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凝视,一动不动面对画面,许久。离画布几步远,坐在椅子上。我看到画室里的张祖英常态中的凝视。不知在静止中他脑海中流动的思绪,也不知他在审视中如何判断他的画面结构和色彩布局。我看到的是他眼中的专注和游离。我理解,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素养的组合,如同我此时在笔下一样凝聚创作的精神。这就是创作,就是灵魂的探出,把所有感知和情感汇聚的时刻,旁若无物,只有画面,关注着画面的构成和线条的交错。然后,这个色块和那个色块连接,组合成自己崇尚的恒定的"美"。毋庸置疑,绘画创作是审美情趣的展现,审美情趣是人格追求的表露,语言可以言不由衷,但创作不可能永远自欺欺人,它一定是为人格调的定位和情感理想追求的必然。张祖英就是如此严谨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正如他永远不会在生活中潇洒地玩一把一样。

  • 标签: 张祖英 画面结构 人格追求 色块 对我说 物欲横流
  • 简介:"青春"与"青年"在使用中如果没有特别的修辞指向,这两个词可以看作是同义词,可以随意通用而不至于产生歧义。"青春"相较于"青年"而言,其引申的和比喻的意义才是其在修辞上的关键。"青春"在"年轻人"或"年岁小"——人们对"青年"作为一个人生命阶段的划分并不是一致的,但其开始的时间起点大致是一个人成人的年龄,即18周岁,而截止的年龄则要么是

  • 标签: 生命阶段 现代性 信念系统 中国当代美术 共名 备选项
  • 简介:现在“画画”的聊美术史,很少能聊到俄罗斯了!一般说国外就是欧美,顺便用猎奇的眼光说说非洲。如果聊中国美术史基本是讲皇帝的画院和文人画,顺便用“博大”的胸怀说说民间。这其实是“强势文化”留下的遗风。

  • 标签: 俄罗斯 中国美术史 绘画 强势文化 文人画 画画
  • 简介:我和绘画结缘较晚,高中阶段开始知道画画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专业,而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怀着对艺术的美好懂憬和对心灵自由的向往我选择了走这条路。没有童子功的我,想画好画,除了需要好的悟性,更重要的是勤习苦练。有幸考上中国美术学院,在这所艺术殿堂里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包罗万象,我对艺术的理解之门也从此打开,艺术不仅仅是关于美的图式,艺术是有思想的生命力的表现,可以多种形式呈现,观念艺术、大地艺术、录像艺术、装置艺术等等,而架上绘画只是艺术范畴中非常小的一块。

  • 标签: 架上绘画 观念艺术 中国美术学院 高中阶段 兴趣爱好 心灵自由
  • 简介:“黄叶村遗作展”于1988年11月3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后,立即轰动首都画坛。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重点宣传,方毅、吴作人、刘开渠、沈鹏、赖少其、亚明等知名人士对画展都给予了极高赞誉,美术理论家孙克、薛永年皆著文高度评述。《人民日报》在《读黄叶村遗作展》一文中写道:遗作展以山水为主,观者无不惊服。深通书画的方毅同志看后,连声说:‘张张都是国宝。’……他的山水厚重葱郁,气力丰富。

  • 标签: 黄叶村 中国美术馆 赖少其 美术理论 沈鹏 刘开渠
  • 简介: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以文人画意趣融入山水画中抒发自身的主观情致的画家,尤以米芾为最,其凭借极深的文学修养、轻松自然的笔墨情趣,倡导一种属于文人画家的绘画美学,推动着文人画的发展。他提出的“率真”“借物写心”等观点和独创的“米氏云山”,对文人画思想的发展和山水画技法的演变影响重大,渐渐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意义。

  • 标签: 米氏云山 米点皴 水墨意趣 南方山水
  • 简介:本文分析传统绘画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作用及必要意义,论述传统绘画对学生在学校阶段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并通过对历史名画作品进行分类,来佐证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标签: 传统绘画 传统文化 意境 继承
  • 简介:绘画是一种语言,一种通过各部分的关系表明含义的语言,因此绘画不是随意地模仿或拷贝彼此没有关联的孤立的碎片。学习绘画需要建立一种比较性的观看方式,这样位置、长度、角度、色调等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精确的衡量。我们从许多次观察中收集视觉信息,然后进行组织、合并和理解。”绘画问题其实也是一个观看和思考方式的问题。从如何想,到如何看,然后才有了不同的发现,最后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通过对自己的艺术实践的总结以及对他人作品的典型性分析与假设,可以揭示出被色彩掩盖的明度值变化的丰富性,以及由于它的不同变化的归类组合,而对画面的其他组成元素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 标签: 绘画 明度 观看方式 视觉信息 艺术实践 组成元素
  • 简介:“意象”,在词典中解释为客观的对象与主观的想象的结合,即融入主观情感的“物象”,具有意境,即想象的境界。它是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表达具有诗意。我在绘画中一直坚持使用自己的心中之“象”来进行描绘。我眼中的图像是客观之“象”,意念中的“象”是主观之“象”,

  • 标签: 绘画语言 “意象” 解读 中国文化背景 “象” 主观情感
  • 简介:随着绘画发展的多元化,绘画材料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载体,各种形式的媒介材料均被尝试应用在传统的绘画上。新材料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与表现大多凸显出艺术家强烈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意愿。某种程度上,艺术观念也可视为是一种材料媒介,它贯穿着对传统绘画创作过程带有试验性的探讨与研究,也给传统学院派绘画表现形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 标签: 传统绘画 新材料 语境 媒介材料 绘画发展 绘画材料
  • 简介: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深,步伐日益加快。中国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当代艺术院有幸和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研究院一道,在文艺复兴的圣地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流变与共在:中国新现实·绘画展",展现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师生近年的创作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铸就了世界艺术史的最高峰;意大利佛罗伦萨,是全世界莘莘学

  • 标签: 四川美术学院 世界艺术 创作作品 罗中立 演化路径 全球化语境
  • 简介:后印象派的画家们敢于向传统挑战,大胆创新,他们的这种精神鼓舞着众多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精神生生不息,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湮灭、

  • 标签: 后印象派 色彩 造型 油画
  • 简介:泰戈尔在《飞鸟集》里写道:“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我常想着把我的痕迹留在一幅幅画面中。绘画可以说植根于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之中,是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及文化类型的视觉语言的思考和回应。我选择了这一技术和材料语言来传达和表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人记载的百工之事的史籍《考工记》中,就揭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的艺术创作规律和美学原理。

  • 标签: 飞鸟集 齐人记 漂泊者 材料语言 《考工记》 美学原理
  • 简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察中发现,不少小学生学了六年美术课,到小学毕业的时候,笔下描绘的形象依旧是几个不规则的几何形,好几根杂乱无章的线条,让他们画自己的爸爸、妈妈,依旧是长方形的身子,中间各伸出一根树杈当手臂,头发像刺猬,眼睛在头顶,挺像一幅“魔鬼”的速写。

  • 标签: 小学生 绘画水平 教学观察 教学实践 “魔鬼” 美术课
  • 简介:西方美术进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绘画语言,如何固守中国的传统笔墨语言,吸纳西方的艺术语言来丰富张扬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写意人物画的绘画语言,是当今人物画家研究的课题。西方美术教育体系进入院校,无论是审美取向还是观察方法都与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巨大差异。中国人物画在这个环境下产生了巨大变化。素描介入中国人物画,画家的观察方法、绘画语言均与传统产生差异。如果说50、60后画家的笔墨语言相对纯粹,那么70后的画家显然是觉得传统笔墨已不能满足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于是水墨人物画概念的提出显然是对当下表现对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传统笔墨概念松了绑。

  • 标签: 绘画语言 水墨人物画 中国传统绘画 写意人物画 中国人物画 西方美术
  • 简介:"观念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首要的表达形式十分与众不同:文件夹、表格、信函、数字、地图、词典词条、口头和书面的行动指南等。在当时,纪实摄影、绢丝网印刷、复印、打字机、霓虹灯和工业系列产品都被作为作业材料。"观念艺术家们"使用科技通信手段,例如电子邮件、电传、电脑,用文本、幻灯片和手稿表达自我,并对他们的可变对象施加了时间和自然的影响。汉斯·哈克在1963—1965年制造了一

  • 标签: 观念艺术 纪实摄影 哈克 系列产品 勒维特 抽象表现主义
  • 简介:今天,我们生活的感知世界被铺天盖地的影像和图片重重包围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使社会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由文字逐渐转换成了影像。快捷、多变、直接、高信息量,影像以其独具的众多优良特性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感受与阅读方式,进而改变看大众的思维习惯与审美取向。而这一切也让传统绘画经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变。一方面影像技术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素材收集方式;男一方面通过对影像资源的重组与置换,艺术家们将影像元素作为探索绘画语言的灵感参照,在图形、技法、透视和光影等方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尝试,使绘画艺术从语言形式、叙事手法再到观念传达上都找到了新的可能性。

  • 标签: 影像 摄影 传统绘画 抽象化 具象化 卡通化
  • 简介:素朴作为一种审美观念绘画风格,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素朴美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简化与提纯,一种形式美的浓缩与积淀。它以简蕴繁,以素寓绚,从而较之铺锦列秀、富丽堂皇更耐人寻味。是以宗白华认为自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即认为“初发芙蓉”的素朴美比之于“错彩镂金”的华丽美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而唐代国力鼎盛,与西域交流频繁,西域的绘画艺术也一并引入到了中原地区。由碰撞到融合,西域绘画对中原地区以汉文化为主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丰富、充实和滋养了中国绘画,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上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记。

  • 标签: 素朴 华丽 碰撞 融合
  • 简介:19世纪中叶,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姆对中国社会作了多方位的生动描绘。托马斯·阿罗姆本人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他认真借鉴了威廉·亚历山大等画家关于中国题材的作品,并结合想象进行再创造。阿罗姆笔下的大清图像对于传播中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标签: 托马斯·阿罗姆 大清图像 中国风情 中西艺术交流
  • 简介:当代雕塑创作在材料语言和观念上较之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材料语言的应用日趋多样化,观念从视觉到思想的表达日趋深刻,甚至重构。作为雕塑创作两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材料语言和观念表达相辅相成地渗透于当代雕塑创作的各个方面,对材料的运用开拓和对观念的表达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重要的课题。本文围绕当代雕塑创作中的材料和观念的转变展开,并梳理雕塑材料语言与创作观念的发展过程,分析当代雕塑创作中的材料语言的拓展应用与观念重构。

  • 标签: 雕塑 材料语言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