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我的良师益友中有几位中国当代优秀批评家,相处长了,对他们也就了解得深,对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家(或理论家)职业身份中的甘苦也有些真切体验--雅的体验与俗的体验.

  • 标签: 美术批评 稿酬 美术理论 画家 舆论监督
  • 简介:李奎(魁)、阿根.江苏省人.1935年2月生。1955年参军.195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1959年调任报刊美编,从事美术活动至今,1989年授予大校军衔。1959年.陆续参加省市、军区、全军、全国美展.作品曾经辽宁、人民等美术出版社出版。有数幅作品幸得邓拓、张望等前辈给予扶持、勉励,1963年与著名军旅画家王文里同志共同创作了《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连环画.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

  • 标签: 美术出版社 美术作品 共产主义战士 美术活动 军旅画家
  • 简介:韩美林是我很佩服的艺术家。我佩服他是因为他的执著、刻苦,永不满足——总而言之,是"豁出去"的精神。美林有时来看我,会带来他新出的画册。每次看这些画册,总能带给我惊喜和享受。他的画册还能启发我的灵感,真想马上动手把这种灵感表现出来。可惜,常常是想拿起笔,因身体状况却要去透析,要打针吃药,这点突然闪现的灵感就溜之乎也。美林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

  • 标签: “心” “根” 韩美林 身体状况 艺术成就 艺术家
  • 简介:21世纪的当下,21位在书坛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书家,其画作呈现出一个怎样的面貌?耐人寻味。首先,文人画风扑面而来。王镛的《孤亭闲话》笔风飘逸,笔墨轻松洒脱,诗意盎然;王家新的《荷塘》格调高雅,惜墨如金,意趣悠长;白煦的《舟泊西岩》逸笔草草,匠心独运,计白当黑,回味无穷;魏哲的《只有梅花解我狂》用笔简捷,才情奔放,思绪跌宕,妙趣横生;林岫的《木芙蓉》清新雅致,寓意深邃,书法与绘画并举,赏

  • 标签:
  • 简介:富阳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孕育出不少闻名遐尔的千古人物,如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东吴盟主孙权,唐末诗人罗隐,南宋名相李宗勉,清代名臣董邦达、董诰父子,现代大作家郁达夫等等。当然,最为书画界人士所熟知当推孙过庭(一说为陈留人,待考)一卷草书《书谱序》流芳百世,为不朽之作。元代画坛大宗师黄公望也在富阳生活了大半辈子,留下旷代杰作《富春山居图》,让后人顶礼膜拜。

  • 标签: 富阳 闻名遐尔 书画界 钟灵毓秀 待考
  • 简介: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效果。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

  • 标签: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是怎样变成三笔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一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篇杨启舆艺海无边,才智有限,学画当博通画理,作画须明了总纲。《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宗其义,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高于造化,故云:“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画贵立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广罗素材,又有所取舍。素材为客观,取舍可由人。意...

  • 标签: 外师造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启舆 画理 艺海 迁想妙得
  • 简介:敬庭尧以自己的方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肌理,扩大了笔墨的语言表现力,在绘画中,肌理指的是媒材通过工具或其他技巧作用于载体表现形式的独特效果,它是视觉艺术语言中最能发挥物质材料性能的方面。

  • 标签: 画集 情真 语言表现力 材料性能 艺术语言
  • 简介:海姆博物馆是索罗门.R.古海姆基金会创建或提出创建的所有博物馆的总称。本文主要介绍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及其建筑风格,包括纽约古海姆博物馆、位于威尼斯的佩奇古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古海姆博物馆以及阿布扎比古海姆博物馆。

  • 标签: 古根海姆博物馆 基金会 建筑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王羲之《旃厕胡桃帖》(敦煌写本),小篆作“六书通”,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字形被解散并拉长,作“银681”“成”左边一笔被缩短,这为以后书写速度加快,打下基础。在流沙坠简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可以看到分散的笔画被连缀起来,如“流簿21”。在居延汉简中,可以从“城”字的右边看到草已经成型,如“居乙附11”,因为这时已经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城”如出一辙了(见附图1)。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书写速度 《十七帖》 敦煌写本 居延汉简 “城”字
  • 简介:夹草书字根:,从这个字的小篆字形“晋代”来看,从“大”从“人”,仔细分析其草,其使转以“夫”的草表示“大”,左右“人”则以两点表示。所以,不管从文字学含义还是草书字形上来分析,此草应为合理的草书字根,尽管其具体演变过程还缺乏字例来一一验证。我们以“侠”字为考察对象,无论在欧阳询还是怀素的作品中,其右边“夹”字草均如出一辙。在陆游《北齐校书图跋》中,“挟”字的草亦是遵此规律(见附图1)。所以,结合草书偏旁,我们有理由据此写出下列字的草书,如侠、浃、峡、狭、硖、陕等。

  • 标签: 考察对象 “大” 草书 “夫” 文字学 “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