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徐枋(1622-1694),明朝南直常州人(今属江苏苏州)。字昭法、号俟斋、涧叟等,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诗文出入韩柳两家,为时所称诵。画擅山水,宗巨然,书善行草,法孙过庭及十七帖,俱为世所尊崇。其门人潘耒曾言:“徐俟斋先生文章书画妙天下,时人以重币购之,不肯落一笔。”

  • 标签: 徐枋 思想论 画学 明末清初 书法家 孙过庭
  • 简介:孙过庭所著《书谱》虽只有3700余言,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书学思想,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书法史观、技法观、书体观、审美观、创作观、学习观和批评观等8方面。这8方面是互相交融、纵横交织的一个有机理论整体。

  • 标签: 书学思想 孙过庭 思想论 《书谱》 审美观 创作观
  • 简介:东晋王羲之早期的隐逸是身在庙堂、心在山林,魏晋南北朝郭象的《庄子注》主旨是"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庙堂和山林的结合终究只是哲学体系上的理论结合,现实中难以实现。王羲之自誓文之后远离庙堂彻底归隐。王羲之的隐逸,不仅有郭象玄学的理论背景,而且有江熙、沈居士、孙绰等众多人参与其中的整个社会上层关于玄学山林和庙堂关系大讨论的背景。

  • 标签: 王羲之 隐逸 郭象 山林 庙堂
  • 简介:明中期以后,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亦跳荡芜杂,禅宗思想十分流行,并涌动着反思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文艺上要求挥写性灵、反对摹拟,诗文书画各个领域均经受着思想狂飙的冲击。“一大批艺术家重个性、重独创、重主体情感的抒发,使得明初崇尚的程朱理学和明前后七子提倡的拟古主义都遭到批判。”i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的“性灵说”对晚明书坛的影响至大。流风所及,明后期印坛亦不甘寂寞,竞说纷纭。

  • 标签: 明代后期 印学 尚意思想 审美思想 技法 创新
  • 简介:本文通过对石涛"我自用我法"辩证思想研究,探寻20世纪以来水墨中国画的成长,为打散重排的第三阶段中国画提供理论价值。本文既研究"我自用我法"的现实依据和美学思想,也从辩证角度探讨"自"与"法"对当代水墨中国画坚守与跨越的文化启发。在此,石涛的美学思想对当代水墨画的贡献极为重要。这类研究,对传承中国传统笔墨文化,保护并创新艺术文化,推动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真正价值。

  • 标签: 石涛 “我自用我法” 辩证 当代水墨画
  • 简介: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一种丑学思想根基于道家哲学,这种丑指向超逸散淡的审美维度,另外一种丑学思想根基于儒家并受乾嘉学风的影响,这种丑因此具有指向敦厚浑穆的美学意味。两种丑学思想均对当下书坛纠正恶札之风有着启示性意义。

  • 标签: 道家 儒家 乾嘉学风
  • 简介: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宫廷美学、士大夫美学还是民间美学、市民美学;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还是佛教美学,都在中国大地上同源而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而形成一个民族美学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因其结构类型不同,其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也大异其趣.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看,是以儒家为基础,道家为主流,以庄子精神为主体呈现于世人的.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框架,如重"神韵"的本体,讲究"虚静"的创作方法,追求"冲淡玄运"、"神"、"逸"、"妙"的审美风格等,都与道家美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道家的美学思想、审美趣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艺术设计中,道家美学以其独特的人性关怀和自然旨趣更能满足当下人们普遍需要的回归自然、身心合一、渴望内心宁静与充实的精神需求,并以此来对抗当今世界物质至上、功利至上和科技理性的过分膨胀.从艺术设计角度讲,我认为能从道家美学中得到灵感与启发的有以下几方面.……

  • 标签: 中国道家 思想现代 现代艺术设计
  • 简介:中国美术界对于文人画的研究。自新文化运动之后,历经数番新潮的洗礼,特别是经20世纪80年代的“系统”为核心的美术批评方法冲击,90年代中期,以文化研究为主调的“现代性”研究之后,似乎对来自异域的思潮,有了反思和静观。

  • 标签: 新文人画 思想内涵 王森然 20世纪80年代 新文化运动 “现代性”
  • 简介:1916年,以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的学生公开展览人体画为导火索,引发了一场关于女人体公开展览与观看合法性的长达十年的论争。回看这场争论的前因后果,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与推动下,人体审美被新文化知识分子引入到"艺术救国"的政治框架之下,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工具。虽然以刘海粟为首的新知识分子宣扬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但对人体艺术"裸"与"不裸"的争论不可避免地与政治形势紧密勾连,而演化成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道德之间的对立。这一过程中,妇女身体一定程度上沦为了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新的社会阶层用于重构文化认同的工具。

  • 标签: 美育 人体模特儿 女性 身体
  • 简介:石鲁,本名冯亚珩,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公乡一个著名的大地主家庭。1940年1月在延安时,改名石鲁。15岁时,因逃避母亲为他包办的一桩婚姻,他去了成都入东方美专学画,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据他在《思想自传》中讲,在成都时,他曾在一本被当局禁止的杂志上读到《毛泽东自传》,毛的传奇故事及其救国平天下的理想,对他产生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石鲁 绘画思想 中国画 艺术精神 创作题材
  • 简介:清代以前,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趣味确立了传统帖学在书坛的正统地位。由民间书手写就的代表民间意识的书法由于不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被冷落和尘封起来,直到乾嘉时期出于考古研究的需要才被人们重新重视,并由文字学、金石学领域转移到书法领域。在清代碑学复兴的形势下包世臣继承了阮元的尊碑思想,他的《艺舟双楫》继阮元二之后进一步扬碑抑帖,对清代碑学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 标签: 包世臣 书学思想 文人士大夫 清代以前 审美趣味 民间意识
  • 简介:  远离都市的阿坝高原画家群体,就是默默充当"艺术牧民"的朴实角色,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创作着自己的本土作品,以阿坝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为养分,用饱满的激情向观众捧上一份份精神美餐.……

  • 标签: 中的宗教 人物形象创作 再羌族
  • 简介:目前学界对吴昌硕篆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吴昌硕篆刻艺术解析、篆刻分期研究、篆刻创作观研究等。刘江先生在《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一书中分析了吴昌硕篆刻艺术的特征及其特征形成的原因;沈乐平先生将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其每个阶段的篆刻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洪亮分析了吴氏篆刻刀法的特点、审美发展以及当代意义;小坂克子以统计分析法更加全面地对吴氏篆刻作品的内容、边款、

  • 标签: 篆刻艺术 吴昌硕 美学思想 万象 统计分析法 分期研究
  • 简介:本文将研究视角指向民国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设计领域。相对于民国时期以商业文化为导向的主流设计师研究而言,延安设计师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本文从军事化指向、劳动者指向和职业化指向三个角度出发,试图阐释延安时期设计师的特点及其设计思想。并通过这种研究揭示延安设计研究的价值,从而明晰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的意义。

  • 标签: 延安设计 解放区设计 设计批评
  • 简介:明清时期,生活在江南地区的文人,由于在仕途上难以施展抱负,遂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转向个人生活环境的艺术化创造,并对日常生活事物给予空前的关注.他们不仅参与各种事物的设计,还创作大量与此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常以小品的面貌呈现出来,门类众多,内容丰富,所蕴含的室内设计思想,包括设计之人、设计之物、设计之道、设计之技等四个层面.其历史价值表现在,文人通过著书立说,构建了一套室内设计思想体系,其目的是维系文人身份、矫正社会风气,对当时宫廷、民间设计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对当今复兴与发展文人设计传统,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 标签: 江南文人 室内设计思想 历史价值
  • 简介:别的组已经开始思想交锋了,早些交锋好。罗中立的画有代表性。对他的画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他这种画不宜提倡,不是一条路。相当多的人有这种看法。有些人说:搞现代派容易认识,似乎好办,而罗中立这种画不容易认识。某个美术学院有同学写了一封讽刺的信给罗中立这个班。信中对他的画进行了分析,并改了画:把老太婆涂成红衣服,把《春蚕》改成现代派的。有的同志把他的画列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认为内容是消极的,歪曲了我们的社会,而且是“恶毒地精心炮

  • 标签: 罗中立 思想交锋 资产阶级自由化 人说 程丛林 现代派绘画
  • 简介:尽管艾格尼丝·马丁的作品与极简主义有关,但她却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存在的普遍条件。

  • 标签: 线条 极简主义 作品 艾格
  • 简介:90年代中前期的中国当代艺术鲁虹《90年代中前期的中国当代艺术》一文根据其《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书稿改写而成。文章试图客观描写中国当代艺术在1989年新潮美术退潮后,于上世纪90年代同时面临来自内外双重困境下发展出的面貌。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90年代 客观描写 艺术史
  • 简介:“转折”在书法艺术中随处可见。然而,对于书法之用笔,人们多强调“起、行、收”(即起笔、行笔、收笔),“转折”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了(“永字八法”中亦无“转折”一法)。当然,我们可以把“转折”纳入“行笔”范畴,视之为行笔的一种变式,但这又不足以凸显“转折”本身在书法用笔中的地位及价值。写文章,作

  • 标签:
  • 简介:上学期间,我曾沿黄河一线考察。从敦煌到龙门,在石窟雕塑与壁画上,我看到了无数的线。翻开人类艺术史,时时可见线的轨迹。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时代即已经开始,而对线的审美感受的充分发展则要等到新石器时代制陶时期。色与线是造型艺术中的两大因素,比较起来,色彩似乎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因为人对色彩的感受基础是动物性的自然反应,而线条的领会则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所以,作为造型手段,线是比色更进一步也更纯粹的语言。

  • 标签: 线条 审美感受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造型艺术 审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