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毛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岳池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安638300)【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79-02急性心肌梗死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是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种多发、常见病,发病人群以老年人多见,发病时会对消化系统、呼吸、心血管系统进行累及,常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心衰等的并发症,严重时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是让人们感到恐惧的一种心脏疾病。那么,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究竟该如何识别呢?本文将以此问题为依据进行详细阐述:1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先兆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突发性危险疾病,看似毫无征兆,实则在发病前会有各种先兆出现,只是不容易被重视。在疾病发作前的1~2d,患者心绞痛病症的发作频率会明显增加,在硝酸甘油片服用后症状并无明显改善,患者会有自觉的心前区、胸骨下持久且剧烈疼痛,或者是心前区有闷胀不适感,偶见疼痛感向颈部、手臂处放射,与此同时伴有冷汗、心慌心悸、白色惨白等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因心肌下壁缺血而导致上腹部剧烈疼痛(具有突发性),在服用速效血管扩张药物、休息后其疼痛感仍无法得到缓解。一旦有上述症状出现,患者一定要马上放下手中的任何事物,立即躺下休息,保持仰卧位,对自身病情进行观察,若此时情绪激动,一定要让自己平静下来,使心肌耗氧量减少,若症状始终未有缓解,应立即拨打120求救。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来说,其在临床上的表现形式多样,部分患者症状并不明显,仅有腹痛、头痛或是牙痛等症状,并未出现相关的脏器病理改变,很有可能被忽视,其实有此类症状的患者应当加以重视。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时间——黄金1小时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过程便是争抢生命的过程,心肌梗死主要因心脏供血血管受到阻塞,致心肌缺氧、缺血、坏死而产生,在血管被阻塞后,大约30min左右的时间,心肌便会逐渐发生坏死,完全坏死的时间大约在血管阻塞的6~8h后,在这段时间里若能够将堵塞的血管尽早打开,患者的心肌存活率便会大大提升。所以,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1h内能够得到合理、正确的救治便会有很大的康复几率,可恢复的同正常人无异,但是,若在发病的1h后才得到急救,患者的心肌将会逐渐发生坏死(时间越长且心肌坏死便会越多)。现实生活中,很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因自身(或家属)原因而错过了最佳急救时机,这样说明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知识加以普及的重要性。3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丽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德阳市旌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德阳61800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47-01急性心肌梗死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脑卒中是致残的首要原因。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居于首位,明显高于肿瘤以及其他疾病,农村地区的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逐渐超过并且持续的高于城市水平。据临床统计,目前阶段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高达100万人以上,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常识以及患者的护理要点需要进行广泛的科普。1急性心肌梗死病因急性心肌梗死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体,是由于人体冠状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心肌血流的供给发生长时间持续性的中断,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冠状动脉中形成的血栓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最直接原因。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结果显示,超过九成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可发现冠状动脉中有血栓形成。可见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中,冠状动脉血栓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冠状动脉中的血栓,多发生在Ⅲ—Ⅳ级的狭窄处。冠状动脉中的血栓在正规检查中的检出率与发病时间有直接的联系,检查距离发病时间越短,检出率越高。在发病6小时以内送往医院检查,检出率可以达到80%。6-12小时内检查,检出率为59%。12-24小时进行检查,检出率为53%。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结果可分无Q波性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NQMI),其中非Q波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无Q波性心肌梗死,非Q波性心肌梗死的血栓检出率一般在10%-32%。急性心肌梗死病因的危险因素受到年龄段身体素质的影响较大,同样条件的危险致病因素对于老年人和中青年人的影响不完全相同。1.1过重的体力劳动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心肌功能性较差,冠状动脉无法进行正常的扩张。在过重的体力劳动中患者的心脏会承担过大的工作量。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肌对于氧气的需求量提升,再加上心肌功能的功能性缺损,共同造成冠状动脉中的斑块发生破裂,最终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1.2情绪激动冠状动脉硬化或冠状动脉中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激动、紧张、愤怒、悲伤等极端情绪变化中,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斑块破裂。1.3低温刺激冠状动脉在低温的环境下容易受到较强的刺激,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冠状动脉血栓与冠状动脉硬化的患者需要特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重心血管疾病,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对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日趋完善,随之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护理。 方法: 以本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2 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予以急诊急救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 结果: 在 42 例患者完成急诊急救护理后, 1 例无效, 14 例好转, 27 例显效,其总有效率为 96.6% ( 41/42 )。护理满意对观察发现, 2 例不满意, 10 例基本满意, 30 例非常满意,总满意度为 95.2% ( 40/42 )。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对其予以急诊急救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在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的基础上,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急救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力梗死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分析。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 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分析急诊急救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护理措施。结果: 5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的急救治疗,其中有 45例患者转好,转好率达到 90%,有 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比为 10%,无死亡例证。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及时救助,根据护理治疗的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急诊护理方法,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符合临床救治的整体护理分析过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我院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比较分析患者护理前后的身体以及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护理后患者的心里指标比护理前均有所改善,医院使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起到积极的影响;护理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70%,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是90%,护理前后的护理满意度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接受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的症状缓解,发挥积极作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0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急梗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44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之上,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45%,显著优于常规组的75%,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之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

  • 标签: 中医辨证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
  • 作者: 杜生花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门头沟区医院 北京 1023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临床表现特点和早期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6月院前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胸痛、胸闷24例(75%),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律失常15例(83.33%)心电图以ST段抬高的前壁下壁心梗多见20例(62.5%),院前用药多为硝酸脂类(68.75%)和抗凝血药(71.87)。结论:院前急救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和心律失常及ST段抬高的前壁下壁心梗,及时诊断和治疗转运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蛋白I(cTnI)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3例AMI患者的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观察各指标水平与AMI的相关性。结果cTnI阳性率高于CK及CK-MB。结论cTnI检测方便、快捷,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肌钙蛋白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力梗死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分析。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分析急诊急救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护理措施。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的急救治疗,其中有45例患者转好,转好率达到90%,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比为10%,无死亡例证。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及时救助,根据护理治疗的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急诊护理方法,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符合临床救治的整体护理分析过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选自2017.11月-2018.1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对其进行分组,平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常规的护理方式实施于对照组患者,综合护理方式实施于实验组患者,将两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焦虑、抑郁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偏低,并且实验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并且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脏干预效果显著,避免患出现不良事件,并且实验组患者进行干预之后,焦虑、抑郁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评分得到了显著的降低,此研究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综合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于 2013年 7月 -2015年 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68例,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 32例)和综合干预组( 36例),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并比较。结果:综合干预组患者的存活率为 91.7%,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 75%,综合干预组患者的死亡率为 8.3%,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 25%;同时护理后,综合干预组患者的 SAS评分、 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差异经 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中的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使用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的影响。方法收录从2017年10月份到2018年10月份,前来我院就诊的104例患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性原则,将104例患者分成康复护理组和对照护理组,每组患者52例,其中康复护理组的患者采用心里康复护理进行疾病治疗,对照护理组的患者则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疾病治疗,并在患者护理前和为期治疗七天、十四天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对104例患者进行评分检测。同时,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次数也要被记录下来,根据所得的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康复护理组的52例患者,他们的焦虑自评量分数[七天后(51.1±4.2)分,十四天后(34.75±4.58)分],抑郁自评量分数[七天后(48.14±2.34)分,十四天后(32.68±5.12)分]。以上评分明显要低于对照护理组。对照护理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分数[七天后(62.1±5.2)分,十四天后(49.25±4.43)分],抑郁自评量分数[七天后(59.17±1.34)分,十四天后(43.65±5.17)分],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性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即P<0.05。而且两组患者在研究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频率要明显比对照康复护理组的患者低很多(P<0.05)。结论使用心脏康复护理法治疗不存在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

  • 标签: 康复护理 心肌梗死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开展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于 2017 年 01 月~ 2019 年 01 月收治的 80 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0 例)与对照组( 40 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开展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SAS 、 SDS 评估水平。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 SAS 、 SDS 评分差异不明显( P>0.05 );护理后观察组 SAS 、 SDS 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等负向心理,对提高医护依从性具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临床具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循证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临床急诊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9年6月本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66例,同时将之利用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划分成为2组试验和对照各33例。当中,试验组实行急诊综合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急诊护理。分析对比2组临床护理结果。结果试验组的再通率为78.79%,比对照组的51.52%高,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死亡率为3.03%,比对照组的21.21%以及15.15%低,P<0.05。试验组的急救时间为(30.08±8.73)min,比对照组的(53.92±8.06)min短,P<0.05。结论选择急诊综合护理方案,并将之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中,可显著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急救时间,降低死亡率,建议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 再通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我院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比较分析患者护理前后的身体以及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护理后患者的心里指标比护理前均有所改善,医院使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起到积极的影响;护理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70%,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是90%,护理前后的护理满意度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接受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的症状缓解,发挥积极作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评判性思维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6年5月在心内科实施评判性思维护理培训,分别选取培训前、后1年内CCU收治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参考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以及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IRN)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护士CIRN评分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流程中采用评判性思维模式干预,能够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改善护患关系。

  • 标签: 评判性思维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