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凝析气井在生产过程中,随着产气量、产油量、产水量的变化,井筒中不同位置处的压力、气液组成、气液摩尔分数和积液情况也随之变化。综合利用Hagedom—Brown方法和低气液井筒携液计算方法,结合流体相平衡热力学闪蒸计算,运用状态方程模拟,提出了低气液凝析气井井筒动态预测方法,可准确预测不同生产时期低气液凝析气井井筒中不同位置处的压力、气液组成、气液摩尔分数及积液情况等井筒动态,能更好地指导凝析气井的生产。并举例说明了低气液凝析气井井筒动态预测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图1表3参7

  • 标签: 凝析气井 井筒动态 井筒携液 垂直管流 相态
  • 简介:本文介绍了提高对高流动水驱(HMRWF)的了解和改善其动态预测的综合研究结果。有关重油注水油田项目的已发表数据是有限的。报道了几个成功HMRWF项目,这些项目显示大幅度提高了高含水时的采收率。但是,对于相似油藏来说,报道的水驱采收率范围大,为OOIP的(1~2)%~20%。原油粘度较高导致采收率较低。

  • 标签: 水驱采收率 动态预测 流度比 注水油田 原油粘度 高流动
  • 简介:早白垩世南美洲与非洲的分离使两个大陆的同期地层层序发生分隔。这种关系对于在大洋产生之前沉积的岩层都十分明确,其中包括溢流玄武岩。但由此形成的陆内盆地也记录了早期的扩张事件。其中晚二叠世一三叠世最早期加亚斯(Gai-As)湖的沉积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标签: 纳米比亚 巴西 加亚斯湖泊 地层层序 湖盆
  • 简介:高气油的抽油机井在生产过程中,套压的大小影响着油井的生产,过大或过小会使产油量偏少或含水率上升过快,影响油井的最终采收率。由于套压与油气、含水率等存在着线性关系,故可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根据套压与产油量的关系,运用数据的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最终得到套压与产油量的近似关系,由此通过控制套压来改变产液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现场应用效果良好,能够为油井的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合理套压 数学模型 气油比 曲线拟合
  • 简介:哈西迈萨伍(HassiMessaoud)油田是阿尔及利亚中部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厚砂岩油藏。该油田发现于1956年,产层为寒武纪砂岩,深度约为3400m。从1990年以来,油田成功地应用了水力压裂来提高产油量。对大约250口井进行了压裂前的注水试验,实际上大约有200口井中使用了支撑剂。对有50口只进行了注水试验的井作了总结回顾。回顾表明注水试验后未进行压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井的机械故障;(2)压裂压力过高;(3)裂缝几何形态是根据目的层以外的温度测井曲线解释的。为了提高压裂成功率,最后采用了2项新技术。·推井剂刺激技术,目的是减少初始压力并控制压裂起点。·双压裂技术,目的是为了控制形成的裂缝向下延伸。本文通过3个典型实例说明了这些技术的应用。展示资料包括压裂前后的产量、最大推进压力、注水后的温度和放射性示踪剂录井以及显示支撑剂实际定位的放射性录井。

  • 标签: 哈西迈萨伍德油田 水力压裂 厚砂岩油藏 寒武纪砂岩
  • 简介:鲁尔巴格勒(RhourdeelBaguel)油田位于古达米斯(Ghadmes)盆地内,是阿尔及利亚最大油田之一,从海平面以下2300—3070m深度寒武系砂岩采油。该构造重新解释为与两条逆断层有关的挤压褶皱,这两条逆断层切割以前的一条正断层并使之变形。构造是在三个主要变形幕期间形成的:①三叠纪至侏罗纪里阿斯期拉张作用,结果形成有大幅度断距的正断层;②中侏罗世里阿斯期盐层流动,结果形成本单元内几个低幅度构造;③早白垩世时期奥地利运动产生挤压作用,结果形成一种基底卷入断层传播褶皱。修改的构造模型阐明了在构造西翼上几口深井中观察的各单元复杂的断层样式和异常厚度变化。此模型已经应用于某些现有深井侧钻进入油田范围内位置,并且优化油田内新钻井位置。

  • 标签: 构造解释 砂岩油藏 三维构造模型 正断层 逆断层 断层传播褶皱
  • 简介:钻孔岩屑分析技术在时间上早于现代碳酸盐岩岩相分析、层序地层学、地震反射法勘探和先期的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这些较新的方法导致作为资料主要来源的钻孔岩屑在进行高分辨率地下岩石分析中的重要性减弱。完全固结的古生代钻孔岩屑的双目镜分析能够依靠电缆测井建立井中详细的垂直岩相层序。因而,相分析能用于建立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和等时切片。这种方法在弗吉尼亚西部阿巴拉契亚盆地密西西系碳酸盐岩中已进行过试验。对每个层段岩屑样品的冲洗粗粒部分(1-2mm)进行了分析、按照Dunham的岩石类型进行分类、确定相对丰度并绘制出每口井的岩性百分与深度关系图。考虑到钻井滞后的情况,对数字电缆测井和岩屑百分的钻井记录进行了调整(一般为3m左右),岩性柱是根据综合资料产生的,同时还进行了层序拾取。使用伽马射线标准层进行了剖面对比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横剖面。生成的时间切片图显示出了单个层序的厚度和体系域内的主要岩相分布。这种方法形成了以岩石为基础的高分辨率储层格架,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控制储层分布和叠加的因素。

  • 标签: Greenbrier群 岩屑 层序地层分析 时间切片 体系域 露头
  • 简介:混相气水交替注入已在世界上很多油田实施,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来研究速度、重力、段塞尺寸、非均质性对气水交替的影响。但是关于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实验室研究还没有见到文献报道。本文报道了在玻璃珠人造岩心的模型上进行了一系列气水交替驱替试验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1)研究一次接触混相气水交替注入法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2)阐明驱替过程的驱油机理;(3)为有效开展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基准数据系列。研究中使用玻璃珠人造岩心而不用岩心是为了使我们首次直观地观察每个气水交替试验过程中流体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的间接混相气水交替驱油试验是按气水比分别为1:1、4:1、1:4进行的。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完成这些试验以研究毛管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把它们的驱替动态与水驱和简单的混相驱试验相比较。结果表明:驱油效率是速度和气水的函数,还发现模拟用油-水和溶剂-水相对渗透率是不同的,尽管事实上油和溶剂是一次接触混相。如果这一结论对油藏流体成立的话,则清楚地表明一次接触混相将影响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预测。

  • 标签: 气水交替 驱油效率 驱替试验 岩心 油藏流体 混相驱
  • 简介:本文叙述了在普鲁霍湾油田一种新式混相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总体开发设计、油藏模拟和矿场试验。评价了这种技术的两种不同方式所得到的结果。垂向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方法,包括在一口已完井的生产井中,在一个连续性的厚水淹层段的底部,先注入一个混相注入剂大段塞,接着注入一个跟踪水小段塞。此混相注入剂波及到末被以前混相注入剂注入接触的岩石,并且向邻井驱动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侧向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方法中,是沿着一口生产井或注入井油层的底部钻一口水平侧向井,把混相注入剂顺次注入沿着侧向井眼的几个井段,以便使以前注入水未波及区的原油变成可动油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然后将侧向井转为正常生产井或注入井使用。模拟数据表明,垂向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方法能使每口生产井初日产油量达159m^3,新增采油量达3.18万m^3。侧向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计算结果表明,每个侧向新井有新原油达15.9万m^3的潜力。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矿场试验所采出的原油是混合采出的。但是总体上十分鼓舞人心。到2000年7月,从第一口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侧向新增产原油为约22.76万m^3,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获得了成功。随后三口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侧向注入井的反应大不相同。第一口垂直井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没有见到多大反应,但是可对普鲁霍湾油田的生产动态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随后一口垂直井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很成功,已注入大量混相注入剂,并且目前已采出达17.49万m^3原油。到2000年7月,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井累积新增原油超过79.5万m^3,平均日增产原油约为636m^3。根据这些成功的结果,又部署了一个混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井方案,并正在实施中。

  • 标签: 普鲁德霍湾油田 非常规混相驱油技术 采收率 波及效率 侧向井 含油饱和度
  • 简介:1简介桑霍斯(ThunderHorse)北部油田的发现是博斯黑(Boarshead)盆地内较大的桑霍斯复合体一部分。这一部分在墨西哥湾的密西西坎宁(MississippiCanyon)伸展区的中一南部。由于上覆丰富的盐体使一些大型、重要的构造出现了模糊现象,这个地区是非常复杂的。对任何成功的勘探和开发方案来讲,通过适当的地震成像分析这种构造的复杂性是关键性的。

  • 标签: 墨西哥 油田 射线追踪模拟技术 储集层 地震剖面 地震资料
  • 简介:在阿拉斯加普鲁霍湾油田实施了气顶注水地表微重力监测。这种监测技术对气顶注水动态的监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钻大量的监测井来监测水的运移将是不经济的。矿场监测表明,与注入水置换气体有关的密度变化容易通过高分辨率地面重力测量而检测出来。

  • 标签: 普鲁德霍湾油田 气项注水 四维微重力监测 密度变化 地面重力测量
  • 简介:前言霍油田是挪威地区一系列自垩岩油田(其它还有Valhall、Eldfisk、Edda及Tommeliten油田)中最南端的一个,其构造和地层的发育与沿下伏的斯克鲁断层的倒转运动密切相关。该油田实际上包括两个独立的背斜构造,即东霍和西霍。其位置在阿莫科公司Valhall油田的南部和挪威与丹麦边界的北部(见图1)。虽然西霍的发现井钻于1974年,且在1977年就证实了在东霍背斜的顶部有良好的含油白垩岩,但由于评价钻井程序得出的结论是无利可图,令人失望,所以该油田的开发生产一直拖延到1990年才开始。霍油田开发上使用的是与Valhall

  • 标签: 三维地震 振幅 反演 背斜 储集层 边界
  • 简介:为了划定巴尼特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两个地理区,本文描述了本穹隆-沃思堡盆地巴尼特页岩和巴尼特-古生界总油气系统(TPS)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有关标准。美国地质调查所对这两个地区(又称“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后,预测巴尼特页岩约有26万亿立方英尺(平均值)待发现的技术可采天然气储量。密西西系巴尼特页岩是本穹隆-沃思堡盆地古生界油气藏所产油气的主要源岩,也是得克萨斯州最重要的产气层。根据测井和商业数据库绘制的图件和石油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巴尼特页岩在本穹隆-沃思堡盆地的大部分地区都富含有机质且达到了生烃的热成熟度条件。在与曼斯特(Muenster)穹隆毗邻的本穹隆一沃思堡盆地东北部构造最深的地区,这套页岩的厚度超过了1000英尺(305米)而且有厚层灰岩互层,而向西其厚度在密西西系查普尔(Chapped陆架上迅速减薄至几十英尺厚。巴尼特-古生界TPS是在热成熟的巴尼特页岩有大量油气生成的范围划定的,而且这些油气分布于巴尼特页岩的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内,同时也可以运移并聚集在许多常规的古生界碎屑岩-碳酸盐岩储层中。镜质体反射率(Ro)的测量值与目前的埋深几乎没有关联。巴尼特页岩的等Ro曲线和其所生成的烃类类型都表明这个地区曾发生过重要的抬升和侵蚀作用。另外,在沃希托冲断带前缘和米纳勒尔韦尔斯一纽瓦克东断层系统发生的热液事件也增强了这套页岩的热作用。根据地层和热成熟度可将巴尼特页岩分为以下两个产气评价单元:(1)大范围的纽瓦克东裂缝遮挡连续型巴尼特页岩气评价单元,它含有一个最有利的产气区,其中的巴尼特页岩厚度较大(大于91米),位于热作用生气窗(Ro≥1.1%)内,其上、下都有致密不渗透的灰岩层。(2)扩大的�

  • 标签: 总油气系统 地质调查所 页岩气 古生界 穹隆 盆地
  • 简介:普鲁霍湾主力产层最上面200英尺是中等渗透、高有效厚度与总厚度的河流砂岩,该砂岩含有许多薄的不连续页岩。目前正在采用水驱和混相气WAG对大部分这些层段进行开采,自从1977年以来,采用重力泄油工艺对层带4的上倾第三层进行了开采,该层是开采程度很高的层段。

  • 标签: 普鲁德霍湾油田 先导性试验 工艺 EOR 开采程度 有效厚度
  • 简介:1987年在普鲁霍湾油田实施了大规模混相WAG项目。由于井网开采程度较高并且EOR效果减小,原来的井网不再吸收混相注入剂(MI)。现在通过用水平侧钻井将Ⅻ注入现有常规WAG井网(这些井网含有大量剩余油)内的不同位置,使普鲁霍湾油田水驱地区重力控制的东部(集油站)2(FS2)EOR项目恢复活力。

  • 标签: EOR项目 普鲁德霍湾 开采程度 WAG 井网 采油量
  • 简介:在非常规页岩气储层研究方面,人们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例如有机质孔隙(页岩有机质内的微米级和纳米级孔隙)的识别、其对页岩中天然气赋存和渗流的重要性以及获取孔隙三维图像的方法(氩离子铣磨和/或场致放射电子扫描显微成像)等等。然而,除了有机质孔隙之外,页岩中还存在其他一些类型的孔隙,它们对页岩气(和油)的赋存和运移可能也很重要,而且在这些孔隙的识别和成像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可以利用。文中介绍了在巴尼特和伍福德页岩气储层中发现的各种孔隙类型及其分类。电子扫描显微成像显示,巴尼特和伍福德页岩储层中都存在多孔的絮凝物,它们似乎类似于实验室内产生的絮凝物及其他古老页岩中的絮凝物。公开的实验研究和观察结果都表明,就水力学特性而言,这些絮凝物相当于比较粗的颗粒,而且是在牵引力作用下搬运的。巴尼特页岩和伍福德页岩中水流作用形成的微沉积构造和结构以及保存下来的絮凝物都说明,在沉积物搬运和沉积过程中这种牵引力作用比较活跃。絮凝物之间的孔隙空间是开启的,它们能够为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提供空间并为气体分子的渗流提供通道。以不连续颗粒的形式或者以粘土颗粒表面吸附包覆层的形式存在于页岩中的有机质,其内部也可以观察到孔隙。本文把这类孔隙称作“有机质孔隙”。在巴尼特页岩中,多孔的粪粒(fecalpellets)也很常见。保存下来的化石碎片(例如孔壁为有机质的孔隙)和无机海绵骨针(Spongespicules)都具有中空的体腔,即使在埋藏条件下它们也有可能保持部分开启甚至完全开启的状态。在各种矿物(例如草莓状黄铁矿)的(晶体)颗粒之间存在粒内孔隙。页岩基质内的微孔道(可能是冲蚀坑或微沉积构造的边界面)也可以为

  • 标签: 孔隙类型 油气运移 页岩气 天然气 赋存 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