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以地震破裂理论和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增强事实为依据,选取地震频次和应变量两个统计参数,对新疆境内天山北缘、南缘地震带和西昆仑地震带共75平方度区域进行时空扫描。根据两个参数与其前3年均值之比的大小组合,确定小震活动增强区,并分析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提出地震预报判据。通过R值评分检验,说明小震活动增强象方法具有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报效能。

  • 标签: 新疆 时空扫描 小震活动增强图象 预报效能评价
  • 简介:介绍了建立新一代地震区划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总体思路,并从资料、衰减关系分区、衰减关系模型、回归方法、转换等方面说明了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过程,给出了我国分区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结果。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建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基于更加丰富可靠的强震记录和烈度资料;二是采用了具有大震近场饱和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三是采用了使结果更加稳定的分步回归方法;四是在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时考虑了地震活动性特征。与第四代地震区划衰减关系相比,由于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变化和高震级强震记录的增加,高震级下的峰值加速度有所降低,而中强地震区的峰值加速度则在低震级时有所提高。

  • 标签: 地震区划图 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 加速度
  • 简介:简要介绍了新地震区划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途径的差异、不同级别活动块体边界带对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控制作用、发震构造模型及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应用等主要技术特色。共划分出29个地震带、77个地震构造区和1199个潜在震源区。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2001)中综合方案相比,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的个数都有较大的增加,其中东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6.0、6.5和7.0级的中强潜在震源区个数的明显增加,与划分工作中加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识研究相关;而西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7.5和8.0级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个数的大幅度增加,与划分工作中注重了活动块体边界带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以及强调应用发震构造模型指导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技术特色相协调。

  • 标签: 新地震区划图 潜在震源区 技术特色 三级划分
  • 简介: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介绍了我国和美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发展和现状,对比分析了抗震规范使用地震区划的情况。针对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和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现状,提出了两条建议:(1)地震动参数区划编制部门应直接提供多水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2)抗震设计规范应彻底抛弃设防烈度概念,以地震重现期取代原地震危险程度标示方法。

  • 标签: 桥梁 抗震 设计 规范 地震动参数 区划图
  • 简介:利用华北地震区的地震资料(1000~1977),对地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和极大熵谱分析,提取了隐含在随机噪声中的隐含周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很接近,地震应变能√Ei;释放的隐含周期利用周期分析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5年和305年,极大熵谱分析方法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0年和300年。这三个主要周期存在“倍30”的关系,240年和300年周期是30年周期的整数倍。30年周期反映了各活跃幕中的幕式活动规律,300年周期同各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的平均值相符,华北自1000年以来的四个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平均值是300年。

  • 标签: 周期图分析 极大熵谱分析 隐含周期 谱分析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测震软件评估平台的基本架构和功能,通过具体测试实例阐述了评估平台的应用,为地震行业专用软件的测试提供了一个比测运行的软件支撑平台。通过对被测软件进行合理、有效的测试,评价了被测试专业软件在数据汇集、数据交换、实时处理、交互处理、地震编目、数据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和性能指标,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测震专业软件提供了相应的实验依据,为地震行业专用软件的质量保证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测震软件 软件测试 实验评估
  • 简介:新一代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GB18306—2015)已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实施,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借助日益普及的移动智能终端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我们面向公众服务和行业应用,分别研发了地震动参数区划APP(Android和iOS版)及B/S架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新一代区划所涉及的"四级地震作用"、"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等技术方法进行无纸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此外,针对市县基层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需求,为新一代区划提供了一套实用的信息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在部分市县工作部门进行了推广和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服务系统 APP 智能终端 互联网 抗震设防
  • 简介:基于"地震区划概率水准确定与地震区划预编试验研究"的成果,本文广泛收集了湖南省境内核电工程的安全性评价报告等有关资料,从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地球物理场及地震地质野外考察等室内、外分析工作的层面上,得出了湖南地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并对7种划分的方案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湖南省抗倒塌地震区划预编原则。这一结果对相类似的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地震区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湖南 抗倒塌 地震区划 潜在震源区
  • 简介:结合地震应急中对专题图产出的要求,研究“天地图-陕西”的切片方式和服务方式,在ArcGIS中实现了天地图瓦片数据与矢量数据相结合。通过研究数据库监听技术、基于Python语言和ArcPy包的出技术,实现地震三要素的自动获取和影响场产出,并最终实现了基于天地图数据的地震专题图自动产出,完全无需人工操作,提高了专题图出效率。

  • 标签: ArcPy 天地图 地震专题图
  • 简介: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相关规定,针对近些年我国发生的汶川、玉树、芦山及鲁甸等特别重大地震,均启动了地震应急I级响应。但几次地震的伤亡人数及震害影响等都有明显的量级差别,应急救援行动中队伍派遣数量、灾情获取手段、救援装备配备等都不尽相同。本文对这4次地震开展的专业救援性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对比分析,更准确地了解政府应对大震巨灾时的需求,为抗震救灾指挥部救援决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 标签: 伤亡量级 应急响应 专业救援 对比分析 救援决策建议
  • 简介:本文以1918年南澳7.3级地震对粤东核电乌屿厂址影响烈度调查为例,探讨了重大工程场地影响烈度调查方法。其调查结果不仅为该厂址评定历史地震最大影响烈度提供了依据,也为修定1918年南澳7.3级地震的等震线准备了条件。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将有助于类似的工程场地开展影响烈度调查。

  • 标签: 工程场地 影响烈度 调查方法
  • 简介:浙江省工程地震研究所是浙江省地震局直属事业法人单位,于1994年成立,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浙江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室。负责并承担浙江省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宏观调查与震害评估工作,具有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资质,其它业务范围涉及基桩检测、振动测试、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建(构)筑物抗震性能鉴定等。

  • 标签: 工程地震 浙江省 研究所 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球物理勘探 评估工作
  • 简介:以上海浦东机场二期航站楼软土场地为例,应用二维土体模型和一维土体模型分别计算了深覆盖土层的地震反应,讨论了古河道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此外,在二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进一步对比了基岩面地震波行波输入和一致输入下,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差异。

  • 标签: 古河道 一维土体模型 二维土体模型 基岩一致输入 基岩行波输入
  • 简介:福建及台湾海峡是海陆板块碰撞到板内地震活动过渡带,东侧毗邻台湾板缘地震带,西侧为福建内陆板内地震活动区。这是得天独厚的观测研究大陆边缘地震构造带强震活动及板块动力学的良好地域。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时期,为防御地震造成社会灾害,实现以人为本,防患于未然,势必需要建构一个实用化的地震预警工程及其机制。本文即是在对福建及台湾海峡近30多年以来观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用现代空间技术、数字地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架构地震预警工程与机制的一种设想。

  • 标签: 地震地质特征 地震预警内涵 预警架构 实施流程
  • 简介:在对规范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超)高层建筑、巨型储油罐、大跨桥梁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基本自振周期的估算方法。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可采用本文提供的重大建设工程基本自振周期估算的公式。同时,本文为长周期地震动对工程结构作用的相关参数的合理确定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基本自振周期 (超)高层建筑 巨型储油罐 大跨桥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