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理护理在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聆听患者倾诉,解答有关疑问,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里,降低紧张焦虑情绪,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心里状态。结果通过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提高其应激能力,使患者放松身心,配合完成检查。结论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彻临床护理的全过程。

  • 标签: 核磁共振 紧张焦虑 心理护理 配合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在核磁共振(MRI)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龙海市第一医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中接受MRI检查的患者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病人的就诊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使医患关系得到改善;结论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改变,倡导以人为本,注重病人的需求,在MRI检查中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得到更多患者的理解与支持,有效改善患者接受检查的负面情绪,为检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并且有利于提高扫描图像成像质量和诊断结果以及检查速度,使病人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 标签: 核磁共振检查 人文关怀 心理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护理一直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难点,而核磁共振科室的儿童护理更是儿童护理中最难的结构之一。医护人员要掌握儿童心理学知识,本着对患儿和家长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最大的热情和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对患儿的综合护理中。如幽默的语言、动作与患儿建立信任,使其配合治疗,避免因给患儿使用药物而使其产生恐惧;与患儿家长沟通,让他们详细了解检查

  • 标签: 核磁共振 儿童护理 心理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疑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8.3岁,。全部患者均使用PHILPSNT-5型0.5T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扫描层厚为6mm,。采用横轴位序列,其中1例相隔10天检查两次。8例患者进行行横轴位、矢状位SE序列T1加权像。16例患者进行了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根据入选条件,对脑静脉窦血栓进行分析血栓的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灵敏度、假阴性率、特异度、假阳性率、约登指数分别是92.33%、7.77%、74.3%、6.7%、0.674,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157%、94.3%、Kappa值是0.833;结论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望代替DSA。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CT组和MRI组,每组35例,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CT组诊断的准确率为74.3%(26/35)明显低于MRI组的94.3%(33/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I期诊断准确率为58.3%明显低于MRI组的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均可用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但MRI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尤其是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可作为临床上诊断股骨头坏死的首选方法。

  • 标签: 骨头坏死 CT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的椎管肿瘤患者共56例,回顾性分析其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经核磁共振检查,血管母细胞瘤占1.8%,星形细胞瘤占25.0%,神经鞘瘤占3.6%,转移瘤占17.9%,脊膜瘤占19.6%,室管膜瘤占14.3%,神经纤维瘤占10.7%,脂肪瘤占7.1%。临床病理诊断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相符,肿瘤类型符合率为100%。结论核磁共振检查应用于椎管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且操作简便,准确性高。

  • 标签: 核磁共振 椎管肿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硬化再生结节、不典型增生结节和小肝癌结节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探讨核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结节性肝硬化病例MR检查

  • 标签: 肝硬化 再生结节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同时研究讨论其在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与鉴别诊断帕金森病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8月~2013年11月我院对收治的20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对其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对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在其中脑上缘部位呈现出凹陷或者是平坦的征象,患者的中脑横截面积为(77±15)mm2,桥脑面积为(543±73)mm2,中脑面积跟脑桥面积的比值为(14.3±2.5)%。结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的中脑通过核磁共振检测出的MRI特征与帕金森患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促进了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提升核磁共振能够准确的对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的头部进行MRI检测,有助于医院对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核磁共振 帕金森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LI)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影像学检测结果对LI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连续收集我院收治的LI患者100例,完善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包括常规MRI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析其影像特点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本组LI患者合并存在血管周围间隙46例(其中间隙扩大10例);存在脑白质疏松54例;存在微出血31例(SWI阳性31例,T2*WI阳性仅13例)。LI可合并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白质疏松、脑微出血等;SWI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检出率高于常规MRI。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磁敏感加权成像 血管周围间隙打一大 自质疏松 脑微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内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脑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诊断结果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对比发现NMR和病理结果比较可知,NMR检测的结果和患者的病理诊断吻合度为97.9%,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核磁共振波谱诊断在实际的脑内肿瘤的诊断中具有准确度高的优势,对于脑内肿瘤诊断的诊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脑内肿瘤 核磁共振波谱 临床价值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胼胝体急性梗死疾病的核磁共振表现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照患者的病因进行分组,其中,胼胝体梗死患者共48例,为实验组,非胼胝体急性梗死患者共36例,为参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共48例,阳性的梗死患者共31例(64.58%),白质稀疏的脑梗死患者为28例(58.33%);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较高,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参照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胼胝体梗死疾病与非胼胝体梗死疾病相比更容易引发并发症,且易导致血管狭窄,利用核磁共振检查方法能够对此类疾病准确有效地诊断,提高治疗疾病的效率,是检查脑梗死类疾病的可行方案。

  • 标签: 急性胼胝体梗死 核磁共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某院1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常规核磁共振(MRI)及磁共振眷髓造影(MRM)的检查资料,以临床最终诊断为标准,对常规MRI与MRI结合MRM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2例患者中共有194个突出的椎间盘,其中中央型104个,旁中央型58个,椎间孔型24个,游离型8个。对于旁中央型和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率MRI结合MRM高于常规MRI。结论MRI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很好的可靠性,MRM成像作为常规MRI检查方法的有效补充,可以提高旁中央型及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率。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眷髓造影 腰椎间盘突出症 影像学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脑梗死进行诊断,以及探讨涉及到的具体应用。方法对79例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治疗。结果有7例发病9h内患者仅DWI显示病灶。基底节梗死54例,脑叶梗死13例,脑干梗死4例,小脑梗死3例,多发性脑梗死3例,2例患者于发病3~12h之间未发现病变。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患者有很好的诊断应用前景,同时这种高科技方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医学技术水平。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脑梗死 诊断与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通过核磁共振与CT诊断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进行CT和MRI诊断,而后分析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差异。结果在不同部位颅脑损伤与不同血肿检出率上,MRI要高于CT,p<0.05。结论MRI诊断急性颅脑损伤可以有更高的准确性,其效果比CT更具有优势。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核磁共振 C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5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将5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CT检查,观察组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核磁诊断,关节腔积液患者最多,共9例(33.33%);其次是半月板损伤患者,共8例(29.63%);之后分别是韧带损伤以及骨质改变,分别为6例(22.22%)和4例(14.82%)。对照组关节腔积液患者9例(33.33%);半月板损伤共3例(11.11%);韧带损伤以及骨质改变分别为6例(22.22%)和4例(14.82%)。对照组的确诊率则为81.4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关节腔积液患者核磁共振成像呈片状、大片状或不规则形长T1长T2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韧带损伤患者的核磁共振具体表现主要有T1W1信号较低,T2W1高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半月板损伤患者在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在半月板低信号影内,可以看见影像的裂缝样、球状、线条型或者是椭圆形阴影。骨质改变患者的MRI显像呈现T1W1低信号、T2W1呈高或低信号,软骨断续或者凹陷,并且呈现短T1W1信号。结论核磁共振检查有着无辐射、视野广、多方位以及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等优点,有着较强的评估能力,有效弥补了传统CT检查的不足,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而且结果也与手术结果有着较高的吻合度,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核磁共振 受力 诊断 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简称MRI)对于肛瘘检查和治疗中的医学使用价值。方法以我院的26名肛瘘病人作为实验对象,对其采取术前核磁共振成像相控阵列线圈体检,将术后检查状况作为衡量标准,对比手术之前指诊检查与MRT检查效果。结果在对26名本院的肛瘘病人采取MRI诊断结果比较显示,术前的指诊的检查准确率同MRI检查准确率比较肛瘘内口位置探测精准率是32.4%比73.1%(P<0.05);支管与脓腔定位精准率比是17.1%比87.7%(P<0.05);MRI对肛瘘的诊断和定位精准率大大高于术前的指断体检,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能够准确反映肛瘘病人的肛管、直肠扩约腹肌合体之间的复杂病状位置和情况。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肛瘘诊断检查效果推广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研究论核磁共振成像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影响极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67例,通过对这例患者采用核磁共振的成像技术来进行身体检查,从而分析该方法的能力极其价值。结果对67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其中51例患者成像显示为内膜片,16例是通过真、假腔内流血的信号产生不一致而作出的诊断。结果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准确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检查的准确率比较高,对于真、假腔的分辨清楚,可以很好地显示夹层隔膜,对于临床的诊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记性动脉夹层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通过核磁共振与CT诊断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股骨头坏死案例,分为CT组和核磁共振组各40例,分析其诊断的效果。结果在诊断检出率上,CT组为52.5%,核磁共振组为90%,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准确性上,核磁共振技术要高于CT技术。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核磁共振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