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了椎管内肿瘤患者的术后观察与护理要点。通过做好体位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有无脑脊液渗漏、脊髓神经功能、肢体活动、引流液量及颜色、指导肢体功能锻炼及饮食,有利于减少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椎管内肿瘤 手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支气管内膜结核误漏诊原因及其引起的后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内膜结核误漏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误漏诊率71.43%。结论重视支气管内膜结核,重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减少支气管内膜的误漏诊。

  • 标签: 支气管内膜结核 误诊 漏诊
  • 简介:摘要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可延迟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血栓栓塞发生率,从而降低高危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在此将椎管内阻滞并发症作一讨论,以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麻醉风险并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椎管内阻滞 并发症 麻醉 治疗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89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归纳了心血管内科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对策。结果护理人员意识增强,规范操作规程、护理记录及护理行为,提高风险技能,可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事故发生率。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诊断并经支气管镜与病理检查证实为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胸部DR及CT影像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分析。结果影像检查(DR及CT)发现支气管及肺内改变的28例,占87.50%。其中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局限性(1厘米以内)增厚、弥漫性增厚15例,占46.88%,管腔狭窄21例,占65.63%,闭塞3例,占9.38%。气管、支气管周围及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占15.63%。肺内合并斑片影19例,占59.38%,可见局限性肺不张及肺气肿的5例,占15.63%。结论简单、方便、无创的影像学检查,能够为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提供较可靠依据,同时,对了解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支气管内膜 肺结核 影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临床特征及早期确诊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内膜结核可疑患者检查过程,从中发现最有价值的确诊检查方法。结果对可疑支气管内膜结核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较其他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阳性检出率。结论支气管镜检查对诊断支气管内膜结核有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支气管结核支气管镜术细菌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基底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56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0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46例;其中夹层动脉瘤20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7例。未破裂动脉瘤20例,发生过破裂出血3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56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72个月,原有症状均获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2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囊状动脉瘤19例中完全栓塞17例,次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1例;梭形动脉瘤17例中单纯支架置入13例,双支架置入4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支架内血流通畅,瘤体未见显影;(经治疗后血管造影证实)。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瘤 介入性 放射学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抢救措施。方法对21例产科DIC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结论抢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是正确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输入大量新鲜血液及血液制品,适时果断切除子宫。

  • 标签: 产科 DIC 抢救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瘤进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25枚,全麻及肝素化后,从股动脉置入6F导引导管,于患侧颈内动脉C2平面,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置于动脉瘤体的近端1/3~1/2处,行动脉瘤内造影,对圆形/卵圆形或宽颈动脉瘤,采用“蚕茧”栓塞技术,在鱼形/囊状动脉瘤,采用“蚕食”栓塞技术。结果治疗组24例25枚动脉瘤瘤腔完全致密填塞或几近完全填塞(填塞范围>95%)20枚;大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95%)2枚;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1枚;2例填塞失败。术后随访1月至5年,治疗组无一例死亡,亦未发生再出血;1例DSA复查发现动脉瘤腔扩大,未作特殊处理;17例CTA复查正常;6例未行DSA及CTA复查。远期生活质量GOS评分均为Ⅰ级。结论动脉瘤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次出血,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创伤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应用时的麻醉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12月70例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情况。其中行硬膜外麻醉37例,腰硬联合麻醉33例。术中监测ECG,BP,HR和SpO2。结果全组患者均在椎管内麻醉下完成手术。全组无呼吸抑制发生;低血压19例,其中13例发生在硬膜外组;心动过缓16例;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做好正确的术前评估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时补充循环血容量的不足,控制麻醉平面不超过T8,椎管内麻醉可安全的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

  • 标签: 老年患者 椎管内麻醉
  • 简介:病历资料患者,女,22岁,体重65kg,以G1P0,孕40周头位入院待产,因胎儿宫内窘迫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各项检查正常,ASAⅠ级,心肺听诊无异常.既往史无特殊.入手术室测BP120/80mmHg,HR92次/分,SPO298%,心电图窦性心率.开放静脉通道,左侧卧位,L2~3棘突间隙进针穿刺成功,蛛网膜下腔给药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2ml,向头侧置管3.5cm,麻醉成功后平卧位.5分钟后BP80/40mmHg,测麻醉平面T4~S2,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给予麻黄碱15mg静注,吸氧.5分钟后血压继续下降,考虑椎管内麻醉并发急性低血压,给予间羟胺5mg静注(未经稀释).

  • 标签: 椎管内麻醉 间羟胺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急性低血压 房颤 诱发
  • 简介:摘要评估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护理风险问题,探讨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加强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 标签: 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老年病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是一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它是通过纤柔的光导纤维将低功率,低能量的氦氛激充导入病人血管内,并直接照射机体内的循环血液而达到治疗目的。它使血液中的酶和蛋白质分子构象发生改变,通过换能的光化学和物理作用从而使机体内血液流变学性质改变,降低了全血、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能力和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红细胞形成能力,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调整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消除或减少机体内有毒物质。对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皮肤病、全身外伤性感染性疾病等均有较好疗效。用低能量氦氖激光照射血管内照射疗法,对各类疾病的107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低能量氦氖激光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恩丹西酮硬膜外注射预防椎管内吗啡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经腹部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吗啡2mg+生理盐水5ml;恩丹西酮组吗啡2mg+恩丹西酮4mg+生理盐水5ml。分别记录术后2、4、12、24h镇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并记录血压(BP)、心率(HR)、呼吸(R)、氧分压(SpO2)的变化。结果恩丹西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恩丹西酮4mg硬膜外注射在不改变镇痛效果,不影响血流动力学,无其他副作用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预防椎管内吗啡的不良反应。

  • 标签: 恩丹西酮 预防 吗啡 皮肤瘙痒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床突旁 血管内介入治疗 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