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写生课程在当今艺术院校造型艺术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意义在于通过摹写与再现客观自然,达到技法的训练,又能锤炼主体对自然的独特认知和情感审美,实现艺术典型的孕育与升华,正如唐代张璨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国画山水领域,其重要尤其明显。虽然不同的教师教学思路与方法不尽相同,但都遵循国画传统的基本的核心价值为旨归。

  • 标签: 写生教学 艺术院校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山水 客观自然
  • 简介:对于赵孟頫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书画或诗文题跋之类,至于其“得古人不传之秘”的律吕之学及相关之琴事则较少有论者涉及,故本文特为拈出,惜笔者不谙此道,只能限于文字,错谬或所难免,尚祈方家哂正!

  • 标签: 赵孟頫 古意 诗文题跋 书画
  • 简介:作为南朝都城唯一保存至今的石窟遗存,南京栖霞山石窟保存并不完好,且重要龛像多缺乏纪年,虽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深入研究尚难推进。随着南京考古实物的新发现,特别是栖霞山无量殿前遗址出土的陈江总《摄山栖霞寺碑文》残碑,使以往难以确定的问题有条件做出判断。本文着重就该残碑的铭文内容及相关造像予以考证,并对栖霞山石窟是否存有刘宋年间龛像、双佛窟的造像题材及年代、无量殿大佛的创建者、齐竟陵王造弥勒立像与栖霞寺内现存佛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

  • 标签: 栖霞山 摄山栖霞寺碑 南朝 佛像
  • 简介:作为一种影像,作为一种图像,作为一种画面,摄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简单再现模仿,其中总是蕴藉着某种意蕴,表达着某种思想感情,传递着摄影家的感觉体验。因为,摄影照片总是摄影家主体的一种视看,纯粹意义上的机械客观的"看"并不存在,即便是所谓绝对客观写实的记录摄影,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摄影家的感觉体验和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摄影影像总是不同程度地具有意象的特征。

  • 标签: 摄影家 意象性 现代性转换 美学精神 古典 思想感情
  • 简介:弘一为民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书家。他的书作在视觉上极为传统,但作为一个'新派智识阶级',背后的理论支撑却具有鲜明的西学特征:他以西方艺术中的'三原则'和'构图'原理阐释中国传统书学中的'章法',极大地拓展了'章法'这一概念的含义,这在书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同时,他对'章法'的布置、对'空白'的运用亦为书法风格史上罕见。他个人的书写曾经历过短暂的心理危机,但最终归于平淡。

  • 标签: 新考案 格式 三原则 构图 空白 字模
  • 简介:自东汉中期至南朝,书法问题的讨论孕育并形成了一组核心审美准则:"工夫"与"天然"。这组概念的前身是西晋的"工巧"与"笔势""精熟"与"妙有余姿",南朝初期的"字形"与"自然"。这些两两相对的概念组合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最终定型成"工夫"与"天然"。其间,因着这两种性质。

  • 标签: 历史问题 审美趣尚 天然 工夫 分野 父子
  • 简介:在当代艺术与理论中,更不用说在当代科幻和电影中,关于真实(thereal)的观念存在着一种普遍转变:从真实被理解为一种再现效果到真实被理解为一个创伤事件。

  • 标签: 创伤性 淫秽 当代艺术
  • 简介:明心见性是佛家词汇,是禅宗修止观而悟道的真理。明心指修观自己的真心;见性则是体察自己的真性。如能止观到自己本真的率性,必须先得开示,明晰直指本心,初明本心,终见不生不灭的本性。明"心"而见"",正是视觉艺术教育和视觉图像研究的两条必经之路,一条是发掘内"心"——应物而象形,这必然是视觉艺术教育主流的也是现代图像学的高阶模式。另一条则是体察真""——随类而赋彩,这是与之相应,并试图回归于图像本体的思考。而康定斯基所引入的"点、线、面",作为视觉化的本体语言的思考,则为本文研究视觉图像传达和艺术教育的内在动力提供了重要基础。带着上述思考和启示,我们将就明"心"而见""在视觉艺术教育之中的必然联系,及其作为视觉艺术创作原动力的必然,展开分析立论。

  • 标签: 明心 见性 艺术教育 视觉
  • 简介:所谓设计研究的“学科间”,指的是设计研究必须同时兼顾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交叉学科的属性。在对不同的设计门类或者不同的研究语境中,可能对其中某种学科的特性更为强调,但这种强调不构成对其他侧面的否定。任何以个别设计门类试图对整个设计学进行通则式论述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只有强调“学科间”,设计学才具备学科独立的前提与基础。

  • 标签: 设计学 学科间性 交叉学科 设计理论 设计史
  • 简介:通过对国内的设计教育实践以及国外的学习经历,重新审视中国的设计基础教学,寻找设计基础教学的"根源"。在对中国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现,"设计基础教学"与"设计"有其本质的差别,设计基础教学的培养不是单纯的课程构建,同时也不能以"视觉造型能力"作为设计基础的唯一培养模式,而应以打造设计生态为前提,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设计过程体系建立,提高学生设计思维的独立

  • 标签: 设计基础教学 交流能力 创新能力 习惯 思维发散
  • 简介:20世纪是极为动荡的一个时代,尤其是中国,整个处在动荡的最前沿。在这个世纪,西学东渐的浪潮最凶,战争的强度最大,文化的革命最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因此受到了最深重的威胁。

  • 标签: 现代性 潘天寿 中国传统绘画 艺术 传统文化 20世纪
  • 简介:寿石工是民国时期享誉京城的篆刻家和书法家,他教授金石篆刻,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执教达三十年之久,在北方艺术界影响很大,被誉为“执北方印坛之牛耳”,是当之无愧的印林前辈。笔者曾撰有《寿石工的印学交游及其篆刻在旧京印坛的地位》一文。随着新资料的发现,笔者将进一步通过民国时期北方刊物及相关书籍中的散佚寿石工资料,对其生平事迹及篆刻艺术进行梳理,作为前文的增补和延伸。

  • 标签: 寿石工 篆刻 生平与交游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之"禅修"、"悟性"、"明心见性"等具有哲理化、深沉化的意味,启发画家在写生中缘墨寄情,借物抒,借助笔墨以掏咏乎天地万物,展现出创作主体的哲学思想、人生修养和境界追求。禅宗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景致中观照自我,感悟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智慧与能量,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启发画家在写生中不断超越具体的物象与感性,达到修炼内心、掌握真理、通晓自我的艺术主旨,从而摆脱形象羁绊,从更高的精神层面进入无比广阔的艺术化境。由此,我们探究禅宗心性思想对中国画家的影响与启示,探讨中国画写生创作所承载的禅宗思想和文化精神,以期对当下国画写生与创作有所裨益。

  • 标签: 禅宗 心性文化 中国画 写生观
  • 简介:《李行素墓志》《张淮澄墓志》近年出土于西安。李行素其人,史料中只有零星的记载,但其墓志内容丰富,印证了晚唐时期裘甫起义、南诏入寇等诸多史实,尤其对于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归义军、嗌末与唐朝中央政府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同时《张淮澄墓志》,对于补苴张义潮的家族世系,以及明晰张义潭入质相关的历史问题,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材料。此外,笔者新近所获《魏远望墓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增补史书记载唐沙瓜二州刺史之阅遗。

  • 标签: 李行素 归义军 张议潮 嗢末 张淮澄 魏远望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商业形式的不断涌现,设计的内容逐渐变得包罗万象,设计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践使人们丰满了对设计的理解和定义,设计的外沿正在不断地扩张,从传统的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到今天的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虚拟设计,不同设计领域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 标签: 交互设计 可供性 商业形式 科学技术 平面设计 产品设计
  • 简介:“创作基础”这门课程是鲁迅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训练课,是实验较强的新开课。基于课程目标要求,对课程内容的立意、设定以及导入方式、教授方法的选择都不同于其他课型,是具有挑战和创新的基础课程。创作基础课的入口是创作思维的训练,创作思维,究其词义本源可作如下解构解读:“思维”是通过表象活动本身,借用语言之于表象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 标签: 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作思维 基础训练课 鲁迅美术学院 课程目标 基础课程
  • 简介:在不少关于"中国抽象艺术"的评论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谈道,中国和中国抽象艺术缺乏理性,缺乏科学,或者别的相关必要条件。然而,实际上,细思这种判断,就会发现其背后隐含的对比意义——所谓"缺乏",必然需要一个可资比较的对象和标准。如果没有比较,就不会存在"缺乏"的结论。那么,跟谁比较?缺乏什么?

  • 标签: 抽象艺术 中国 当代性 历史 无意识 有意识
  • 简介:展示策划是一门跨界综合的课程,是设计艺术学科中比较常见的课程,一般重在培养学生们对于展示的设计和策划能力。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格外重视创意思维的训练和培育,但针对不同的专业,展示策划的教学也应该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公共艺术专业的展示策划课,培养的是设计师、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的集合体。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评论家 策展人 艺术家 课程教学
  • 简介:我们知道,对于"现代"的讨论首先源于西方,卡林内斯库的《现代的五副面孔》首先梳理了"现代"含义在学术史上的变化,其将现代含义分为五个方面:"现代主义""先锋""媚俗""颓废""后现代主义",从他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现代审美不止一副面孔,而是多副面孔;古茨塔夫·豪克对于文学艺术中的现代性问题提出了更为精妙的阐述。

  • 标签: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碑帖 语境 并行 问题提出
  • 简介:一、沈阳地区民国建筑的概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20余个王朝的更替,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却保持了稳定的一元化模式。进入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进入并冲击着中国传统建筑,建筑文化潮流开放多元、建筑风格频繁更替,近代建筑历史遗产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 标签: 民国建筑 沈阳地区 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 利用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