适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ICU时间、住院费用,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5.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ICU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舒适护理干预 心脏瓣膜置换术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与氧氟沙星滴眼液在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接诊治疗的120例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分别评价两者抗感染药物治疗效果和耐药性。结果观察组患者60例治愈52例(86.6%),显效5例(8.3%),有效2例(3.4%),无效1例(1.7%),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患者60例治愈22例(36.7%),显效7例(11.6%),有效21例(35.3%),无效11例(18.4%),总有效率81.6%,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细菌学检查,观察组耐药率26.04%(25/96),对照组耐药率43.96%(51/116),两组耐药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在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治疗中的疗效明显优于氧氟沙星滴眼液,因此临床上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更适合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治疗。

  • 标签: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氧氟沙星滴眼液 重症细菌性 角膜炎,结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9例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诊常规涂片检查,将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的19例轻症患者进行积极的抗真菌治疗,选择1%氟康唑滴眼液,0.25%两性霉素B或5%那他霉素混浊液滴眼(加强局部治疗白天1次/1h,夜间1次/2h,共5d),视病情轻重及变化调整用药种类、数量及给药方法。结果18例痊愈,1例病情加重手术治疗后联合药物治愈。结论FK的首诊涂片检查是FK明确诊断的捷径。加强局部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可使绝大多数早期轻症FK患者临床治愈。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继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急性继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情况,并对患者的年龄、就诊时间、手术时间、营养状况与并发症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继发性腹膜炎病因众多,其中以阑尾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和个体差异而表现各异,且并发症多;急性腹膜炎患者年龄不同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有无并存疾病的急性腹膜炎患者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4急性腹膜炎患者起病到就诊时间不同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腹膜炎患者起病到手术时间不同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腹膜炎患者年龄不同与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继发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是腹腔重症感染性疾病之一,常见而危重是其特点,尽管现代医疗技术迅速发展,并发症、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虽然急性腹膜炎诊断多较容易,但病因鉴别却困难,且病因众多,其中以阑尾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而表现各异,却缺乏特异性,借助各种辅助方法可有效协助诊断。

  • 标签: 急性继发性腹膜炎 影响因素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减轻症状,恢复肺功能,缩短病程,恢复劳动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法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治疗原则。合理的化学药物和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方法我所2014-2016年,临床20-43岁的中青年,高热,体温大都在38℃-40℃不等,持续数日甚至数周,伴有全身不适,乏力、盗汗、食欲减退等结核中毒症状。早期渗液较少时出现胸痛和干咳。随着胸腔积液的逐渐增多,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被其隔开,胸痛随之消失而呼吸困难日渐明显的结核病人30例。采用国家结核病化疗方案2HRZ/4HR.治疗。结果经抗结核及胸腔抽液治疗,治愈率100%。结论采用国家标准初治涂阳方案,2HRZ/4HR,免费药品,跟踪没一例发展成肺结核及肺脓肿。

  • 标签: 渗出性胸膜炎 结核毒性症状 抗结核药物 胸腔穿刺抽液
  • 简介:摘要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定义肝素抗凝过程中,血小板计数基础值下降50%或绝对值低于150×10^9/L,停用肝素后恢复正常。1相关文献表明,在药物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最为常见。作为常用的抗凝血剂,肝素普遍应用于心肺手术。在使用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1%-3%的病人会产生HIT抗体2,当中约有95%出现轻微至中等程度的血小板减少(50-70)×10^9/L3而在这些HIT病人中,大约50%的病人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动脉或静脉血栓4-5,从而引致及死亡的风险相对较高(20%-30%)5-6。目前临床上可通过使用肝素替代型抗凝血药物或低分子质量肝素来降低HIT的发病率。当考虑使用上的方便、生产纯化过程简单及价格低廉的特点,肝素依然是临床上最为普遍使用的抗凝血药物。因此,对HIT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瓣膜成形 血小板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结果116例患者中,显效72例,见效42例,总有效率98.3%,112例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达96.6%。结论加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康复护理措施在心脏双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措施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心脏双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术后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提高。

  • 标签: 心脏双瓣膜置换 康复护理措施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的阳性率为57.7%,主要的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草绿色链球菌;其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无基础性心脏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9%、30.2%以及16.7%;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贫血和脏器栓塞。患者住院期间有14例患者死亡,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脑血管意外和心力衰竭。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以及基础病因都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且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致死率较高,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临床研究 致病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将我院于2016年01月-2017年01月间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占40例,其中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综合在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疗效达到了97.5%;常规组临床治疗总疗效达到了82.5%;组间结果经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必须要按照患者实际病情状况,予以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方可提升患者临床疗效,保障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结核性脑膜炎 综合治疗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措施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6年8月间5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用常规护理加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只用常规护理,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5天的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25天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措施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后生存质量,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康复护理措施 风湿性 心脏瓣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0例,临床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经临床治疗及护理,显效2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临床护理满意度,较满意23例,满意15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95%。结论通过临床护理措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护理措施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总结了l例瓣膜置换术后突发冠脉痉挛致室颤患者的抢救配合及护理,包括抢救配合、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密切的病情观察等。认为尽早识别冠脉痉挛,熟练掌握抢救配合流程及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瓣膜置换术后 冠脉痉挛 室颤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持续非卧床式腹膜透析的围绝经期女性患者透析治疗前后血钙、CRP代谢水平及变化情况,了解其与心脏瓣膜钙化的关系。方法随访2014—2016年本院就诊的女性腹膜透析患者,包括住院及门诊腹膜透析女性患者共100例,其中围绝经期组45例,其他年龄组55例。透析方式为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测定血钙、CRP,讨论CRP表达水平与特殊雌激素水平状态的围绝经期女性腹膜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关联,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χ^2检验以及回归分析等进行检验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围绝经期组患者中存在心脏瓣膜钙化33例,比例为73.33%,高于另一组的比例58.18%,全部受试患者透析前后比较,CRP水平显著升高,透析后围绝经期腹膜透析女性中,心脏瓣膜钙化组血钙水平低于无瓣膜钙化组,对照组女性以及合计分析全部100例受试者时也发现了同样的趋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心瓣膜钙化患者中,围绝经期受试与其他年龄受试比较,仅见CRP水平在围绝经期受试中水平较高[(24.09±5.32)、(20.77±4.39)mg/L],透析后非瓣膜钙化组也见到了类似趋势,围绝经期受试的CRP水平较高[(20.44±3.99)、(17.94±5.54)mg/L],对比差异有较统计学意义。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对于围绝经期患者来说,透析前CRP水平异常者发生心瓣膜钙化的危险性为CRP正常者的2.781倍,其OR及95%CI为2.781(1.975-3.917);对其他年龄患者进行分析提示透析前CRP水平异常的OR值没有围绝经期组高。结论CRP水平异常者发生心瓣膜钙化的风险增高,且在围绝经期女性中非常显著。

  • 标签: 腹膜透析 围绝经期 CRP 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