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随机有限断层模型是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一个重要工具.但将其应用于中强地震时,由于震源信息的准确性较差从而使模型参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针对其中最为关键的应力降参数,目前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确定方法.本文基于美国LittleSkullMountainMw5.6级地震2个近场台站记录的地震动模拟,详细研究了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拟合中强地震地震动伪加速度反应谱(PSA)来确定应力降参数值的方法,并在计算应力降时引入了其它震源参数的不确定性,随后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采用不同频段反应谱残差和计算得到的应力降值差别较大,确定中强地震应力降较为合适的反应谱频段是中高频,采用该频段确定的应力降参数值模拟的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与实际记录较为符合;脉冲子断层百分比、断层长宽、倾角和深度等震源参数按截断的正态分布或均匀分布随机抽样,拟合得到的应力降参数值与通过实际震源模型参数得到的值相近.以上研究结果对确定一个区域中强地震应力降或中强地震近场强震动模拟研究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

  • 标签: 随机有限断层法 应力降 中强地震 LITTLE SKULL Mountain地震
  • 简介:地震模拟振动台控制系统控制参数较多,其参数手动整定费时费力,尤其对于多振动台台阵系统,其手动整定难度很大.基于上述问题,根据专家进行系统调试的经验,提出了一种振动台控制参数自整定策略,分析了手动整定中各参数系统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自整定算法的整定规则,并通过Matlab仿真进行振动台的控制参数自动整定.通过比较自整定参数和理论计算参数下的时频域特性,验证了本文所给出的自整定算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实用及较好的实用价值,可供振动台参数自整定研究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地震模拟振动台 专家经验 参数自整定
  • 简介:随着城镇水平的快速提高,地震灾害高风险暴露城镇数量将不断增加,震后有效的应急处置尤为重要。而当前城镇的地震应急处置主要依据平时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开展,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以提升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为目的,总结以往城镇地震应急处置案例,提炼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结合城镇特殊的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特点,在分析影响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按地震烈度的不同,研究构建了具有区域特征且操作性较强的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模型,为城镇地震应急处置的科学、规范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城镇 地震灾害 影响因素 应急处置
  • 简介:在我国各地区承灾体特征差异性明显,且西南地区经历多次灾后重建,承灾体种类及其脆弱性呈多元趋势的情况下,传统的通用数据标准已不再适用。此外,传统手工填写的数据采集方式导致数据汇总耗时耗力,且无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严重影响了震害预测和灾后应急响应等工作的开展。本文以城镇规划数据为基础,依托智能移动终端,构建数据采集与动态更新一体系统系统通过对数据采集条目与流程进行定制优化,使其适应西南地区县城情境,实现了数据的标准采集和实时录入。同时系统与城镇规划数据有机结合,利用实时采集的承灾体数据对城镇规划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其次引入智能的承灾体数据交叉自动检验模块,确保数据准确。四川省丹棱县的应用示范表明,本系统显著改进了承灾体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一致性与更新速度,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为灾情获取和评估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了西南县市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

  • 标签: 承灾体数据采集 采集规范 数据校验 动态更新
  • 简介:建筑物信息的完善是震前风险评估和震后损失评估的重要基础,决定着评估结果的精度。为了实现城市建筑物信息的快速采集,笔者对系统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及核心功能实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基于Android的城市建筑物信息外业采集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示范区进行了现场采集测试。实践证明,与传统采集方式相比,该系统人机交互简便,有利于现场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建筑物信息的外业采集,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物信息采集的效率,为地震灾害评估过程中建筑物信息数据采集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外业采集系统 建筑物信息 Android终端 移动GIS 地震损失评估
  • 简介:新一代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已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实施,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借助日益普及的移动智能终端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我们面向公众服务和行业应用,分别研发了地震动参数区划图APP(Android和iOS版)及B/S架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新一代区划图所涉及的"四级地震作用"、"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等技术方法进行无纸化、自动和智能化处理。此外,针对市县基层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需求,为新一代区划图提供了一套实用的信息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在部分市县工作部门进行了推广和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服务系统 APP 智能终端 互联网 抗震设防
  • 简介:本文收集了1614年平遥6?级地震的各版本地震目录的参数、记录此次地震的历史史料、关于该地震的研究文献,对比了山西断陷盆地的12次5.2级至6?级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破坏情况及有感范围,得出了此次地震的震级偏大,定为5?级更为合适的结论。同时,在前人对该地震震中参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震参数校订的新方法,重点定量分析了平遥一带仪器记录的小震空间分布、震群分布和地震密集值分布特征,并结合平遥一带断裂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讨论了平遥地震的震中参数

  • 标签: 参数 历史地震 平遥
  • 简介:本文依据校核后的历史资料,重新评定了1791年福建东山外海地震的影响场。再由影响场数据复核了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中烈度和震级值。得到的复核结果对修订已有的地震目录和合理确认该地区的发震构造将有所裨益。

  • 标签: 历史地震 参数复核 东山外海
  • 简介:本文就目前地震台站普遍使用的小规模CMOS电路构成的数字钟元件多、可靠性不高等缺点,提出以INTEL51系列单片机为核心构成的具有自动校对功能的数字钟,本系统硬件结构简单,系统可靠性强,并可自动根据BMP信号校时,操作简便且精度高。

  • 标签: 单片机 钟差 自动校时
  • 简介:本文根据工作经济和体会对水氡HW-3203型自动定标器工作原理以及维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 标签: 电路原理 故障检修
  • 简介:根据承德地震台工作实际需求,编写了承德地震台业务自动处理软件。软件采用Autoit语言编程,以承德地震台形变观测资料处理为例,模拟台站人员值班过程,实现电脑自动执行中国地震前兆数据处理软件系统(2014集成版)的收集数据、处理分析等功能。

  • 标签: 形变观测 自动处理 程序设计
  • 简介:利用数字地震资料,对玉树地区2006年5.0、5.6级和2010年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尾波Q值、波速比及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为走滑型与该地区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2个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波速比和应力降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玉树7.1级地震前的肘94.7级地震出现显著差异,应力降值在地震序列的活跃、平静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 标签: 青海 玉树 中强震 震源参数
  • 简介: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进行的电磁多参数综合观测资料。主要结果:1.电磁多参数资料丰富,可利用的信息量大;2.测区周围290km范围内的5.0级以上地震前都出现电磁前兆异常;3.地震前地壳中出现电磁前兆的时间要比空中出现的早6——14倍之多。

  • 标签: 大地电场 大气电场 电磁辐射 地震前兆
  • 简介:以上海浦东机场二期航站楼软土场地为例,应用二维土体模型和一维土体模型分别计算了深覆盖土层的地震反应,讨论了古河道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此外,在二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进一步对比了基岩面地震波行波输入和一致输入下,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差异。

  • 标签: 古河道 一维土体模型 二维土体模型 基岩一致输入 基岩行波输入
  • 简介:目的是计算汾渭地震强震的震源参数。所用的方法是根据断裂力学的有关公式分析断裂扩展过程中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多数是在低初始应用作用下发生的(大约100×10^5Pa),而且该方法在原理上是可行的。

  • 标签: 断裂力学 剪切应力 弹塑性力学 震源参数
  • 简介:以青海东部5个台站(湟源、西宁、乐都、大武、门源)十几年的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震前地震波波速比、振幅比、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的异常,并提取了异常指标为地震预报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波速比 振幅比 S波衰减率 尾波持续时间 青海东部
  • 简介:从数据的准备、软件的配置和数据的产出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地震新参数计算软件在安徽测震台网的初步应用,并论述了地震新参数的计算作为台网日常工作的可能。

  • 标签: 新参数 测震台网 非弹性衰减 场地响应
  • 简介:为解决地震前兆非标准仪器的统一接入问题,出一套完整的地震前兆数据采集适配软件设计方案,关键技术设计。本文对地震前兆台网设备异构性进行了分析,提并从采集、存储、传输3个主要软件模块描述了

  • 标签: 前兆台网 数据采集 适配器 设备异构 序列化 NIO
  • 简介: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事故灾害时有发生,尽管各有关部门的抢救队伍在实施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各抢险救援力量专业单一、分散行动,形成不了合力,难以及时有效处置重大或特大突发性、综合性、大面积的城市事故灾害,特别是像地震以及的美国的911那样突发性事故。我们目前开展的震害预测与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只是针对地震的,而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因此要应对城市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城市有必要建立一种应急机制或综合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数字城市”的思想,通过一个通信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的平台,统一协调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民防、地震等政府部门,为市民提供快速、及时的各种救助和相应的服务。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从而有效地减少损失。

  • 标签: 数字城市 应急管理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