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戏曲地方戏的形成主要有两途,一是在民间说唱和歌舞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小戏",也就是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秧歌戏等。而另外一途则是在南北曲以来的声腔衍变基础上形成的。一明末清初,中国南方地区流行的是昆腔和弋阳诸腔。昆腔从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就是处于所有声腔之上的"官腔",由于封建士大夫氍毹趣味的追捧,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标签: 中国传统戏曲 京剧 花部 封建士大夫 明末清初 南方地区
  • 简介:在客家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罗香林的五次大迁徙说:客家由五胡乱华时晋室南渡、唐末黄巢之乱时衣冠南迁、两宋之间宗室南播、元蒙入侵时华族南移等形成。但果真如此么?笔者《粤东客家新县的形成》①已初步讨论过,现继续深入。粤东老县,指在宋以前已设的程乡、龙川、

  • 标签: 客家研究 粤东客家 梅州 罗香林 两宋
  • 简介:1927年春,中共中央从上海迁移到武汉后,武汉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在此期间,建党仅仅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高潮到失败,再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这一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转折,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中,经受了血雨腥风的考验和各种艰难困苦的洗礼,逐渐懂得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党在武汉完成了军事工作方针转变,着手扩大组建“自己可靠的军队”,逐步积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经验.培养产生大批军事工作干部,有效保存红色革命火种,

  • 标签: 人民军队 武汉 建军 土地革命战争 武装斗争 军事工作
  • 简介:翻开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到中国各个时期的绘画艺术都具有高度的程式性。从远古的石器时期彩陶制品上绘制的各式纹样,到殷商时期青铜器上铸造的各色线条与纹饰,再至汉代的漆画与帛画上出现的各种图案纹理,最后到后世传统中国画中的各种线描与皴法等等,都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征。同时,这些具有程式化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具有抽象性、装饰性以及写意性的艺术特征。

  • 标签: 笔墨程式 形成方式 艺术特征
  • 简介:报纸以文字与图像为主要结构,其版面设计带来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符号学中最有生命力的论点之一,符号的双轴关系同样也适用于研究报纸的版面语言。双轴关系的实际运用,能够确立报纸的版面风格;而“展面”与“刺点”理论的运用,可以构建报纸版面的视觉中心,引导与激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应用符号学中的双轴关系理论,并结合报纸版面的具体案例,来解读当前报纸版面的普遍性与风格化问题,以期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报纸 版面设计 符号学 双轴关系
  • 简介:史家作为史籍撰述的主体,其素质修养如何,直接决定着史籍的价值。中国古代史学重视史家修养,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史家修养理论。纵观中国古代史家修养论的形成过程,先秦秦汉为滥觞时期,其直书不隐的“良史”观、论载历史的使命感,为此后史家修养理论的初步总结留下了思想财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第一个专篇,提出了“素心”以“析理居正”的史家修养思想,对中国古代史家修养理论做出了初步总结。唐初以三篇帝王诏令、《隋书·经籍志》和《晋书》为代表,对史家修养与史官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推进了南朝以来史家修养理论的发展。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栽在讨论“自古以来文士多史才少”问题时,提出了史家需具才、学、识“三长”的理论,所撰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对此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形成

  • 标签: 修养论 史家 中国古代史学 唐初 史学理论家 修养理论
  • 简介: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存在理性主义与文化主义两条大相径庭的解释路径。前者采取"增量"视角,强调作为观念变迁动力机制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后者采取"存量"视角,聚焦政治文化延续性对于观念的制约功能。长期以来,泾渭分明的"理性—文化"二分法带来了研究路径的分野,但事实上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政治发展所代表的"理性增量"与传统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存量"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宏观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其背后的中观机制。本文认为,理性与文化因素均需借助社会学习、政治传播等政治社会化机制才能对公众施加影响,因此以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为核心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至关重要。对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政治教科书和2002~2014年《人民日报》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理性增量"和"文化存量"并存,两者的相互对冲塑造着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文化之间"的发生学。

  • 标签: 民主观念 现代化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人逐渐形成了努力发展现代文史研究以与西方汉学竞胜的学术共识。受此信念驱动,胡适、陈垣、陈寅恪等人,在批判继承乾嘉汉学遗产基础上,借鉴西方汉学将文史研究与现代考古学、语言学结合的治学路径,努力打破陈旧观念,发展出可与西方汉学界竞胜的现代文史研究形态——新汉学,并试图将北大国学门、清华国学院打造成新汉学的中心。虽然这一努力遭受挫折,但其理念及积淀的经验与学术人才,对此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正是承接了前一时期新汉学发展的经验与人才,并将与西方汉学竞胜以争取国家荣耀的理念意识形态化,才迅速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吏研究的领导机构,并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史研究的现代转化。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史之学 新汉学 北大国学门 清华国学院 史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