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的学习思想,顺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时代要求而产生,表现出新特点、新内容、新提法。在对待“为什么学习”的问题上,把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提升到新高度,表现出更加重视学习的新特点;在对待“学习什么”的问题上,把中国共产党人勤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提升到新层次,表现出学习内容更加全面的新特点;在对待“怎么学习”的问题上,把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提升到新水平,表现出学习形式更加多样的新特点。

  • 标签: 习近平 学习思想 特点
  • 简介: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义法"说不惟裨益于后世文论,亦有助于史学关于史文与史事关系的处理。他重视校勘史籍,考订史实,指出官修之史的不足,主张"事信而言文"的史著编撰原则。方苞认为万物之理难尽,人事之变无穷,人类社会的一切皆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人心之所同,即天理之所在。他从"南山集案"中汲取教训,从心理上认同清廷统治,其史学经世亦侧重有资于治世。

  • 标签: 方苞 史学思想
  • 简介:抗日战争期间国内一批知名学者随清华、北大、浙大、中大、山大等学校迂至西南三省,由张其昀、张荫麟,贺麟、钱穆、朱光潜、谢幼伟等发起,在后方创办《思想与时代》月刊,因这些发起人和所在的学校分散于昆明、成都、乐山、遵义等地,便把编辑部设在贵州遵义的国立浙江大学,由浙大史地系主任张其昀负主编责任,于1941年8月1日在贵州遵义出版第一期(如图)。因在该刊撰文者皆是学界精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内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动态和水平,所以刊物出版后顿受欢迎,曾在全国学界风靡一时,影响极为深远。

  • 标签: 刊号 抗日战争期间 刊物出版 知名学者 浙江大学 学术研究
  • 简介:邵作舟(1851.10.28—1898.1.22),行名运超,字班卿,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宦家庭。父邵辅(1808—1862年),道光甲辰(1844年)举人,曾在陕西葭州(今佳县)、陇州(今陇县)等地任知州,历充戊午(1858年)、辛酉(1861年)陕甘乡试同考官,1862年死于陕西战事。母章氏(1833—1893年)。邵作舟8岁时随母从绩溪至陇州,14岁时因父亡而返回绩溪,以捐贡入国子监习举业。1867年补弟子员。

  • 标签: 绩溪 国子监 陕西 岁时 道光
  • 简介:北宋倡导儒释融汇的著名僧人释契嵩在融合儒、释二家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本文以释契嵩所著文献、后人辑录的《镡津集》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释契嵩以“皇极”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理念、重视礼乐教化的理念、倡导推行“大政”“至政”的理念,详细论述了释契嵩的正统观、公私观、用人观、权力观和诚信观,以图揭示两宋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儒释交融互摄的特点,并对释契嵩的治国思想作一扼要的评述。

  • 标签: 释契嵩 治国思想 皇极 中正 礼乐 大政
  • 简介:《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宗教经典,是穆斯林的行为准绳。本文从《古兰经》的哲学思想出发探讨它所蕴含的一神论与两世观的宗教信仰观、历史发展观、伦理道德观和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以及其对穆斯林在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领域的广泛影响。《古兰经》哲理丰富,劝善止恶,它对统一穆斯林民众的信仰,凝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伊斯兰教 一神论 历史观 行为准则
  • 简介:硬骨头的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这是众口一词的公论。由之我想,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文化遗产,倘用一语来概括其思想之精髓,那便是:抗拒为奴。

  • 标签: 鲁迅思想 抗拒 文化遗产 文学家 思想家
  • 简介:本文前题为阳明师友之教及其思想论述,壹在由师友的进路,探讨阳明学的渊源,之后再进入其学的核心脉络,是即顺其本源,得其慧旨之谓,探讨其师友之教及阳明良知和致良知教义。

  • 标签: 阳明 师友之教 阳明良知致良知教义
  • 简介:在我老家浙江萧山临浦周家湖的族谱中,有一幅二世祖周敦颐的画像。这是一幅水墨写实工笔画。就画而言,人物画得细腻入微、神形兼备、栩栩如生,一看就出自大家手笔。此画像作为周敦颐的肖像,也为历史认可,已被社会广泛釆用。

  • 标签: 周敦颐 画像 思想家 北宋 神形兼备 工笔画
  • 简介:刘浦江先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四库文献学及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发表各类学术文章百余篇,出版《辽金史论》《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四部论著,在国内外史学界赢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他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道路始终有清醒的认识和深远的思考.

  • 标签: 思想述评 学术成就 浦江 契丹小字 论著目录 古代史研究
  • 简介: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将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从理论层面看。习近平作风建设思想是对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从实践层面看,习近平作风建设思想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推进落实“四个全面”,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应对各项国际危机。

  • 标签: 习近平 作风建设思想 群众路线 理想信念 四个全面
  • 简介: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汪中尊崇汉学,排斥宋学,而礼学造诣深厚,对如何践履孝道、改良贞节礼俗和救助孤寡均不乏己见。他的主张既是与宗宋学者及当时名流进行对话,又受现实生活激发,其局限性同样应从思想和社会的双重背景来理解。汪中的礼学思想产生了不同反响,南菁书院即为典型事例。

  • 标签: 汪中 清代礼学 孝道 贞节观
  • 简介:中国道教思想的传入和传播促进了韩国汉文小说“仙遇”主题的产生,这些小说或状仙界灵境,或写仙人生活,或叙仙凡遇合,多侧面地展现了道教神仙思想在古代朝鲜的存在状态。而仙凡遇合中,无论是入神之恋,还是仙人周穷救济,化解灾难,都表现了韩国民束的世俗愿望。差不多与道教的传入同时,古代朝鲜也较早接受了儒、佛二教的思想影响,并共同融汇於“花郎道”信仰。因此,韩国汉文小说有关“仙遇”题材的作品中,多有释道身份合一,儒道思想互融的内容情节。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色。

  • 标签: 道教神仙思想 韩国汉文小说 仙遇主题 本土特色
  • 简介:《管子》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大一统"政权,并在"大一统"国家政权内部实行法治,统一全国法令,严格执法,颁布刑罚和奖赏制度,赏罚分明。同时,《管子》又认为法治的目的仅在于震慑不法分子、保护良民利益和兴利除害等,故而又提出实行法治要顺乎民心,并减轻和精简刑罚,从而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目的。

  • 标签: 大一统 法治 刑罚 赏罚
  • 简介:历史学家茅家琦先生研究领域广泛,学术思想深刻,具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品格和理性精神。茅先生在传统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中不断推陈出新;开辟了区域城市近代化研究等新领域;敏锐地把当代台湾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从而开创了当代大陆的台湾研究学。在60余载的治史过程中,他始终在思考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探讨思想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复杂关系,提出"思想合力构铸历史"等重要观点,并认为思想由人生论与方法论两部分构成,从而积极倡导创造历史与研究历史均需要弘扬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

  • 标签: 茅家琦 人文精神 理性精神 历史研究
  • 简介:在清代学术史上,清初学者孙奇逢具有六副不同的学术面孔,其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了清初学术的走向,而且也为后来的学者所汲取。对孙奇逢其人其学的深入研究,既是我们今天总结宋明理学的知识贡献与思想贡献的需要,也是重新审视清代思想史的应有之义。

  • 标签: 清初 孙奇逢 学术思想
  • 简介:魏晋玄学家王弼的《周易略例》一直被学界作二类理解。一类将《周易略例》作为王弼对《周易》的若干体例的理解,可谓就易学而易学(如朱伯崑先生)。另一类将《周易略例》理解为王弼扫除汉易象数学而提出的魏晋新易学,可谓对《周易略例》作哲学的分疏(如余敦康先生)。本文则对王弼的《周易略例》作别样的理解,将《周易略例》置於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考察,用魏晋时期的事例印证其观点,指出理论学说--王弼《周易略例》中的若干观点与时代背景是可以互相批注的。本文对《周易略例》的解释,有别於作过实(就易学而易学)的疏理,也有别於作过虚(哲学上的疏理)的解释。

  • 标签: 王弼 《周易略例》
  • 简介:在晚清流亡日本时期,梁启超在多数时间内对于中国国民是否具备立宪国家国民所应具备的智识和道德能力,都抱有怀疑。梁对"人民程度"问题的看法,先后经历了亡日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发展。在后一个阶段,即从光绪三十三年至辛亥革命爆发,梁一方面积极主张迅速召开国会实现君主立宪,一方面则对"人民程度"问题,拥有了一种更为现代、复杂和辩证的认识,尤其是对各种宪法制度本身对"人民程度"问题能予以一定程度的消解或规避的认识。梁启超对"人民程度"问题的思索历程,体现出儒家传统中高度精英主义的思想倾向,以及该传统之一元论和唯智论的思维方式,在遭遇政治现代性时,所呈现出的复杂命运。

  • 标签: 梁启超 人民程度 宪政 儒家
  • 简介:邵作舟是晚清维新派著名人物之一,由于面世资料稀少而零散,学术界对这位徽州人物缺少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随着近些年来邵作舟更多手稿的出版,邵作舟思想的历史地位也逐渐被学界所认识,他在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论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和创见。

  • 标签: 邵作舟 维新变法 《邵氏危言》 《公理凡》 海防
  • 简介:华岗作为中共著名理论家,其治学涉及多个领域,对史学、文学、哲学、军事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皆有论述。在以上学术领域,最能体现华岗学术思想并充分反映其治学理路的当属史学、文学、哲学著述,其中又首推史学。在史学领域,华岗既有具体的实践,又有理论的阐述。华岗治史,首在致用,次在求真,毕其一生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并为这一体系的科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乃至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标签: 华岗 唯物史观 革命史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