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夏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井研县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400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05-01高热惊厥属于小儿常见的惊厥发生原因,属于小儿中特有的神经系统急症。小儿之所以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较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婴幼儿的大脑皮质部位尚未完全发育完全,神经髓鞘膜也在形成之中,因此皮质神经兴奋抑制能力差,电信号引发的神经冲动极易发生扩散,只需要非常微弱的刺激就可引发大脑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导致小儿发生惊厥。此外,由于小儿血脑屏障功能较成年人差,因此对于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屏蔽作用较差,极易引发严重疾病。1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1.1简单高热惊厥发生简单高热惊厥的患儿主要年龄段集中于六个月至三岁,若小儿患儿年龄段不在此区间段内,必须排除其他疾病。大部分高热惊厥患儿通常在发病后短时间内体温急剧升高,体温多超过38.5摄氏度,高热后12至24小时内患儿将会发生惊厥。患儿体温越高,则发生抽搐的频率则会越高。简单的高热惊厥患儿通常抽搐时间较短,一般维持时间在10至15分钟内。患儿发作后恢复意识时间较快,通常发生抽搐共有两种形式,有全身性和对称性两种,在一次发热病程当中仅有一次抽搐。部分患儿发生高热惊厥后,会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中,只有极少数,约占1.0%左右的患儿将会发展为癫痫疾病,因而可知高热惊厥对于小儿智力影响较小,简单高热惊厥对于患儿身体健康的影响较小,患儿不用服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多数简单高热惊厥患者一般不会再次复发,患儿大脑功能正常发育。1.2复杂高热惊厥复杂性高热惊厥可发生任何年龄段,发热任何阶段均有发生惊厥的可能,发生抽搐的时间要高于10至15分钟,抽搐有局限型,也有不对称型,在一次发热病程中可以发生数次抽搐,通常在发生抽搐10天后可见脑电图的改变,这类复杂高热惊厥发展为癫痫病的风险非常高,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服用药物进行预防治疗。2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措施2.1对症治疗需要将患儿保持平卧,为预防误吸呕吐物需要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家长需要注意患儿呼吸通畅情况,需要及时清除患儿口中的呕吐分泌,解开患儿的衣服,以减轻压迫束缚感。患儿发生高惊厥后,身边一定要有人看护,一定不能离开。可使用压舌板用以防舌咬伤。当发现患儿面部青紫或者发生惊厥时间过长时,需要立即吸氧纠正缺氧状态。2.2控制惊厥控制惊厥可使用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急性高热惊厥应用家庭式延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小儿急性高热惊厥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排序的序号单双,对其进行平均分组。序号为单数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序号为双数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家庭式延续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疾病复发状况与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疾病反复状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治疗时,对患儿运用家庭式延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患儿家属的照护能力,降低疾病的反复可能,有,提高其对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急性高热惊厥 家庭式延续性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针对的急救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 78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8年 2月 -2019年 1月间,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模式,一组给予患儿针对的急救护理模式,并将其设为常规组与针对组,每组各 39例,分析两组患儿的高热消退时间、惊厥消退时间以及患儿家属对本次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针对组患儿的高热消退时间以及惊厥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针对性 急救护理模式 小儿 高热惊厥 急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60例高热惊厥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护理情况。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护理,观察组患儿惊厥消失时间(4.36±2.20)min、体温恢复时间(31.33±2.50)min及复发率6.67%、并发症发生率10.0%均优于对照组(6.87±2.10)min、(43.89±4.30)min、26.67%、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及时实施正确的急救及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其不良症状,帮助其尽早恢复正常,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小儿高热惊厥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中的护理应用。方法选取本院小儿高热患儿50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入选患儿分成2组,即参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各25例。分析、比较2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发作次数、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惊厥发作次数、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相较于参照组均较低,统计学差异均有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高热患儿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患儿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惊厥发作次数,效果显著。

  • 标签: 高热 小儿 不同护理模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采用指压穴位护理,探析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44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选取时间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22例采用常规护理+指压穴位护理,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95.45%、满意度95.45%、复发率9.09%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在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采用指压穴位护理,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小儿高热惊厥 指压穴位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乙酰氨基酚栓对小儿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从我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之间接受治疗的小儿高热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萘普生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内体温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一小时后体温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体温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对小儿高热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退烧效果更加明显,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栓 小儿高热 降温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乙酰氨基酚栓对小儿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从我院 2017年 4月 -2018年 8月之间接受治疗的小儿高热患者中随机选取 98例,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 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萘普生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内体温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一小时后体温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体温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栓 小儿高热 降温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循证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5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循证组患儿给予循证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循证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8.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康复,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较高。

  • 标签: 循证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 治疗效果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68例入组,入选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热、惊厥症状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发热持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发热与惊厥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综合护理 门诊 小儿 高热惊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门诊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 68 例入组,入选时间为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5 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 34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热、惊厥症状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的发热持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门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发热与惊厥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综合护理 门诊 小儿 高热惊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组综合护理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高热惊厥患儿 7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8年 6月 -2019年 3月间,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为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参照组,一组为实施综合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每组各 35例,分析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显著;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97.14%)显著高于参照组( 80.00%),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急性高热惊厥患儿实施综合护理措施的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 标签: 综合护理 小儿 急性高热惊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肺炎高热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高热期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人。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进行处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应的治疗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对应的治疗有效率为55.56%。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的退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重症肺炎高热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重症肺炎高热期 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选取我中心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救治的共100例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2组各50例患儿分别应用不同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全程绿色通道,对照两组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对比分析价值(P<0.05)。对比两组患儿所涉及的治疗流程时间可见,观察组各项时间数据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佳,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对比分析价值(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应用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能够改善护理效果,促进患儿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小儿高热惊厥 急诊护理 全程绿色通道护理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在小儿高热惊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 74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均为本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5月接收,基于平行对照组法分为对照组(苯巴比妥, 37例)和观察组(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 37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 75.68%和 21.62%,观察组分别是 94.59%和 5.41%,观察组比对照组优,差异明显( x2=5.232、 4.163; P=0.022、 0.041)。结论 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治疗期间,采取苯巴比妥与地西泮联合治疗,除减轻临床病症外,有助于治疗效果提高,复发率降低,值得采纳、推广。

  • 标签: 小儿高热惊厥 地西泮 苯巴比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高热惊厥患儿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选取 112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儿均于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来我院诊治,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56例,实施常规护理的是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的是观察组,对比两组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急救时间、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上明显短与对照组( P< 0.05)。结论:高热惊厥患儿急诊救治中,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开展全程无缝隙护理,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大力推崇。

  • 标签: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 高热惊厥患儿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脑病(IIDD)与自身免疫脑病(AE)的诊断与鉴别。方法在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6月收治的疑似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脑病(IIDD)和自身免疫脑病(AE)患者中随机选取5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症状、影像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观察。结果经过临床症状、影像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对比观察,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脑病(IIDD)与自身免疫脑病(AE)三项检查结果的对比,可以进行良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脑病与自身免疫脑病在临床中要进行良好的鉴别与诊断,需要观察多项症状与检查数值,在实际临床诊断与鉴别中需仔细观察与检查。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脱髓鞘脑病 自身免疫性脑病 诊断 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