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简介:本论文对被列入"企鹅经典丛书"的《聊斋志异》闵福德新译本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从译本中《导言》与译者笔记的解读入手,以翟理斯译本为参照,分析指出闵译本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突破英语世界以往视《聊斋》为"奇异"鬼怪故事的娱乐消遣赏析视角,精准把握并着力传达了《聊斋志异》故事背后的"孤愤"情怀,这是英语世界《聊斋》传播与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志。

  • 标签: 聊斋志异 闵福德译本 孤愤之书
  • 简介:<正>蒲松龄是清代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注重民间科学、关心治生实用之学的学者.他一生著述宏富,总计不下数百万字,除《聊斋志异》外,尚有文集、诗集、词集、戏曲、俚曲、杂著等.因年代久远,他的末印著述大多损毁或亡佚,能流传至今者,可谓希世之珍了.因此,建国后对蒲松龄的遗作遗文的搜集和整理一直为蒲学研究者所注重.1955年北京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聊斋志异》手稿,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对蒲松龄遗著做了多方收集,编辑出版了《蒲松龄集》.本文将要向读者介绍的是蒲松龄的又一部手书遗稿——《聊斋杂记》.这部书稿于1987年业经辽沈书社与辽宁省图书馆、邗

  • 标签: 蒲松龄 杂记 农桑 《聊斋志异》 俗字 杂著
  • 简介:蒲松龄《聊斋志异》现存十余种重要的版本,不但编次小同,文字互异不少外.甚至共有多少篇目,也有很大的差别。今以196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友鹤辑校“会校、会注、会评”本《聊斋》计,卷一前标目有四百九十一篇,连同全书末“附录”九篇,共为五百篇,比一般通行本多近七十篇?章培恒在张友鹤辑校本的《新序》说是“目前最完备的一个本子。”

  • 标签: 《聊斋志异》 《聊斋》 蒲松龄 《新序》 杂记 编次
  • 简介:聊斋》电视剧播放时,虽然也颇为引人注目,但也招来不少的议论,赞誉的声音是微弱的。在片头的名单中,我忝居文学顾问之名。近年各地的友人相识者见面后,总是禁不住要言及这部电视剧,态度委婉一点的是探测的口气问:你是怎样看的?直率一点的甚至质问:你们是怎么搞的?不以为然之意,溢于言表。

  • 标签: 《聊斋》 原著 系列剧 娇娜 思想意蕴 电视剧
  • 简介:长达10年的"文革",像是一个鬼屋梦魇,人在梦境中心惊胆战,就是醒不过来。《聊斋志异》写的是狐仙鬼怪,《农村扫盲课本》写的是稻麦镰锄。我因之回忆的却是两个乌蒙山民。长达10年的"文革",像是一个鬼屋梦魇,人在梦境中心惊胆战,就是醒不过来。这场漫漫梦魇又分成许多阶段,内容不断变化,越变越叫人摸不着北。当时称为"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于是经常生分歧、闹分裂、打派仗,真理越辩越糊涂,随时能闹出大乱子。怎么治呢?"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于是处处事事大办学习班(全称是"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宣讲正确方针,统一思想认识。

  • 标签: 《聊斋志异》 课本 扫盲 毛泽东思想 学习班 思想认识
  • 简介: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作者蒲松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小说的优良传统,独立创作了五百余篇长短有致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思想、艺术价值极高的杰作,把文言小说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聊斋》在当时便引起了文人们的关注,清初诗坛盟主、神韵诗派代表王士祯就对该书赞叹不已,不但'按篇索阅,每阅一篇寄还,按名再索。'~①据该书例言称:'先生毕殚精力,始成是书。初就正于渔洋,渔洋欲以百千市其稿,先生坚不与。因加评骘而还之。'

  • 标签: 勃兴原因 聊斋志异评点 评点勃兴
  • 简介:清代蒲松龄(约公元1640~1715)所作'聊斋俚曲'包括十四篇谣曲,语言诙谐生动,充满乡土气息。其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词,被认为是研究近代汉语口语词特别是明清山东方言不可多得的宝贵语料。本文就《聊斋俚曲集》中几则未被《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辞书所收录或虽收录而义项有缺、解释欠确的词语试加考释,以就正于方家。~①报尘土飞扬。《蓬莱宴》第三回:'把灰吹,把灰吹,一霎报了一头灰;软窈窕的玉人儿,怎么能受这样罪?'也作'暴',《增补幸云曲》十五回:'佛动心你好邋遢,茶壶放在床底

  • 标签: 俚曲方俗 方俗词 聊斋俚曲
  • 简介:《罗刹海市》“异史氏日”指出,社会美丑颠倒,越坏的东西越受欢迎,正直的人都不敢以本来面目出现,人人装假面,世态鬼蜮般阴冷:“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痴之癖,举世一辙。‘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 标签: 聊斋 东西 人物 美丑 世态 都市
  • 简介:三对不同士子的不同态度:哀怜、同情、讽刺蒲松龄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才情与品德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作者从“冷才”的思想出发,对有才学而被黜士子寄予深切的同情,而对不学无术却又十分狂妄的士子,特别是对那些因考官的昏庸而高中的人,则投以尖锐的嘲笑和讽刺。

  • 标签: 《聊斋志异》 问题小说 人才 一视同仁 科举考试 士子
  • 简介:“断续即离,楚楚有致”,这是清代《聊斋》评论家冯镇峦在《连琐》一篇篇末总评中所说的话,是单就小说艺术表现的特色而言的。但是艺术总离不开思想,艺术是为表现思想而存在,也是因思想得到完美的表现而呈现的。这篇小说写善、写义、写情,表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这一境界,必须有高妙的艺术才能与之匹配。

  • 标签: 《聊斋》 艺术表现 思想境界 艺术才能 冯镇峦 评论家
  • 简介:每年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是都溪苗族跳场节。方圆百里的苗胞,云集贵阳市白云区都溪村,白天在川黔铁路边的跳场上轻歌漫舞,夜里在村里各家的院坝和寨子周围的田边地头对歌。对歌大致分两种形式:青年人在野外,主要唱情歌;中老年在院坝里摆起歌台,主要唱赞颂性的歌,多为民间故事,传说、颂忠良、斥奸佞、扶正祛邪。《杨家将故事代代传》是1986年跳场节时,由唐开学、陈德义、陈进元、唐发光、高尚志等用苗语演唱的。我当时在白云区政协工作,参加了这次跳场节。应我的请求,他们专门给我翻译了歌词大意,我将其记录整理,歌词正文如后:

  • 标签: 民间故事 杨家将 苗族 贵阳市白云区 扶正祛邪 中老年
  • 简介:近期,反映去台老兵回大陆寻亲故事的电视剧《原乡》在央视热播,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1949年起至60年代,为了安排这批被迫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台湾当局在台湾兴建了一批房舍,称为“眷村”。也有人认为,从广义上说,这部分国民党军及其眷属自行兴建的大范围违建以及当时驻台美军军官、士官及其家属在台的宿舍,亦应当称为“眷村”。眷村是当今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了特殊历史时期特殊人群的记忆。位于台湾高雄的左营眷村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

  • 标签: 故事 台湾当局 国民党军 中国大陆 1949年 60年代
  • 简介:岩画,即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记录了古代人类生存活动,是人类描绘在岩石上的历史。在民间传说中,很早就有岩画的故事。台湾高雄万山岩雕群发现于本世纪70年代末期,但民间传说早已证明它的存在了(图1)。高雄县茂林乡的鲁凯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远古的时候,万山是一座没有人居住的荒山,后来有五个家族自北方陆续到这里垦荒,其中拉巴乌赖家族的祖先娶了布农族的女子为妻。她烹煮甘薯的时候,先掘地为坑,把石头烧热,再放进甘薯焖熟。

  • 标签: 岩画 甘薯 民间传说 布农族 生存活动 古代人类
  • 简介:看完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我在马路牙子上坐了一会儿。天气已经暧了晚上十点的风吹得人很舒服,感觉整个世界就稳稳地蹲在我的身边。

  • 标签: 故事 天真 斯皮尔伯格
  • 简介:名字是代表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父母为新生儿女取名,总是倾注着对儿辈的亲昵、关爱和祝福。古往今来如福、寿、德、祥、瑞、昌和芬、芳、英、秀、淑、兰……一类的字倍受青睐。今天的儿童又多名为佳佳、玲玲、圆圆、珊珊、军、兵等,因此重名现象极为突出,所以在大连、北戴河海滨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小商贩,早已将上列名字刻写在贝壳或石子之上,让父母一伸手就能买到刻有儿女名字的小工艺品。应该说这些摊贩都具有经营的慧眼和市场意识。

  • 标签: 应该 他人 名字 现象 个人 姓名
  • 简介:缎库胡同西起南池子大街.东端曲折向南,止于北湾子胡同。明朝时这里是小南城的一部分.是皇宫禁地。清朝在此设户部所属的缎匹库.宣统时称缎库,民国后仍沿此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缎库前、后巷,迎祥里、迎春里、鸭蛋井并入,统称缎库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载:“户部所属缎匹库在南池子东,与大库、颜料库通谓之三大库”。皇帝及后妃等人穿的袍服都是

  • 标签: 缎库胡同 清代 腊库胡同 历史文化
  • 简介:一楔子中国语言史上,秦汉、唐宋两个时期是古代汉语在形、音、义上的两大转捩期①。这种转变既与先于汉、唐的战乱所造成的人口迁移与语言离析有关,又与汉、唐时期社会繁荣所带来的部族与语言的融合密切相关。

  • 标签: 故事 语言史 古代汉语 人口迁移 唐宋 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