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近来,一系列关于新加坡当代艺术实践的文章被第一次正式出版。新加坡学者谢世良和辛友仁担任主编,挑选了33篇由当地史学家、剧作者、策展人以及艺术家们写作的文本。谢世良是一位艺术史学家、策展人,2009年他在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创立了研究亚洲现当代艺术史的硕士项目,辛友仁则担任新加坡国立美术馆的高级策展人。谢世良的硕士课程是东南亚范围内首个让学生以本地历史为背景来分析当代艺术的研究项目。

  • 标签: 策展人 当代艺术史 世良 ARTIST CONTEMPORARY 仁则
  • 简介:类型化创作是新世纪以来泰国电影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教育题材影片《教师日记》的创作过程充分体现了泰国电影的类型化创作特征,影片将真实故事的励志主题和虚构的爱情故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兼顾内涵呈现与商业诉求,彰显出泰国电影类型化创作模式的成熟。

  • 标签: 《教师日记》 泰国电影 类型化创作
  • 简介: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运用叙事学理论引入人文纪录片的研究当中,可以拓展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应用范围以及理论研究的视野。本文以纪录片《西藏》为例,从叙事角度分析该纪录片的史料价值和艺术美感。

  • 标签: 叙事话语 叙事方式 纪录片《西藏》
  • 简介:在视觉文化语境和"文化迫力"作用下,"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衍生出数量庞大、形态多元的改编图像。文章以美术的视角,以跨艺术种类、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研究了建国后图像对"红色经典"的再现问题,分析了"红色经典"图像改编中的诸多变革和新的特点,得出"红色经典"文学与据其改编的图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语图关系,同时指出图像改编对艺术发展、"红色文化"绵续产生的影响。

  • 标签: 红色经典 图像改编 图文关系 审美转换
  • 简介:彼得·谢弗的《皇家太阳猎队》是基于历史材料改写而成。将该剧与《西印度毁灭述略》《印卡王室述评》《秘鲁征服史》这三个重要历史文本参照后发现,谢弗剧作的情节和人物与史实大相径庭。这种改编固然是出于作者主观上对诗意的营造和个人情怀的抒发,但客观上却使剧作脱离了宏大的历史背景,走向了反历史的写作。

  • 标签: 彼得·谢弗 《皇家太阳猎队》 历史文本
  • 简介:文童以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成果作为评估对象。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根据村落的性质不同,设定弹性定量、刚性定量和定性评估三个方面。在专家咨询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评价体系各因素权重值.为历史文化村落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历史文化村落 保护 绩效评估
  • 简介:自2011年影片《失恋33天》上映以来,面向都市青年观众的国产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小时代》、《非常完美》、《后会无期》、《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我的早更女友》等不断涌现,国产“青春片”这一原本并不成熟的电影类型在艺术和思想方面不断探索。

  • 标签: 国产电影 电影类型 同类题材 后会无期 中国电影市场 艺术景观
  • 简介:在全球本土化的时代境遇中,关于"陈三五娘"的文化论说体现了知识前提与问题立场、传统性认知与现代性经验,以及"从闽南看周边"与"从周边看闽南"的繁复关联。考辩这一民间传说所映射的闽南族群感性心灵史与日常生活史,及其在跨界流动中的多重文化变奏与意义关系网络,需要通过知识考古的方式开掘不同话语力量之间的协商对话与竞逐博弈。本文试图"以闽南作为方法"来寻绎其在文化环流中"如何闽南"的主体性与"怎样世界"的文化间性,进而建构一个关于地方"非遗"叙事的全新论域。

  • 标签: 闽新闽学 闽南戏曲 闽派美学 族群记忆 海丝文化圈
  • 简介:怎样解释宝卷的基本概念,是进行宝卷研究的前提。通过总结和补正前辈学者郑振铎、李世瑜和泽田瑞穗的研究,重新梳理和归纳宝卷的命义、宝卷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清及近现代民间宝卷的发展及其特点。以此为基础,对当代仍在流传的宝卷和宝卷演唱活动(宣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的定位和发掘、保护等问题,提出讨论。

  • 标签: 宝卷 宣卷 民间文学 曲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格萨尔王》和《珀涅罗珀记》虽然同样选择了以男性英雄为中心的史诗为重述对象,两位作者也选择了许多相同的叙事策略,但两位作者有着不同的创作动机,且分别选择了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的叙事方式,导致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处于截然不同的地位——《格萨尔王》中的女性形象仍处于附属地位,甚至与史诗相比未做多少改动。《珀涅罗珀记》中女性形象成为主要叙事者,担当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形象塑造与历史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

  • 标签: 比较文学 重述神话 格萨尔王 珀涅罗珀记 女性形象
  • 简介:这出剧目将五味杂陈的气氛融合在了一起,不仅表现了人物关系的复杂,而且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更是倾墨了对曹操的悲叹。

  • 标签: 历史剧 真实与虚构 人物角色 审美体验
  • 简介:作为“舶来品”,话剧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求索过程,至“五四”时代,广泛地接受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美学观念,并对其后的话剧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社会变革而来的是戏剧观念的变革,中国的戏剧家们由易卜生转向布莱希特,从戏剧美学观念、戏剧结构以及“陌生化”效果等方面,体现出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认同,也使20世纪80年代的话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质。

  • 标签: 话剧 20世纪80年代 布莱希特
  • 简介:被世界各地粉丝予以推崇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退休前的动画电影《起风了》,曾寄望于冲击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却最终落败。原因在于该片极具争议性,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影片中出现的曾是侵略者的日本军人,如何评价曾用于偷袭珍珠港和绞杀亚洲人民的零式战斗机及其设计师堀越二郎。即使宫崎骏在创作时有"反战"思考,但影片对于军国主义的不置可否的模糊与暧昧,致使该作品极可能成为否定日本侵略历史浪潮的样品和附属。

  • 标签: 《起风了》 宫崎骏 日本二战电影 反战 拥战
  • 简介: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故事电影从主题呈现和创作者叙述角度上,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即控诉、救赎和反思。从国内的电影创作或学术领域来看,对于大屠杀或者抗战题材的影片的讨论,显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思路或脉络,即关注的焦点已然从陈述和控诉"大屠杀"的层面上升到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阶梯。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战争控诉 生命救赎 文化反思
  • 简介:9月9日下午,解放军艺术学院在体育中心多功能排演场隆重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全院干部、文职人员、职工、在校学员共800余人参加大会。会议由孙健政委主持。董斌常务副院长宣读了《给从事教学工作满30年、20年的教员颁发荣誉证章、证书》的通报.

  • 标签: 解放军艺术学院 庆祝大会 教师节 简讯 体育中心 文职人员
  • 简介:苏联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在世界战争片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继承了其优良传统,同时,摒弃了其部分意识形态内容。艺术虚构逐渐成为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影片创作的主要方法。除了继续宣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已经上升为其核心主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逐渐淡化其政治宣教功能,日益彰显其文化商品属性。

  • 标签: 苏俄电影 反法西斯战争电影 意识形态 历史记忆 人性反思 文化商品
  • 简介:课堂面授学习与网络学习结合混合式学习模式已成高校教改有效方式,如何有效开展混合式学习,构建适合该模式的学习支持服务,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成为核心问题。文章结合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实践探索,采取对照试验和问卷调查法,分析课程传统教学存在问题,提出从人员服务体系、资源服务体系、环境服务体系、活动服务体系四个维度组成学习支持服务框架。通过四维体系在课程实践中研究,建构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理念。

  • 标签: 混合式学习 学习支持服务 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