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描述潘埙墓石像生的遗存概貌和设置类型,结合史料分析,解释其营建过程。并将之放置于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情境之中阐释其出现逾制现象的原因,以及潘埙墓石像生对于考察明代墓葬石像生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明代 石像生制度 潘埙墓
  • 简介:明代是继宋画院之后中国画院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虽然针对明代到底有无真正意义上的画院众说纷纭,但是为皇家服务的绘画机构这一广义上的"画院"是必定存在的。明代画院的组织建构的繁盛情况虽然不能与前代的宋画院相比,可能未曾真正设立如同宋代翰林图画院那样完备的画院机构,但仍然具有一些鲜明的时代特色。

  • 标签: 翰林图画院 明代 绘画机构 组织结构 宋代 历史
  • 简介:明代宫廷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晚明以来,随着“南北宗”说的兴起,明代宫廷绘画逐渐受到轻视,得不到收藏界的足够重视,许多明代宫廷画家的作品被改款或干脆抹去原款充作宋人作品出售,导致不少明代宫廷绘画的真正作者无从考证,大量明代宫廷画家因此湮没无闻,故虽然在时间上晚于宋代,但可考知的宫廷画家数量却反不及宋代。本文经过对地方志及相关史料的梳理,使得大量明代宫廷画家得以被重新发现,扩展了已知的明代宫廷画家数量,不少绘画作品亦得以被重新确认为明代宫廷绘画。

  • 标签: 明代画院 宫廷画家 地方志 钩沉
  • 简介:中古以后美术教育基本途径,一日师徒口授、父子亲传,二日画谱临仿、法帖师范。无论教学性质、传承形式,二者都有内外亲疏、远近宽窄的区别。前者或有范样,皆为手稿。后者概需副本,以为传习媒介,故关涉复制手段。照相术发明以前,中国图、文复制方法多样而高明,世所共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与普及的水平,经典楷模美术教育思想的确立不移,亦系乎于此。于论述明代版刻、画谱问题之前,有必要对明代以前中国古代图、文复制的手法作一历史归纳。

  • 标签: 明代 版刻 中国古代 基本途径 美术教育 教学性质
  • 简介:明代中期吴门地区沈周、文征明及其他友人之间的一次“落花”主题的诗画唱和活动,诞生了多件著名的书画作品。其中,发起者是作品现存南京博物院的沈周,在《落花诗意图》画跋中沈周记写了自己及友人所作的30首落花诗。

  • 标签: 明代中期 落花诗 卷册 书画作品 南京博物院 “落花”
  • 简介:一明清画评中的“浙派”概念如果按明末画论的立场,那么所谓“浙派”,就是指继承浙江出身的画家戴文进的画派。但人们不是以戴文进的出生地钱塘、杭城来命名,称之为“钱塘派”或“杭派”,而是称其为“浙派”,这无疑是为了与“吴派”绘画相区别而已。浙、吴两地的对抗意识是强烈的。在明代画派中,吴地的文人画家处处显示出一种对浙江的职业画家的优越感。然而“浙派”画家中包括山水、花卉、人物画家。若以吴派画家为文人画家,即南宗画家,那么“浙派”画家就成了北宗画家。因此我们在讨论吴、浙两派画风时,就只能

  • 标签: 戴文进 浙派 戴进 文人画家 南北宗 职业画家
  • 简介:“雅集”对明代文人而言是世俗享乐的一种生活方式,“雅集图”中的明代文人在视觉上却分化出两种判然有别的审美趣味。一类表现为对参与雅集文人的身份标榜.画中人物以格式化的端坐身姿见之于繁花锦簇、文苑芬芳的园林环境中:另一类则极力消解文人原有的生存姿态,以简略甚至不辨面目的形象置身在山野丛林。雅集图像审美趣味的分化意味着明代”雅集”本身的从俗化进程加速.也是明代世俗风气之变的文化表征。

  • 标签: 雅集 雅集图 文人审美趣味
  • 简介:明代“吴门”文人画由赵孟开创并由“元四家”确立了淡泊荒率的文人画风气,受到明清许多文人画家的推崇,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明代文人画的格调毕竟又与元代有所不同。这一方面因为元代废除的皇家画院制,在明初随着汉族封建统治的复兴而又得以恢复,这种状况必然会对由元代延续下来的文人画风有所影响;另一方面,在明代江南经济日趋繁荣,苏州很快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经济的富庶,促成了当时“吴门”画派的诞生。

  • 标签: 画院 全国 中心 淡泊 经济 荒率
  • 简介:人们在研究书法时,只着眼于社会对书法的影响,而将书法对社会的影响置若罔闻,颇有偏面之嫌。今对明代书法对社会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作引玉之砖。书法对吏制的影响。明代有以书取仕制度,且涉及的面很广,中书舍人是明代以书取仕的代表。明代书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1)对文学的影响。书法的发展变革影响着文学的变革,出现以书论文状况。(2)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明人喜欢以书论画;明代写意画的发展与书法的作用分不开。明代书法对社会习俗的影响。(1)皇帝习书。(2)职业书家的兴起。(3)春联的产生及普及。(4)书法与装饰。(5)其他。

  • 标签: 书法 明代 社会文化 发展变革 社会习俗 写意画
  • 简介:晚明,在我国历史上是个不寻常的社会变革时期,反映在文艺领域中则表现为一种浪漫精神的崛起。这个时期书家的作品风格鲜明,率意放任,在吴门、华亭二派之外别成门户,形成晚明浪漫书风。

  • 标签: 争奇斗艳书法
  • 简介:前中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瓷器生产是景德镇窑口生产的主体,它承担着为皇室和内府等机构提供御用和部用瓷器的重要职责。弄清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匠作生产、管理与瓷器的设计、制作,便可基本理清景德镇以至整个明代瓷器生产的主要面貌。因而,对御器厂设计、生产、制作及其组织管理等作一条分缕析,以廓清其荦荦大端,甚有必要。

  • 标签: 景德镇 明代 御器厂 匠作管理 瓷器
  • 简介:中国绘画史上,较早出现且与当代语境中的"文人画"一词含义较为接近的,是晚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提出的"文人之画"。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更是为"文人之画"张目,后人因此多将董氏视为文人画理论的真正建立者。董其昌等人没有沿用北宋苏轼、米芾以及元代赵孟等人的"士夫画"或"士人画"概念,转而提出"文人之画"这一新称谓,既非无意为之,亦非凭空臆造,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 标签: 明代文人 中国绘画史 南北宗 士夫画 绘画观念 禅室
  • 简介:引言明人尚风雅,尤以江南一带引领四方潮流。明中叶以来苏州习奢华,乐奇异,靡丽奇巧之物日有益增,营销至全国各地。好游历的王士性(1547—1598)敏感地捕捉到此不同于往昔的风气,以“物妖”之象述之: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人真赝不辨。

  • 标签: 时尚观 明代 明中叶 王士性 风雅 明人
  • 简介:明中期以后,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亦跳荡芜杂,禅宗思想十分流行,并涌动着反思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文艺上要求挥写性灵、反对摹拟,诗文书画各个领域均经受着思想狂飙的冲击。“一大批艺术家重个性、重独创、重主体情感的抒发,使得明初崇尚的程朱理学和明前后七子提倡的拟古主义都遭到批判。”i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的“性灵说”对晚明书坛的影响至大。流风所及,明后期印坛亦不甘寂寞,竞说纷纭。

  • 标签: 明代后期 印学 尚意思想 审美思想 技法 创新
  • 简介:《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时同馆中,诗文推陶望龄,书画推董其昌,(黄)辉诗及书与齐名。”这段话一直把黄辉放在与董其昌齐名的位置上。众所周知,黄辉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甚少,其影响力是无法与董其昌相媲美的。笔者重新收集了与黄辉有关的各种材料,从书法的本体入手,并结合其生平事迹和艺术观念,从晚明的时代语境出发。通过对其风格逐步形成的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其艺术进行初步分期。以重新认识黄辉在当时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最终尝试对黄辉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作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书法作品 黄辉 演变 明代 艺术观念 董其昌
  • 简介:本文从几方面论述明代居室软装饰:与室内空间布局的协调,与居室家具的协调,与人的生理、心理的协调。通过分析与论述,使我们充分认识明代室内软装饰的整体内涵与设计美学意义。

  • 标签: 明代 软装饰 室内空间 协调
  • 简介: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所有需要保存和传播的文字资料都必须依靠手工抄写得以完成。尤其是两汉之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佛经的传播,通过手工抄写来保存经典文献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为了书写上的方便,阅读上的可识和形式上的整齐美观,这种抄写技术在技巧形式上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书写规律。小楷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定书写规律的书法形式。

  • 标签: 书法形式 明代 书写规律 文字资料 经典文献 印刷术
  • 简介:明代中期以后借由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在吴门地区文人燕游雅集活动的汇聚之地,与之相关的雅集绘画也相应出现了很多新变,这一点在吴门画派早期的几个核心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有关吴门画派的研究在已有的美术史研究中早已汗牛充栋,但是其中一些问题仍然有待关注。明代文人雅集题材绘画在经历了明初台阁雅集图的兴盛之后,经由馆阁文臣间的传布转而带动了士人阶层中的宴游之风,而此时的雅集书画也不再是官僚生活绘画。

  • 标签: 吴门画派 美术史研究 雅集图 山亭文会图 明代文人 明代中期
  • 简介:对于"心在朱明身在清"的明代汉族士人来说,追缅故朝在某个时刻会起抚慰伤损之心及延承汉制希望的作用,但方式必须隐讳。本文试图对张穆(1607-1863)的《七十龙媒图》进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张穆画作的象征与托寓,藉以阐示明清鼎革之际遗民画家借助图像所唤起的集体记忆。

  • 标签: 集体记忆 张穆 《七十龙媒图》 明遗民
  • 简介:明代中期松江一地的书法.张弼与张骏并称“二张”,现今张骏传世书迹甚少,但颇具水准且有议题可以发挥。本文主要分两大段:首先,考证张骏的生卒年与为官经历,作为推断传世书迹书写年岁的依据;并分析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两件张骏草书立轴,其四十岁前後所书《桂宫仙诗》轴,书风可归为宋克、陈璧、二沈一脉,确立松江确有某种狂草书风的传承,张骏是此风格的殿军。五十二岁所书《思补堂诗》轴,书风和张弼几不可辨,考其生平,二人早年即相识。其次,张骏传世书迹多落有“文华殿直”头街,文华殿为天子与太子读书之所,当时被视为“天于近臣”。文华殿归大内司礼监所管,故张骏和宦官关系密切,剀瑾喜欢张骏晚年书风,可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七言绝句》轴为代表。正德二年,刘瑾甚至召回致仕的张骏来带领重誊《通鉴纂要》,使该书总纂官李东阳难堪,张骏以此誊写超升至礼部尚书。此年,祝允明在京考进士,故封张骏有极度恶评,影响其在明代书法史的地位,从王世贞、陆应阳、董其昌等人标举松江的代表书家开始,“二张”中仅张弼存世,张骏从书史中消逝了。

  • 标签: 松江 张骏 张弼 刘瑾 祝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