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前人考证《山海·东山》地理方位的基础上,修正了其中误考的部分,补释了部分山水。修正后的《东山》地域和战国时齐国盛期的疆域吻合。本文认为,如同《山海·山》其他各部分一样,《东山》和战国政治形势有关,其原始作者可能是齐国政府,《东山》4篇的地域划分与选择也和齐国的政治地理有关。

  • 标签: 山海经 东山经 齐国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考证《山海.西山》部分内容的地理位置,还进一步解释了《山》作者的信息来源以及《山》作者选择这些地理实体记载的原因。《西次二》分为东西不相连两段,这两段和《西次四》、《西山》首篇刚好连为一个围绕关中平原的山环,正好是秦国的边疆天险。依据《西次三》能详细、准确地描写出一直到帕米尔高原的西域地理,因为秦人很早就征服了西北诸民族,所以熟悉西域地理。

  • 标签: 《山海经》 《西山经》 秦国
  • 简介:我们要续修的《武平县志》的篇目已经拟定。从篇目设置看,除志卷首的图片、地图、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卷尾的附录、编后记外,共设21个志。志都是全志的主体组成部分,志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全志的质量和价值。各分志的牵头单位领导和主笔,务必精心组织,下功夫,花力气,写出较高质量的志来。

  • 标签: 《武平县志》 中国 福建 篇目问题 地方志 编纂工作
  • 简介:本文考证了《山海》关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和民族的一些记载,通过文物考古资料、民族史资料、语言文字学知识证明《山海》的记载还是有很多可信之处。只不过其中有些记载受当时的交流条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被扭曲;还有一些记载因为后世传抄讹误,需要重新校勘。

  • 标签: 《山海经》 西南部 考释 中国西南地区 文物考古资料 语言文字学
  • 简介:前几年,笔者在成都市古玩市场购得一长卷书法作品,虫蛀很凶,细看为清代黄绫精裱,细辨此件过去曾补过或重裱过.古玩铺的老板告诉我,这是集旧拓泰山中的四个字"即身说法"而成的一幅作品,整卷长3米以上.展卷而观,字大如斗,字体古朴,每字高约50CM,当时要价也不贵,就买下了.

  • 标签: 《金刚经》 泰山 经石峪 作者 艺术风格 “北齐人”
  • 简介:5月14日早上,重庆飞往拉萨的3U8633航班在起飞42钟后,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破裂并脱落,座舱释压,飞机急速下降。最终机长稳定住了飞机,成功备降成都双流机场,除副驾驶和一名乘务员受轻伤外,其他人都平安落地。这是世界民航史上第二起客机高空风挡玻璃脱落事件。在试图寻找这架飞机出事细节、原因的过程中,关于一架可以在空中飞行并且出现故障后依然可以成功备降的庞然大物的运作原理更令人着迷。

  • 标签: 双流机场 运作原理 空中飞行 驾驶舱 飞机 乘务员
  • 简介:有一些佛经原典不止一次地被翻译成汉语,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译本,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同异译'。有不同时代的异译,也有同一时代不同译者的异译。由于初译本与后译本各自'译出的年代不同,译者不同,语言就会带上各自时代的特征和个人言语特征。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勘,不但能够帮助确定某些疑难词语的含义,而且可以从中发现语言演变的轨迹',~①因此充分运用汉译佛经的同异译经进行比较也是一种研究

  • 标签: 大明研究 般若经大明 道行般若经
  • 简介:2006年5月在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幢,上勒唐景净所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简称《宣》),乃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其与该敦煌残本正可互补。本文据幢拓片与敦煌本对勘,并参考国内已发表的录文简体本,制作了幢本《宣》校勘本。本文尚考证《宣》敦煌本与幢本的差异,认为唐代存在不同版本的《宣》,而敦煌本应较幢本为早。本文还考察了该石幢选刻《宣》的内外原因,认为石幢并未把《宣》全文刻完。最后,本文指出该景教幢的发现,再次确认了20世纪40年代现世的所谓小岛文书B系今人伪造的写本。

  • 标签: 大秦景教 宣元至本经 洛阳 经幢
  • 简介:太原的变化太大了.唱楼就是一个例证。处于鼓楼街的唱楼,改革开放前已破旧得几乎倒塌,畏缩在街旁破院危墙之内.如今它已修葺一新,青砖绿瓦,雕梁画栋,楼阁高耸,成了街头诱人的一景。

  • 标签: 改革开放前
  • 简介:<正>成书于东汉的《太平》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其宣讲对象主要是下层民众,为宣扬教义的方便,该书采用对话体写成,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汉时期语言的真实面貌,是研究东汉语言的一部极其珍贵的语料,引起了中古汉语研究者的广泛注意。近年来,有关《太平》的注本、译本不断出现。迄今为止,共有以下5个注本:《中华道学通典·太平释读》(杨寄林著,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太平注译》(罗炽、刘泽亮、康志

  • 标签: 《太平经》 罗炽 中国道教 注本 南海出版公司 中古汉语
  • 简介:综考汉代经学,史家一般仅依据有关本之训释疏解诸撰述,以明今古文《尚书》、《春秋》三传、四家诗(鲁齐韩毛)、“三礼”以及“京氏”“费氏”诸《易》学的文本义理,而对於当世创造之文本对经文的引述与训解,包括“奏议”文与“辞赋”作品等,却鲜有涉及。

  • 标签: 汉赋 汉代经学 《尚书》 《春秋》 《易》学 “三礼”
  • 简介:本文从政治史、科举制度史的角度讨论《孟子》在两宋的地位变化,即《孟子》由子部升的问题。特别关注熙宁四年变法以後的历次政治变革中《孟子》地位的升降及其背後的影响因素,并进而梳理两宋科举正经、兼制度的演变,对南宋绍兴六年始实行的以“六”为正经、以《论语》、《孟子》等为兼的制度作了考证。本文认为《孟子》上升为兼影响到其他诸的沉浮,而经学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自汉武帝以来至两宋,总是与政治、改革相关联的。

  • 标签: 《孟子》 熙宁变法 兼经 南宋六经
  • 简介:《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以下称《汉志》)著录有医七家、方十一家,这是对医学典籍的最早著录。《汉志》所著录的书籍,是在西汉刘向《别录》、刘效《七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所以,其所著录的医方之书,俱是西汉以前存世的医籍。要了解这些医书整理和著录的情况,应先了解刘向等教书的方法。

  • 标签: 黄帝内经 《汉书·艺文志》 医经 方技略 经方 扁鹊
  • 简介:1954年农历二十四日这天.一个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深夜,我早就下班回家,准备好了几碗菜,待妻回家吃晚饭。结果一等再等,直到12点她还未回。我妻在民权路银行做出纳工作。按常规晚7点钟会下班回家,怎么深夜12点还未同呢?在当时,没有哪个家庭有电话.马路街巷也没公用电话。妻子未回,我想打个电话难于上青天。与妻子银行联系不上,不知出了何事,担心之极。我左思右想,只好冒严寒.到妻银行去去。

  • 标签: 公用电话 1954年 出纳工作 回家 银行 妻子
  • 简介:图甲是明清时代诸多地区赋役户籍的编制单元。自片山刚、谭棣华、刘志伟、科大卫等学者针对广东图甲的基本规制、宗族税收程序、总户-子户关系等话题的研究,确立了图甲研究的基本框架。(1)近年来,契约文书也引入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到一些新的认识。(2)尽管如此,其中仍有一些重要细节似乎在解读上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如"折甲"或"拆甲",

  • 标签: 税收程序 顺德 契约文书 里甲制 税粮 大良堡
  • 简介:传记固定称有三类机制——附着、替代和另行增加。附着型以《易传》和《春秋》三传为典型,另行增加型既适用于《周礼》,也适用于以“五”暨“九”为本位整体计入《论语》《孝经》《孟子》乃至《尔雅》等入门教材,替代型则以《礼记》为典型。附着较易,地位却不稳固;另行增加和替代阻力大,一旦发生却很难动摇。三大机制对学派、文化、社会权力乃至同物种基因的交流和冲突,都有参考意义。《论语》等入门教材称只是临时性地不区分经传,在历史上还经历了唐宋经典“九”在南宋腾出三个空位之后的吸引。南宋民间“九”性质上同于“十一经”“十三”,“九三传”暨“十一经”很可能诱导了“十三”的提出。

  • 标签: 十三经 传记升经 链式音变 文化接触
  • 简介:《太平》是东汉道教徒作的一部重要文献,全书大体用口语对话形式写成,通俗浅显,有许多地方反映了当时俚俗间汉语汉字的使用情况,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材料。汉字的特点是字形和意义密切相关,每一个词都有确定的写法,但是文字在使用中往往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民间流传的文书中,尤其容易发生。从用字上来看,《太平》中的用字大体是比较规范的,但是,也有不少俚俗的用字。其中有些是先秦以来习用的通假字,也有不少其他文献中并不习见的用字字例,其中有的可归于通假范畴,有的却只是文字使用或传抄中的讹误。《太平》今存一个残本和

  • 标签: 《太平经》 汉语汉字 校读 汉语史研究 对话形式 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