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正>关于皎早年的事迹,一向被忽略,这里,仅就其出家时间,出家以前在庐山生活的情况略作一番考查,以弥补皎生平研究之不足,并为深入研究其诗学思想及创作提供方便。史乘最早记载皎出家事迹的,是中唐僧人福琳所撰写的《皎传》(见《全唐文》十册第九一九卷)传云:“(皎)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这一记载,对皎何时出家,何故出家均显疏略。按皎《早春书怀寄李少府仲宣》诗云:”早年初问法,因悟目中花。忽值胡雏起,芟荑若乱麻。脱身投彼岸,吊影念生涯。”诗的序文说:”昔岁,属狂寇陷没江左,亲故离散,永望枌梓,不觉伤怀。”知其出家与一场动乱有关。皎一生遭遇的社会动乱,较大的有三次,即安史之乱、江浙刘展之乱、台州袁晁起义。这三次动乱的时间都相隔较近,其中刘展之乱直接导致了皎的出

  • 标签: 皎然 略考 庐山 戒坛 安史之乱 袁晁起义
  • 简介:贵州地处西南边陲,从文化艺术上而言,较中原腹地落后许多,在书画艺术这个范围内,能名声远播、造诣精深者,其数寥寥,而外地杰出的书画家踏上贵州这块土地的也屈指可数.如此情况在贵州社会上流传的优秀书画作品自然是罕见的,同时也是十分珍贵的.在本文中,笔者所谈到的是这类罕见而优秀的作品中的一件,即明末清初画家徐枋的"仿巨笔意山水"立轴.

  • 标签: 徐枋 “仿巨然笔意山水”轴 绘画艺术 艺术风格 构图
  • 简介:清末许印芳《诗法萃编》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诗论著作,该书诗学知识丰富深邃,博大精深。蓝华增作者此文,是就本书所涉及的诗美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许印芳的诗学思想遵循儒家“言志”正宗,服膺“诗教”,即诗歌创作服务政教,同时又融入诗美学,尤其是意境理论:许印芳的诗学思想汲取了中唐皎——晚唐司空图——南宋严羽等人的诗美学思想。蓝华增此文。指出了许印芳评论《诗式》、《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的允当之处,同时也独抒己见,指出了对上述三部诗论的“研究未尽和理解欠妥之处”四点。本文篇幅不大,但结构谨严,论述有据,见解独到,研究深入,评述允当。是篇很好的“论‘诗论’”的学术稿。

  • 标签: 许印芳 云南 诗学思想 司空图 严羽平 皎然
  • 简介:读《孟子·尽心下》,有“孟子谓高子日:‘山径之蹊问介用之而成路。为问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一句,关于“山径之蹊问介用之而成路”的断句法,历代以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据《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赵岐断为“山径之蹊间介,用之而成路”,即在“”后点断。第二种,清人孔广森在《经学卮言》中说“愚读《长笛赋》‘间介无蹊’似古读有以‘间介’绝句者……言虽有足迹隔绝之处,人苟由之,皆可以成路云尔”,据其文意,当断为“山径之蹊间介,用之而成路”,即在“介”后点断。俞樾在其所著《古书疑义举例》中,论“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时涉及此句,认为“‘间介’亦双声字,‘’字当属下

  • 标签: 《孟子·尽心下》 断句法 句读评析 “介然” 句意
  • 简介:明亡后,清人首论明“不亡崇祯”而“实亡神宗”。今人具体论证,一说万历十五年为明亡之始,一说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年为明亡的“关键时期”。本文详论神宗“播乱机”,自万历十一年至二十五年陷入全面危机,但未必亡国。神宗之后,又历(泰昌)天启、崇祯二朝,尚有24年补救机会,以举措失当而成溃烂之势。故明之亡,天启、崇祯不能辞其咎

  • 标签: 明朝 灭亡 神宗 崇祯
  • 简介:原来的学术界不知何时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在研究历史及相关的问题时,一般是拒绝或忌讳引用方志中的史料的。究其原因,不外志书是盛世修撰的,其中少不了歌功颂德、隐恶扬善的夸饰文字,所缺的自然就是它的可信真实程度了。最近,我有幸详读了《山西通志》第48卷《人物志》,才意识到以上观点不仅存在着一概而论的绝对化弊病,而且对于后世治学治史贻害无穷。这其中的道理,细思起来并不深奥,历代的当世修撰史志固然存在着夸饰现象,但是也无可否认史志于记载存藏当代史料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它载体无法替代的。更何况

  • 标签: 人物志 史料 史志 当代史 志书 方志
  • 简介: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对汉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曾开博学鸿词科,访求书籍,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等书编纂;又曾开四库全书馆,历时10年,编成《四库全书》。他本人则诗词、对联皆通,而且创作数量很大。他曾数次来河南,留下了一批堪称上乘的对联佳作。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清高宗巡祀中岳,有题中岳庙数联。天仙宫联云:石宝灵虚参秘,玉膏凝润普元符。“”和“符”是道家用来“驱鬼召神”或“延年益寿”的秘密文书。对联以皇家口吻赞颂天仙,一派阔大气象。行宫联云:仙馆挥弦调颍水,书岩琢句撷嵩云。借颍水以调弦,撷嵩云而入句,皇帝的休闲雅趣的确非“草民”可比。对联紧扣地理特色,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可移往他处。前殿联云:二室集神庥,阴阳式序;三台垂福荫,风雨以和。“二室”指嵩岳太室、少室二山;“三台”为中岳名山,汉武帝巡祀中岳时命名。对联表达了阴阳合序、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二殿联云:长衡泰华恒,永凝礻是福;包伊洛氵廛涧,并效灵庥。称嵩山为“五岳”之首,赞中岳汇聚诸水;“凝福”、“效灵庥”则是对中原的祝愿。乾隆皇帝这一次到中岳,也视察了名刹少林寺,并题写了几副对联。题千佛殿联:山色溪声涵静照,喜...

  • 标签: 乾隆写 写河南 河南对联
  • 简介:本文通过征引、等多种传世文献,并辅之以出土简帛文献,详细论证了中国民间流传的检验女子贞洁的秘方--"戏"在秦汉时期是一种风行的方术,而在魏晋时期却逐渐转向了隐秘,并对其原因做出了分析.

  • 标签: 方术 秦汉 魏晋
  • 简介:澎澎鼓是渔鼓的一种,广泛流行闽、浙边界讲闽南语地区,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据查,清末年间,一种叫“莲花落”的民间曲艺形式,流传到福建的福鼎、霞浦、寿宁和浙江的平阳(含今浙江苍南县)、泰顺等地。这一曲种逐渐与福鼎、平阳的闽南语民间音乐、歌谣相结合,形成现今用闽南语演唱的澎澎鼓。

  • 标签: 澎澎鼓 渔鼓 中国 福建 民间音乐 说唱曲艺形式
  • 简介:1982年春,在四川新都宝光寺尊客寮清除的杂物中,发现了现代著名画家张善孖的诗稿手本。此本长27.3厘米,宽15.2厘米,土纸线装,右上角因长期受潮而朽坏残损。封面左上题“说佛”二字,右下署“善孖”二字,皆楷体直书。一、善孖手本内容善孖手本共有36页(双页),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忌辰有感》诗及跋语占封二和首页,为七言律诗四首,后附百字跋语,行体直书。兹标点誊录如下(“口”为残损之字):

  • 标签: 题画诗 七言律诗 商都县 手本 1926年 对联
  • 简介:为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海明同志于2003年12月编写了一本《郑和下西洋100问》。从郑和身世聪明才智、七次下西洋起止时间、所到之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等各方面的问题,总计100题问及解答,有的问题颇有新意,可供知识竞赛或宣传研究问题参考。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纪念 航海家 身世 活动 新意
  • 简介:语言学理论认为,同一种语言由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域的人群因地域的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而导致在语音、语汇和语法诸方面产生一定的差异甚至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地域的分支或变体,使不同地域的人群虽然同操一种语言但他们所说的话各有特点或彼此不完全相同。我国汉族地区所说的都是汉语,但不同地域的人们所说的话有些是大不一样的。北京人把“叫”读做[tεiau^51],广州人却读成[kiu^33],北京人把“气”读做[tci^51],广州人却读成[hei^33];北京人说“客人”,广州人和客家人都说成“人客”;北京人说“再等一下”,客家人说“等一下掭”;北京话说“一棵树”,广州话说“一坡树”,厦门话说“一丛树”,而客家话则说“一头树”。诸如此类因地域的差异而形成的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人们通常所说的“方言”一般就是指这种地域方言。

  • 标签: 客家话 韩江流域 语言学理论 地域方言 社会发展进程 北京人
  • 简介: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正面歌颂劳动人民的作品。它描述一位知识分子乘坐人力车子,见行路的老妇被车把刮倒,车夫主动搀扶,并陪她到巡警分驻所。知识分子却认为是多事,“自讨苦吃”。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洁无私的好品德,讽刺了知识分子的渺小。此文结尾原写“一九二0年七月”。故不少书籍杂志在引用此文时,根据“一九二0年七月”的日期,判断此文是在西城八道湾11号书写的。因为1919年11月21日鲁迅从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迁住八道湾,一直住到1923年8月。

  • 标签: 《一件小事》 鲁迅 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 短篇小说 新文学史
  • 简介: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中,称旅美作家於梨华为“没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她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充分体现了这位作家“觉得别人都是有家可归的,而我永远是浪迹天涯”的这一创作特征。

  • 标签: 作家 白先勇 长篇小说 放逐 流浪 於梨华
  • 简介:世纪之交,本届新编地方志即将告成,续志工程也已启动。认真总结过去20年的方志学理论成就,运用现代科学理论观点创新当代方志学,以适应跨世纪信息时代对地方志的挑战和要求,成为方志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方志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韩章训研究员的《普通方志学》,以超前的理论价位,提供一本立论严谨、思路广阔的理论方志学新著。对于促进方志学理论研究极富于启迪意义。

  • 标签: 《普通方志学》 韩章训 学术特色 理论价值 中国
  • 简介:<正>非闇(1889——1959),名照。父系为汉军旗人,祖母、母亲和夫人均为满洲旗爱新觉罗氏。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文学、绘画,书法和篆刻。他毕业满蒙师范学堂。曾任小学教师,后担任《北京晨报》“艺圃”美术周刊编辑。从三十年代起又在北京艺专,华北大学艺术系等兼任花鸟画教师。解放后,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等。他著述甚丰。美术方面出版了专著《中国画颜色的研究》、

  • 标签: 牡丹 中国画 美术 瘦金书 汉军旗人 工笔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