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益生菌(Probiotic)又称微生态调节剂、生态制品、活菌制剂,是指能够促进肠内生态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1].益生菌至少应包括两个性质:一是此微生物是活的;二是能够引出另外的营养学益处[2].益生菌对健康的有益作用最早是由俄国科学家Metchnikoff(1845~1919)提出的,他认为肠道乳酸菌能够通过防止腐败菌的生长而起到延长寿命的作用[3].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肠道菌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膳食成份对肠道菌群的构成及代谢的有益调节作用.随着微生态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该理论被应用在实践上取得成效,益生菌产品得到迅速发展.国内外益生菌市场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标签: 益生菌 肠道菌群 膳食 微生态调节剂 营养学 调节作用
  • 简介:本文介绍利用HPLC与PDA检测器测定家禽、牛、猪的肉、肝脏、肾脏及脂肪中的左旋咪唑的方法.样品在碱性下先用乙酸乙酯提取,然后再用0.1mol/L盐酸提取左旋咪唑,提取后用苯磺酸(SCX)固相萃取柱精制.用甲醇和水洗,用含氨的甲醇洗脱左旋咪唑.洗脱液蒸至近干,用流动相溶解,注入HPLC系统.在肉、肝脏、肾脏及脂肪等样品中添加0.01~0.10μg/g左旋咪唑标准品,其加标回收率为78.3~99.8%,相对标准差(RSD)8.2%,检出限0.005μg/g(S/N=3).

  • 标签: HPLC 测定 畜产品 左旋咪唑 肝脏
  • 简介:电白县盛产海产品,嗜盐菌食物中毒曾有发生。为了解嗜盐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及探讨其防治对策,于1992年在盛产海产品的水东地区,对海产品、非海产品进行染菌情况调查。检材以无菌操作在农贸市场鱼摊档、水产站、饮食行业等单位按不同类别随机抽取。送检验室经6~8小时增菌后按细菌学常规检验方法检验及分型。结果:共检海产品171份,嗜盐菌阳性116份,阳性率为68%,非海产品共检135份,阳性28份,阳性率21%,前者高于后者(x~2=151.52,p<0.01)。海产品中以海鲜鱼检出率最高(84.3%)而非海产品则以生猪肉污染较严重(阳性率47.8%),其次砧板污染率也较高(附表)。本次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多为弱毒的尤氏Ⅲ型。

  • 标签: 嗜盐菌食物中毒 染菌 副溶血性弧菌 饮食行业 增菌 常规检验
  • 简介:目的为了解乐山市生产的水处理剂聚合氯化铝和市场销售的新型给水管材的卫生状况,于1999年至2001年对市内部分涉水产品进行了调查.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格,对生产的水处理剂聚合氯化铝和市场销售的新型给水管材进行调查,并按现行标准进行抽样检验评价.结果水处理剂聚合氯化铝近3年合格率仅为25.8%.近两年市销售的管材其持证率平均为63.8%,产品抽检合格率平均为65.1%.结论本次调查的产品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卫生监督监测部门应加强对涉水产品生产、销售单位的监督监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法制观念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涉水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行为,确保该类产品的卫生质量,促进产业的发展.

  • 标签: 涉水产品 卫生状况
  • 简介:人类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在各自的生长发育及代谢过程中,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地球生物圈循环共生的状态。植物通过蜜蜂授粉而繁育生长,同时为蜜蜂提供食物,而植物和蜜蜂又为人类提供食物。蜜蜂具有选择无害物质的本能,所以蜂产品都是无毒害作用的。一群蜂就是一座加工厂,从中生产出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等蜂产品,这些蜂产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营养和滋补品的重要来源。

  • 标签: 蜂产品 滋补品 人类 养和 生长发育 代谢过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97家使用和销售涉水产品的单位进行索证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水处理剂持证率为96.55%,水处理器、管材和防护涂料持证率分别为23.08%、11.11%和0%。笔者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涉水产品的使用和销售单位的监督、检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使涉水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行为更加规范,以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 标签: 涉水产品 使用 销售 持证率
  • 简介:近年来,在市场上一些不法商贩通过伪造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及备案凭证等,扰乱了消毒产品市场的秩序。我们现将在市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三起伪造证件的调查引发的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 标签: 伪造 卫生许可证 卫生许可批件 备案凭证 案件 调查
  • 简介:越南是一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来,在卫生及家用杀虫剂方面的使用量增长迅速,我们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产品,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我国对杀虫剂进行管理与控制,并制定相应法规,就显得非常重要.

  • 标签: 越南 家用杀虫剂 法律要求 行业管理 杀虫剂市场
  • 简介:2001年11月~2002年6月,昆明口岸进出口水产品霍乱弧菌监测共抽查检验386批,其中4批检出O1群霍乱弧菌(稻叶和小川型各2批),检出率1.0%.监测结果表明,来自泰国的进口竹节虾存在被致病性霍乱弧菌污染的可能性,有引起霍乱疾病传染的风险.

  • 标签: 霍乱 霍乱弧菌 泰国 竹节虾
  • 简介: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水产品中的酚类物质,以吉尔森GX-271ASPEC固相萃取系统萃取小柱预分离和富集,甲醇-l%乙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进样量5μL,流速0.6ml/min,190-400nm波长紫外检测。经测定,水产品中含有儿茶酚、2,4,6-三氯苯酚、4-硝基苯酚、2-氯苯酚、苯酚和五氯苯酚等酚类物质,其中苯酚占检测到的酚类物质总量的60%以上。该方法用于水产品中的酚类物质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 标签: 超高效液相色谱 水产品 酚类物质
  • 简介:[目的]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研究水产品中霍乱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模拟水产品棉拭子标本比对试验及现场应用比对试验,比较不同检验方法的差异.[结果]70份增菌液中霍乱弧菌理论浓度为1.5×10CFU/ml的模拟水产品棉拭子标本分别按检验方法1、检验方法2检验,同时检出阳性51份,检验方法2的检出率(87%)显著高于检验方法1的检出率(74%);30份增菌液中霍乱弧菌理论浓度为1.5×101CFU/ml的"模拟水产品棉拭子标本"按检验方法2进行检验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2000份水产品进行检测的现场应用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检验方法3的检出率(0.4%)与检验方法1的检出率(0.3%)差异无显著性;胶体金试纸条实验的假阳性率为8%.[结论]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实验中,增菌液增菌前霍乱弧菌含量为1CFU/ml,通过增菌后可被检出;增菌液霍乱弧菌含量为10CFU/ml,增菌12h后均可被检出;水产品棉拭子标本增菌12h检测阴性者可报告阴性,阳性者则参照[1]进一步分离鉴定.鱼贝类霍乱弧菌污染菌数较少(103CFU/100g以下)[2],无法满足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所要求的含菌量(106CFU/ml)[3],可以通过改良增菌培养液成分,以提高待检菌繁殖能力,在短时间内提高增菌液待检菌浓度,使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灵敏性高于或接近常规的分离鉴定法.

  • 标签: 水产品 弧菌 霍乱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 简介:[目的]对丹东口岸中朝界河鸭绿江中的水产品进行霍乱监测,从而了解鸭绿江中水产品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情况。[方法]对可疑菌落做霍乱弧菌O1群、O139群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凝集菌落作进一步的生化试验和噬菌体一生物分型。[结果]从水产品中检出非流行株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结论]鸭绿江中水产品对健康人群存在感染风险,应注意水产品的饮食卫生和安全。

  • 标签: 水产品 弧菌 霍乱 监测
  • 简介:目的对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水产品中呋喃唑酮代谢物(AOZ)残留量的方法进行改进。方法采用标准溶液与样品同时衍生化后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并用LC—MS—MS方法对比验证。结果ELISA方法检测限为0.2μg/kg;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在0.5μg/kg添加水平为99.0%,在1.0μg/kg添加水平为88.2%;RSD为9.18%~17.8%。实际样品对照实验显示:AOZ值0.5μg/kg时,ELISA与LC-MS-MS的测试结果完全一致,无假阴性结果;AOZ值〉8.1μg/kg时,两法结果一致;1.0μg/kg〈AOZ值〈8.1μg/kg时,其EUSA与LC-MS-MS的结果相对误差〈30%。结论该方法适合于一次性大批量水产品中AOZ残留量的快速筛选。

  • 标签: 水产品 呋喃唑酮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由《卫生杀虫药械》编辑部、《气雾剂通讯》编辑部、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学会杀虫药械学组联合召开的中国国际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也是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会第十七届年会,于2000年10月22—25日在杭州市

  • 标签: 卫生杀虫药械 学术交流 会议纪要 媒介生物
  • 简介:目的了解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携带及分布。方法用分步筛选的方法,筛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疑似致病性气单胞菌,再对疑似菌株进行系统生化定型。结果从13类2431份市售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8种1946株,检出率为80.05%。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以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8.26%;海产品带菌率最高为海瓜子,达145.31%。牡蛎、淡菜、海螺3类海产品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同一样品中检出2种以上致病性气单胞菌有542份,占22.23%。结论检测发现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普遍,贝壳类的致病性气单胞菌携带率高于甲壳类。结果提示,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是一类诱发气单胞菌疾病的危险因子,而本地居民对该海产品的食用习惯多为生食或半生食,进一步增加了食用不安全性。因此,建议食用时应注意烹饪方法,以减少气单胞菌等疾病的发生。

  • 标签: 贝(甲)壳类海产品 致病性气单胞菌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