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检查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 1

核磁共振检查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苟俊静刘振云

平度市中医院26670

核磁共振检查在医疗事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核磁共振检查的顺利进行与护理干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研究核磁共振检查的护理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来我院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100例为对象,男60例,女40例,年龄18~80岁,平均(49.35±12.37)岁。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检查前准备: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介绍检查的具体项目和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告知患者禁止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如怀孕3个月内的孕妇、心肺功能严重不全者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1]。同时需要嘱咐患者将身上的所有金属物品拿掉,以积极配合检查。

1.2.2心理干预: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噪音,护理人员需及时向患者说明,若患者出现焦躁或者害怕情绪时,护理人员应该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在等候区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减少等待时患者的焦急、紧张的情绪产生。

1.2.3检查中监测:检查时患者需要平躺在床上,检查需要一定的持续时间,护理人员需要在检查过程中保持患者的舒适,提前告知患者可能会发生的情况,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有不良反应时,冷静面对,选择最好的解决办法。

1.2.4检查后观察:由于长时间的躺卧,并且许多患者在禁食的情况下完成检查的,护理人员应建议患者检查后坐卧休息片刻。有些患者在检查时使用了药物,因此,患者检查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再观察一段时间,确认无不良反应后才可让其离开。

1.3评定标准

以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为评定指标。

不良心理反应评定:比较患者检查前后1min内脉搏变化,脉搏差<10次/min为正常,脉搏差10~19次/min为紧张,脉搏差20/min为恐惧。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组间差距用X²检验。P>0.05则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比较分析

对照组患者出现恐惧情绪5例,发生率为10%,紧张情绪20例(40%);实验组患者出现恐惧情绪2例(4%),紧张情绪4(8%)。对比两组数据,差距显著(X²=18.1231,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需要患者积极配合。但检查时间长,且在密闭室内进行,患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所以有必要施以综合护理,做好检查前准备、心理干预、检查中检测、检查后观察[2]。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出现恐惧情绪5例,发生率为10%,高于实验组2例(4%),对照组出现紧张情绪20例(40%)高于实验组4例(8%),在核磁共振检查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在核磁共振检查中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艳,温伟波,吴雷.核磁共振检查250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4(01):84-85.

[2]朱美丽.如何提高核磁共振检查效果护理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