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全面探索艺术教育深化发展的过程中,该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在基于艺术教育问题、艺术教育学科发展需要、以及社会与教育社会等学科学理之上,确立研究建构“艺术教育社会”学科。所谓艺术教育社会(SociologyofArtsEducation),是指研究艺术教育社会和行为及其与存在社会的关系互动学说。该文系统讨论了“艺术教育社会”成为的学理认识与基本内涵。这一具有学科开创性的研究,对建构艺术教育学科、对促进艺术教育行为的优质化开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标签: 艺术教育社会学 艺术教育社会 艺商
  • 简介:中国墓室壁画的当代意义,应当有三个方面的指向:首先,考古价值的判断。中国墓室壁画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并且多数为中高等级的墓葬遗存,举世无双,保证了墓室壁画的考古价值。其次,艺术价值的判断。当代墓室壁画的审美活动是二次审美,是违背墓主人意愿而由封闭形态转向开放形态下进行的,因此需要从宗教语境、世俗语境和墓葬建筑语境来判断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最后,宗教价值的判断。因为原有仪式的不复存在或发生改变,墓室壁画的宗教意义变得不再那么确定,宗教价值失去了首先考虑的位置。三个指向之间的关系是,考古价值是其他价值的基础,艺术价值因为宗教价值存在不确定性而有了被放大的趋势。

  • 标签: 中国 墓室壁画 当代意义
  • 简介:商业票房和传播影响的最大化,是判断当下中国电影作品成败的一种价值标准。作为符合这种标准的电影案例,影片《后会无期》通过借助类型叙事框架和空间影像,消费主义系统的“个性标识”制造,将电影本体创作转换为自媒体语境中的网络文化影像生产,但由于价值传达的模糊、严肃意义的消解和批判立场的缺失,最终使得影片所应有的艺术内涵无处安放,沦为虚无。

  • 标签: 《后会无期》 类型移置 消费建构 媒介延拓 传播成功 意义虚无
  • 简介: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能反映文化焦点并用技术自身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它们。风格是内在模式形式化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对文化模式的显性表达,它依赖于结构,在本质上分层次,并且存在于所有的层次或是任何内部关联的层面。技术风格是适当的技术水平的呈现,可以被表示为基于自然客位现象的主位行为,它背后隐藏的是工匠们对他们使用材料的态度、文化共同体对工艺项目自身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工艺品的态度。任何给定的文化共同体可能有多个风格特点,几个风格可能同步运转,每个风格的发展其实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每种风格在特定的文化共同体中所传递的信息可能并不相同。在民族志或考古研究中,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技术行为的丰富性并探索这种行为,不仅作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调和剂,而且是创建和维护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环境的重要工具。

  • 标签: 技术风格 文化模式 结构层次 象征系统
  • 简介:我与李明是多年朋友,近来再读明画,辄多惊喜,不禁想起龚定庵常常被改写的诗句“瓶花贴妥炉烟定,觅我童心四十年”.岁月流转,与童年往事间的时差似乎越拉越长,但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童心童趣的感悟却越来越真切.正如李明笔下的童子童趣,焦墨简笔,朴拙而灵动,多是传统生活场景的再现,悠然自在,能够唤起人的回忆和遐想,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韵味.我想,艺术的魅力大抵在于此.如果说人生所谓的成败强弱、动静起落,依据的只是功利的判别,那么在率真情、尊性灵、重趣味的艺术作品中,往往更能体会到生活深处的韵味,带着生活的经验阅历和想像细细品味,能在朴素中见绚丽,在简直里显曲折,在平静无波的心底感受到情感的波澜.李明的画,无论童心还是禅境,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然适意的境界.

  • 标签: 童心 生活场景 艺术作品 生命的意义 童趣 韵味
  • 简介:儒家哲学的核心理念中最为根本的是“仁”,由此建构了“中庸”方法论以及“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终极价值理念。儒家文化由“仁”的元点推展开去,以人、社会、自然的三个存在主体自身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为对象,实现仁爱、民本、和谐的世界。这正是儒家生命哲学追求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核心命题,也正是“天人合一”的这种核心的价值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地纠偏着现代文明中无法逃匿的“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并为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暗示着一种和谐而健康的终极发展方向。

  • 标签: 儒家哲学 儒家文化 生态文明 自然 社会
  • 简介:地方音乐文化具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通过结合课堂教学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将地方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有利于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音乐文化的创新,有利于地方音乐文化的汇集。

  • 标签: 高校音乐教学 地方音乐文化 传承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艺术和美学的跨文化研究兴趣得以复苏,论著日渐增多,论题涉及艺术家、风格传统、象征主义和艺术的功能。以前相互分离的学科之间互动越来越多,学者们对于美学的比较研究兴趣日浓。对非西方美学的研究表明:每种文化都有审美原则,艺术哲学因不同的社会而有很大差异,艺术在每个社会中都表达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关于非西方艺术和美学体系的文献增加了,此时的研究受到后现代运动影响,更多地关注这一学科本身及其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市场艺术的数量继续激增,就世界艺术研究而言,不应忽视对市场艺术的研究。艺术正以不同以往的速度不断发生变化,描述和理解全世界正在出现的众多艺术和艺术理论,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巨大而兴奋的挑战。

  • 标签: 美学 文化人类学 审美体验 非西方艺术
  • 简介:在审美历史主义视域下,从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维度描述歌仔戏百余年传播史,绘制其公共观演进程与时代精神变迁的互文关系,能够敞开现代性话语对民间社会的渗透轨迹,解析当中繁复多变而又颇具异趣的社会历史地层。“由歌而戏”的歌仔戏,出身草莽而流播乡野,积极响应历史现代性征召,一度跻身都会商业剧场,跨界联姻新兴电子媒体,其历经坎坷的发展历程,体现为连续性与断裂性相伴而生的文化症候。歌仔戏具有“声色之美”与“嬉戏之趣”的感性娱乐功能,契合庶民阶层的道德伦理与审美理想,并且在新旧交汇的跨文化语境中注入新质的人文关怀。

  • 标签: 歌仔戏 审美理想 公共观演 民间记忆
  • 简介:当今艺术类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普遍开设了中国画课程,这对学生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画艺术亲善远恶,能于不觉中“成教化助人伦”,潜移默化地达成社会作用。中国画对线条和其他绘画元素的独特方式,对于艺术设计教学也具有实际意义

  • 标签: 中国画 艺术设计 艺术修养
  • 简介:这是一个澄静超逸的境界:凌霜的老树下,有老者曳杖踏雪而来,梅香浮动,月上黄昏,浩渺天宇屏息于静穆一刻.

  • 标签: 著名画家 写意 童真 超逸
  • 简介:画古人古事,是中国绘画的一大传统,但画好并非易事:需要熟悉古人古事,能借古之人事人情,道今之人情人事,穿古代之衣冠,浇今世之块垒.

  • 标签: 人物画 诗意 中国绘画 大传统 古人 人情
  • 简介:艺术及其创作一直就是人类关注的对象,文化人类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确立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拥有同等的价值。而随后展开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则是处理此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研究方法两者的结合,催生出的"艺术-文化体系"框架,一方面挑战了殖民主义及文化中心主义的人文观,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文化人类对于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研究。

  • 标签: 文化相对主义 跨文化研究方法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 艺术-文化体系 原始主义
  • 简介:当代画坛,可以用"重构时代的观念变化"来作一般性的概括,这是不能无视的艺术现实。在这一转型中,一些守旧者必然被淘汰出局,一些自觉者则必然脱颖而出。所以每一个当代画家都面临着艺术取向的选择,既不能漠视,也无法回避。作为一代新人的杨晓刚,在艺术上显露出睿智和才情,以及根基扎实的实力。

  • 标签: 观念变化 水墨人物画 重构 意义 艺术现实 艺术取向
  • 简介: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类的思维认知方式,隐喻的形成过程就是客观世界主观化的过程。宁夏六盘山"花儿"唱词富含隐喻。认知语言的哲学基础——体验式哲学为六盘山"花儿"中的隐喻提供了认知理据。同时,六盘山地区的特殊地域特征和文化制约着"花儿"唱词中特定隐喻的形成和理解。

  • 标签: 六盘山“花儿” 隐喻 文化
  • 简介:在文化观念不断改变的时代下,消费观念使消费者、设计者和生产者更加注重商品包装设计的简约和可再生,包装设计作为一种视觉形象是符号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本文在研究符号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将符号原理引入包装设计领域,指导包装设计。首先分析符号原理与药茶包装设计的联系,指出符号学理论在药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是必要可行的。其次从符号角度阐释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六个要素。最后论述符号原理如何应用于药茶包装设计。

  • 标签: 药茶 符号学原理 正安中医 简约 再生
  • 简介:笔画收放有度、结体乖巧有致、线条跌宕起伏——当今书坛技法娴熟的书家不在少数。然而我们又会发现,大多数的书家不是在抄写唐宋诗词,就是在摘录明清文论。的确,越来越多的书家正浸淫于古人构建的庞大技法世界里,成为了古代金石法帖的抄写者。于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传统书法的文化价值到今日只剩下技法了吗?那么,技法之外还缺少什么呢?追寻答案就成为我们理解陈振濂先生书法创作的切入点。

  • 标签: 文化价值 当代书法 陈振濂 学院派 意义 唐宋诗词
  • 简介:《离去》(TakingLeave)是美国剧作家奈戈·杰克逊(NagleJackson)创作于1996年的舞台剧,它将一个当代美国社会的家庭故事与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进行现代性的文本重构,自上演以来先后荣获全美最佳剧作提名,

  • 标签: 导演艺术 审美意义 现代阐释 重构 文本 话剧
  • 简介:“限制”与“构成”,是张继钢先生从多年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创新的具体创作方法,对于艺术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限制”就是在“排他”和“叛我”中追求唯一;在“消灭”和“保留”中找到独特;在“持久”和“坚守”中形成风格,“限制”的意义在于解放,在于创造经典。“构成”是文学和表演艺术创作中的“形态重组”,构成思维是实现艺术创新的关键,在艺术创作中“限制”与“构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限制”塑造“这一个”、“构成”实现“不可能”,两者共同创造着艺术前所未有的崭新。

  • 标签: 张继钢 艺术理论 限制 独特 经典 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