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正>近年来,在广西众多的地方剧种中,又有两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犹如两朵奇葩绽放在民族戏剧的百花园里。一是在广西中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出现的仫佬剧,她以1986年广西第二届戏剧展览会上获奖的仫佬剧《潘曼小传》为发端;一是在广西西部万山丛中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出现的瑶剧,以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时参与庆贺演出的瑶剧《格鲁花》为起点。这两个县的戏剧工作者,都矢志要为本民族创造出一个新的剧种来。

  • 标签: 剧目 少数民族剧种 民族性 民族特色 侬智高 汉族
  • 简介:<正>民族题材的影片是祖国电影绚丽的百花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族题材的影片自然也是多姿多采的,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广西壮族的《刘三姐》和藏族的《农奴》、蒙古族的《鄂尔多斯风暴》、哈萨克族的《天山红花》、云南白族的《五朵金花》、塔吉克族

  • 标签: 民族题材 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 哈萨克族 影片 电影理论
  • 简介:<正>果戈理曾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衫,而在于有民族的精神。”很长的一个时期,在民族题材的作品中,在提倡民族性时,往往偏重于描写民族的外在而多于内在深处的追求,如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服饰等等。这是反映民族

  • 标签: 民族心理素质 戏剧创作 回族 民族题材 少数民族 生活方式
  • 简介:目前,“格萨尔学”正在我国初步兴起。鉴于我们在对它所属的各门子学科进行研究时,常常遇到因概念含混而使得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或由此而引出—些错误结论的情况,有必要建立起“格萨尔仲”这个科学的概念。“格萨尔仲”一词,系由藏语GesarsyiSgrung音译而来,所以采用音译,当然首先是为了使新建立的概念在直接感觉上同原来已经存在和使用的有关概念区别开来。

  • 标签: 格萨尔 子学科 说唱艺术 概念区别 说唱艺人 文学形态
  • 简介:<正>目前,人们对于现实主义概念的理解很不一致,常见的有以下三种说法: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精确观察和忠实描绘,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反映生活”。2.“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标签: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现实生活 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
  • 简介: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改革的大潮在震荡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文化艺术各种层次的从业者,都在认真思考着事业和人生……。音乐怎么样?我们这等吃“乐饭”大半生,至今尚未悟知真谛,但却仍苦苦爱恋着音乐的普通人,首先要思考的也必然是音乐这事业,以及自己所偎身这事业的人生。

  • 标签: 民族音乐 音乐作品 文化艺术 云南民歌 民间音乐 音乐工作者
  • 简介:<正>杂感、杂谈在生活中总是不断地出现,不断地重复,人们谈论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电影艺术的观众有老有少,影响面深而广。人们看过一部影片后总是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的谈论着,生怕哪句话落地摔碎似的,句句相接。其中有价值的见解若有人收集起来,对专业人员将是最诚恳,最热情的帮助。也会促使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影片来。借此机会,我也略谈谈自己的杂感。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电影艺术 文艺作品 深入生活 影片 积极作用
  • 简介:随着现代信息传媒的高速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密切交融,我们的设计师在学习西方先进设计方法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西化了。国际主义似乎成了唯一的基本设计方式。各个国家在海报、交通标识、报刊广告等平面设计上都已经日益相近,体现不出国家、民族的特点。国际主义设计的垄断发

  • 标签: 平面设计 民族文化 设计民族化 中国文化 民族性与世界性 现代信息传媒
  • 简介:<正>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人对事的思维方式也在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含有两种基本因素:一是破除多年来“左”的侵染,恢复其本来的正确观念;一是吸收、借鉴与我有益的“舶来品”,充实和丰富了现实的观念。这两种因素及其它因素的交织和融合,就使人们在历史与现实、横向与纵向的思考中,发现和认识到一种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首先表现为观念。而这种新观念,在人们不同的思维领域里,经过反复地认识、争论、补充和检验的过程,才得到社会历史的承认。目前,电影界各种观念针锋相对的争鸣,就是电影新观念产生过程的具体表现。电影是什么?它和戏剧是不是联姻关系,它和戏剧该不该“离婚”,说“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对不

  • 标签: 民族电影 少数民族地区 新观念 民族历史 历史与现实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一)中国绘画的品评风气,早在魏晋已开其端,至南北朝时已日趋兴盛。在绘画批评的标准上,它受东汉·班固的《汉书·九品人表》中的“六品”或“三品九等”说的影响,即以九品中正制的标准去评议画家。如: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就是从品的角度去看画的优劣,同时,这也是绘画所遵循的法则。《古画品录》也是我国第一部中国画系统性的评论著作。其后,陈·姚最的《续画品》,唐·彦宗的《后画品》,窦蒙的《画拾遗录》

  • 标签: 中国绘画 文化概念 概念中国
  • 简介:<正>一、艺术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以往的美学、艺术学中的艺术研究,大而分之,有两种立场。即强调“为艺术而艺术”(l’artpourl’art)的立场与重视“为人生的艺术”(l’artpourlavie)的立场。“为艺术而艺术”的想法重视艺术的自律性,试图在超越日常性或目的性的领域寻求艺术的本质。与此相对,“为人生的艺术”的想法把艺术作为有益于生活的东西,强调受宗教、道德等制约的所谓艺术的他律性。重视艺术的自律性的看法,在观念论的美学中特别显著,在康德和哈特曼等人的假象说中直接地表现出来。这一学说由于把支配现实的原理与支配艺术的原理严加区分,强调与日常的现实性相对立的审美的假象性,试图确立艺术的自律性。就是说,他

  • 标签: 民族艺术 艺术家 艺术学 为艺术而艺术 自律性 第三条道路
  • 简介:音乐是文化,是人,是民族灵魂的语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工程师,而不是音乐文化的打工者。音乐文化的民族化是一个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体表现,它包括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祖国蓝天、山河,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对祖国的事业无限忠诚等具体内容和行为准则。祖国是好比一台大机器,各民族是这台大机器的各部件,各部件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这台大机器的运转。西藏是这台大机器的一个部件。

  • 标签: 音乐文化 民族化 音乐创作 社会主义 西藏
  • 简介:<正>承蒙《民族艺术》季刊的厚爱,我曾在该刊1991年第1期发表一篇长达两万余字的论文《民族艺术学试想》。转眼之间,时光老人已把我们带到90年代末,同时也是世纪之末。在这里,我想再来谈一下民族艺术及民族艺术学的话题,以期引起大家共同的思考乃至争鸣和商榷。我主要想谈这样两个问题:一是

  • 标签: 民族艺术 现代艺术学 再谈 艺术世界 分支学科 艺术类型
  • 简介:本文按时间先后次序疏理民族音乐学(EML)发展历史的主要脉胳,以期勾勒出EML发展历程的轮廓。

  • 标签: 民族音乐学(EML) 发展历史
  • 简介:时代呼唤着民族地域文化的创建和发展,具有强烈选择意识的现代欣赏者企望着特色艺术作品的产生。当此反思绵绵之际,疑虑重重之时,我省的文艺创作以什么为本,赖什么居奇,靠什么求得发展和繁荣,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也许任何一个在祖国西南边陲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从事文艺创作的艺术家和批评家,都会不加思索而准确地得出问题的答案——“民族特色”。是的,立足于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之中,而对“民族特色”的客观存在毫无感受,不懂得也不去发挥这个创作优势的艺术家,我想是不会有的。

  • 标签: 审美内涵 文艺创作 创作思想 艺术作品 审美效应 审美心态
  • 简介:何谓绘画美的多元性?我认为任何绘画的构成,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单元。所以研究绘画应从三个基本单元说起。第一个基本单元是材料,如油画的画布、画笔、颜料,国画的宣纸、墨、色、笔等等。绘画材料是绘画艺术的物质载体,除了为画家所用,构成绘画作品以外,它本身的审美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油画的油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由油彩和画布结合之后产生的。国画的墨趣也离不开宣纸和水墨的特殊的效果,即使一幅作品完成后,我们仍可以从整体效果中欣赏到材料本身的美,它的美是其它因素所无法掩盖的。

  • 标签: 绘画 美学 多元性 多项性 多层次性 绘画语言
  • 简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宽广并拥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更是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特别是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散发者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

  • 标签: 民族声乐作品 艺术内涵 民族文化 民歌 创作题材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