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详细研究了山旺中新世22.95m厚的硅藻土沉积剖面上以10~30cm为间距所采集的130块孢粉样品,鉴定出111个孢粉类型.古植被演替的研究结果表明由老至新经历了5个阶段:"湿润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干旱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湿润湖岸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山地、湿润及碱性等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和"碱性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同时,首次成功地运用共存分析法定量地恢复了山旺中新世古气候,得出古气候参数定量值:年平均温度15.6~17.2℃,最热月份平均温度24.7~27.8℃,最冷月份平均温度5.0~6.6℃,温度年较差20.5~25℃;平均相对湿度72%~75%,年平均降雨量1162~1308mm,最湿月份平均降雨量148~180mm,最干月份平均降雨量16~59mm,最干及最湿月份降雨量的差值81~153mm,最热月份的平均降雨量108~111mm.山旺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波动范围为:年平均温度波动约3℃左右,最冷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4℃左右,最热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波动约100mm左右.总体反映出山旺中新世气候温暖潮湿,冬季凉爽,夏季炎热.

  • 标签: 山旺 中新世 植被演替 古气候 定量研究
  • 简介:利用物理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变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取心井涩中6井多种气候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涩中6井GR曲线古气候反演模式,将该模式引进到盆地东部唯一贯穿第四系的钻孔——达参1井,利用该井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曲线,建立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的时间标尺,据此讨论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此外还与盆地西部大浪滩ZK336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盆地气候变化在大阶段上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的控制,但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信息,是古环境变迁的良好的信息载体;自然伽马曲线是反映内陆干旱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的代用指标。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古气候变化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
  • 简介: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国内外学术动态、任务由来、人员组成和学术指导思想。着重分析了在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中国地质学家当时面临的任务:如何将中国境内的古地理变迁与大地构造演化史相结台?如何在古地磁资料尚不完善情况下在古地理图上反映活动论全球构造思想体系?本图集在上述领域内开展的研究和采用的一系列图面表达方式,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构造发展阶段论学术思想在古地理图编制中的特色和进展。也对80年代中期后我国古地理图编制方面的蓬勃发展形势以及活动论古地理图的日臻完善方向作了概括和展望。

  • 标签: 《中国古地理图集》 历史背景 活动论 垒球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