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克孜尔石窟118窟在龟兹石窟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例。通过图像分析,本文重新考证了其中一幅重要壁画的主题——“须弥山上的欲天宫”,并就该石窟其余相关壁画的图像构成提出了新的观点。

  • 标签: 克孜尔石窟 阿修罗 魔王 龟兹
  • 简介:麦积山127前壁七佛图是现存中国北朝时期最完整的七佛绘画之一,其图像来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艺术风格等受到中原和南朝地区强烈影响,不仅反映出当时有关七佛经典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表明七佛是北朝晚期石窟造像中重要题材之一。作为127窟中诸多经变和本生故事画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与释迦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麦积山第127窟 七佛图像
  • 简介:云冈石窟12窟中,与埙相配使用的横吹管乐应是古篪。这符合文献对其形制的动态记载,也符合孝文帝迁洛前广罗民间散佚音乐遗产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埙篪相和”的音乐文化内涵。过去将这一乐器辨识为“义觜笛”,是误读文献以致僵化认识器物演变的结果。

  • 标签: 云冈石窟第12窟 埙篪相和
  • 简介:《晋魏隋唐残墨》36号《夹注金刚经》是对鸠摩罗什译《金刚经》部分经文的注释。此件《夹注金刚经》文字精练,释义甚精,内容上与《金刚经解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主旨与大乘佛教所宣扬的“性空”思想相一致。其作者身份可能是中晚唐时期某位禅宗僧人。

  • 标签: 《晋魏隋唐残墨》 《夹注金刚经》 禅宗僧人
  • 简介: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1窟中心塔柱南向面现存北朝壁画一方,内含地神和梨车供养人图像。其中梨车供养人榜题弥足珍贵。此文首次对其尝试性释读,并勾勒了梨车族人佛教信仰的盛况。

  • 标签: 马蹄寺石窟群 千佛洞 梨车
  • 简介:2012年8月20日至8月24日,由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美术史研究室主办的“敦煌·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日本神户大学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成员由来自神户大学、京都大学、龙谷大学、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等16个单位的23人组成,并有来自日本其他大学和研究所的旁听者10余人参加。整个会议由论文发表和实地考察两部分组成。

  • 标签: 敦煌研究院 国际研讨会 丝绸之路 研讨会综述 京都大学 兰州大学
  • 简介:由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赤峰学院承办的第六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于2011年8月25日至26日在赤峰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论坛由赤峰学院党委副书记、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副会长于建设主持,赤峰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春林与赤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荣旭,内

  • 标签: 红山文化高峰论坛 赤峰市红山文化 高峰论坛纪要
  • 简介:正2012年7月20日—24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共同举办了"中国北方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社会演进"的国际学术会议。此次会议共邀请了国内外致力于北方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研究的多位专家和年轻考古学者。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有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林沄、杨建华、王立新、潘玲等,内蒙

  • 标签: 早期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 中国北方地区 内蒙古 文化因素 墓葬形制
  • 简介: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29-31日在武汉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武汉大学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协办、罗运环教授邀请。来自美国、日本、中国内地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15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共提交论文120篇。会议期间学者们相互切磋,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收获甚丰。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历史文化 先秦史 楚文化 楚简 纪要
  • 简介:2012年7月11日,克拉玛依市钱币学会人银克玛市心行在民行拉依中支召开2012年团体会员会议,11家团体会员代表及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一、学会秘书长通报了上年度至今学会开展的各项工作;二、

  • 标签: 克拉玛依市 钱币学会 团体会员 学会秘书长 工作人员 秘书处
  • 简介:自1995年至今,我国每年举办一次国际钱币(邮票钱币)博览会(除2003年因“非典”影响外),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6。为培育国内钱币市场,促进世界钱币文化交流,在历届博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通常都会发行一枚纪念银币。

  • 标签: 钱币市场 纪念银币 博览会 邮票 国际 世界
  • 简介:3月5日至9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加拿大洛德文化资源公司主办,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苏州市文物局协办,苏州博物馆承办的“2012年国际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在苏州举办,来自全国30多家博物馆的50余位博物馆高级管理者参加了此次研修班。

  • 标签: 高级管理人员 博物馆协会 研修班 非营利性机构 国际 综述
  • 简介:旧石器时代的时间跨度占人类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而且大部分遗留下来的人类文化遗存是石器以及石器生产的废弃物。旧石器考古就是从这些石制品来了解人类技术和智力的进化。长期以来,旧石器研究主要限于对石制品的描述和比较。然而,本文介绍了这门学科当下的成果和任务,旧石器研究不仅要了解石器技术的特点和文化发展的传统,还要探究大脑、语言、双手还有社会适应和象征意义等体质与行为演化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更多依赖生物学研究以及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特别是现生黑猩猩解剖学特点和工具使用行为的比较。旧石器时代早期以奥杜威的砾石工业为代表,器形和加工受制于砾石的原来形状,这种工具已能帮助古人类增加获取高质量食物的能力,为大脑的智力进化提供必要的能量供应。150万年前各种大型切割工具如手斧、平刃斧和手镐出现,如果排除原料形状和加工步骤的区别,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类工具。这一时期古人类也开始用火。50万到30万年前的阿休利晚期,大型切割工具逐渐被勒瓦娄哇技术取代,这是一种高效的标准工具,并用来装柄。复合工具的出现表明古人类已经有了复杂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并且可能已会说话。更精湛的石叶技术在五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和近东,表明功能和形制各异的专门工具出现。同时,投矛器、骨角器、装饰品和各种重大发明面世。现代人类这种智力和文化的进步,使得他们很快扩散到全球,并促使了尼安德特人的绝灭。人类演化的步伐,就是从最原始的石器技术开始,从旧石器时代初不超过10公里的活动范围,最终发展到今天的航天飞机和轨道空间站。(陈淳)

  • 标签: 旧石器时代早期 人类演化 技术 文化遗存 设计能力 旧石器考古
  • 简介:本文通过对古林省和龙市柳洞图们江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所获得的石器及石器的剥片方式、加工技术、原料利用情况等分析,对该遗址石器制作技术、古人类文化与周边环境、原料资源以及人类的适应行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推测其属于东北地区以石叶、细石叶石核及其制品为主要特征的细石器工业类型,并与朝鲜半岛、日本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发现的某些遗址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文化交流。

  • 标签: 旧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 东北地区 剥片 图们江流域 古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