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这个关于纽约新近(或者说新近世界知名)绘画的涵盖十一位艺术家的调查展.其策展宣言用这样令人疑惑的理念开头:“尽管全球化让我们注意到了欧洲和美国之外的艺术生产……大都市的艺术能量仍在辐射。”难道这家机构的策展人的责任不是发掘最高品质的艺术并为其带来关注,无论它来自何方:或是在那些意料之中的地方搜寻被忽视的角落?

  • 标签: 绘画 纽约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 简介: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的诗赋家、书法家和绘画家。他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两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在我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虽然顾恺之在绘画艺术上将中国以线造型的方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他最主要的贡献却是在绘画艺术理论方面的创新。他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等著名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 标签: 顾恺之 绘画艺术 迁想妙得 传神写照
  • 简介:传统观念将绘画定义为:用笔刷将颜料涂抹在画布上的反复动作,一句短语包含了一幅绘画生成的诸多个元素:材料、笔触、动作、过程……而其中的每一个元素自现代主义诞生后就不断地受到各种实验性尝试的挑战,以至于在当代语境里,再谈由绘画的传统性引发的话题都会被看作是绘画何去何从的焦虑。

  • 标签: 绘画艺术 传统观念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 简介:对照世界各民族不同脉络的美术史,特别是比较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西方美术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西藏绘画不是写实的绘画体系。它是以视觉效果的平面化;造型手段的装饰性;绘画语言的程式化和符号化;及用线造型为其主要特色的东方式绘画体系。无论风格怎样变化发展,也从来没有走出东方绘画体系的大范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藏传佛教的形成,西藏绘画吸收了许多周边文化的养分,先后经历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于阗及汉族的各类影响,这些周边文化也都是在大的东方文化圈之内,藏族周边地区的绘画与藏族绘画在造形的语言方式上同属视觉效果的平面化装饰性及绘画语言程式化符号化,及用线造型的,造型方式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平面化的边线造形的特点。天然的亲和为相互的学习借鉴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写实的问题真的不存在吗?本文列举一些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实例,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写实的愿望与追求始终伴随在藏传佛教绘画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写实的介入更好地完成了西藏特色的绘画语言建构。

  • 标签: 西藏绘画 写实 壁画 唐卡
  • 简介:作者简介崔振宽,陕西长安人,1935年生于西安,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 标签: 绘画作品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家协会 陕西省 作者简介 协会会员
  • 简介:绘画对我而言已经是日常事务了,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更深爱架上绘画这一传统模式,这种简洁又具有包容陛的艺术形式令我可以无声地向外界表明了我的态度,我坚信温和的力量具有无限蔓延的张力,对生命的热爱和凝视是我绘画的主题方向,坚持追求一个独立、本真、理想的境界。

  • 标签: 架上绘画 创作观 日常事务 艺术形式
  • 简介:清代江南无锡籍画家华冠(一七四O——约一八二二),活跃于乾隆时期(一七三六——一七九五)的画坛。华冠虽然得享高寿,且艺术生命较长,

  • 标签: 绘画研究 画家 乾隆朝 乾隆时期 艺术生命
  • 简介:有句话“闭门即入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说的是心境。心象由心境所生,既是自然的反映,叉超脱于自然之外,既虚无叉具体可见,它将有形的自然之景引入超越时空的虚幻之境.又将虚幻之境再现成自然之景物。用心观才能无所遗漏,随心,便可游走天地之间。画纸一张如初始未开的天地,其境入虚无宇宙洪荒,以笔墨营造一切,使心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进出,景在有无中变换,看似有却用心在无,正如法融禅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之理。

  • 标签: 意象绘画 探索者 吴强 自然 虚幻 心境
  • 简介:尚可1963年生,安徽安庆人.中国画画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绘画作品曾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省展优秀奖、

  • 标签: 绘画作品 尚可 博士生导师 探求 个性 扩容
  • 简介:现代性造成当代文化"众声喧哗"局面,而视觉符号以其自身直观性、可依托的图像技术以及消费潮流的优势而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景观。文章研究了视觉文化背景下文学的新变,探讨了文学再现研究的必要性,梳理了新时期绘画中文学再现研究现状,系统深入探讨了文学再现研究的范围和思路。

  • 标签: 绘画 文学再现 新时期
  • 简介:响亮的色彩与激情四射的笔触有些狂野味道,又不失含情脉脉的暗示和真诚。理想国的阳光之下,现实生活中的人和大自然和谐共存,大象、鸟、犬和人相互眷恋,共享雨林的湿润和泥土的芬芳—姜宏光先生的作品以强烈的自然魅力感染着我们。

  • 标签: 魅力感 染着 彩墨 中央美院 笔墨语言 现实生活
  • 简介:17世纪的荷兰,作为尼德兰北部省在16世纪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受西班牙的统治.16世纪时,尼德兰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在加尔文新教的鼓动和影响下,举起了反封建和反旧教会斗争大旗.1609年,荷兰等北方诸省终于宣告独立并成立荷兰共和国,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共和国成立后,荷兰便以雄心勃勃的姿态冲出欧洲,与葡萄牙、西班牙争夺殖民地.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荷兰在欧亚贸易中的“领头羊”成立,在17、18世纪近两百年的世界贸易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权垄断亚洲贸易,为荷兰带来了庞大的利润以及丰富的物资,这使得荷兰在短期内敛聚了巨大的财富.这一时期也成为了荷兰史上的艺术黄金时期.

  • 标签: 艺术 发展 绘画
  • 简介:“所知”与“所见”是英国学者贡布里希提出的一组概念,意在概括整部欧洲绘画史内在的发展逻辑埃及艺术、立体主义艺术可看作是前者的代表;希腊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可看作是后者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对这组概念的不同理解,引发了艺术家与大众之间关于“绘画是否应忠实再现自然”的长期争议。

  • 标签: 图式 艺术传统 艺术进步观 所知 所见
  • 简介:“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向西方绘画艺术学习成为当时中国绘画创作的主潮。但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的与西方现代的绘画艺术的关系,绘画大师们则为此进行着各自不同的艺术探索。在众多绘画大师中,以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影响为最大,并形成了20世纪中西融合的三种方式,即张大千以维护传统国画的立场,用“泼墨泼彩”的抽象方式与西方的抽象派绘画相融合;徐悲鸿以批判继承传统的立场,用透视、明暗等绘画技巧来革新国画,使之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相融合;林风眠是以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立场,通过强调线条、色彩等形式来重塑国画,使之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相融合。三位绘画大师在艺术探索中均取得了不小的艺术成就,但也各自存在局限性。凸显其成就,分析其不足,对我国当代国画创作,无不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 标签: 20世纪中国绘画 中西艺术融合方式 张大千 徐悲鸿 林风眠
  • 简介:林风眠运用绘画中的形制与构图、绘画题材和绘画技法,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和创造,对如何“调谐东西艺术”做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造就了他独特的东西方审美意识的调谐美画面。

  • 标签: 林风眠 构图 题材 线条 色彩 调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