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虚像”阐释世界形象的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的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的“”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的“影子”。由生命意识的“虚空”转向精神状态的“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的文本世界中。索罗金代表的俄罗斯后现代作家非人非物的“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的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的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的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的先例,如苏联时期的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曾共同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的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的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正>我坐在“萨哈林”旅馆前厅,等待和我一起来出差的同志。这时我看到朝服务台走去一位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他脚有点跛,看上去和大多数现代青年一样(如今几乎全世界的年轻都这样):身穿夹克衫、牛仔裤,脚穿厚软底矮腰皮鞋,肩背一只运动包,头上没戴任何东西。只凭这点也许我不会去特别注意他,但从小伙子不慌不忙的步履中,从他那紧皱双眉下的眼神里,甚至在他那晒得黝黑的指尖不时扯几下刚理过的胡须的动作中,显露出坚强和刚毅,同时又不乏几分幼稚,以至于我不由自主地想把他看

  • 标签: 阿富汗人 萨哈林 服务台 日本人 阿富汗战争 旅馆
  • 简介:莫斯科习惯在改变回国半年后,我又重返莫斯科。有朋友问我:你这次“二进宫”印象如何?我说刚来没几天,还谈不上印象,不过,除了卢布贬值厉害,买东西要成千上万计算外,我这次发现莫斯科读书看报的人少多了。记得93年我第一次来莫斯科时,在地铁里看见许多莫斯科...

  • 标签: 莫斯科人 被调查者 俄罗斯人 地铁 报刊市场 新报纸
  • 简介:鲜为人知的画册尼·普罗诺金李玉琴译列昂尼德·奥西波维奇·帕斯捷尔纳克①有感于列·托尔斯泰对他画作的爱护,记下了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发生过的一些生活片断。有一次,作家的女儿塔吉娅纳·利沃芙娜请他她精美的带银扣环的画册画点什么,留作纪念。托尔斯...

  • 标签: 托尔斯泰 帕斯捷尔纳克 安德列耶夫 列夫·托尔斯泰 画册 俄罗斯
  • 简介:俄罗斯学者普洛普在童话故事中发现了不变的"功能"项,格雷马斯将"功能"项(即行动元)结构化,形成了行动元模型,即符号矩阵。在长篇叙事文本(如长篇小说)中,宏观的符号矩阵不能解释各章节局部情节冲突的意义生成过程,所以局部情节的意义生成有赖于下级符号矩阵的建立,由此构成符号矩阵的层级结构。符号矩阵层级结构中的行动元遵循三条规律:一,部分行动元被继承,其余行动元被置换;二,符号矩阵左右两列的行动元不能交换位置,体现了作者价值判断的连贯性;三,符号矩阵上下两排的行动元可以交换位置,体现作者在处理局部故事情节时注意焦点的转换。相同位置的行动元,可能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但只要它们在符号矩阵的四个行动元组成的系统中具有同样的功能,语义特征上的差异可以忽略。

  • 标签: 普洛普 格雷马斯 符号矩阵 行动元 索绪尔 雅各布逊
  • 简介: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视阈看,作为文化符号的集合和符号系统的载体,《西游记》英译本在英美的文化传播经历了从简本的文化符号缺失到全本的文化符号专注的发展过程,并描绘出了一幅文学文本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动态发展图景。可见,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文化的视角,也有助于探索“符号相通”和“文本相通”对《西游记》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西游记》英译本 跨文化传播 文化符号学
  • 简介:俄国文学在《伊戈尔远征记》的辉煌之后蛰伏了500年,从彼得一世起开始对西欧文学进行模仿和追赶,到了普希金时代开始表现出独立的意识,到了30年代完成了自立的蜕变,其标志就是普希金与司汤达在相近的时间各自独立地完成了本国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探索并创作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 标签: 俄国文学 普希金 现实主义 自立
  • 简介: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这部小说主题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话题,关注普通女人的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本文尝试建构作为艺术文本的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的语言文化场,分析艺术文本中能揭示“女性心灵”的文化观念,通过对“道德”、“家庭”、“爱情”、“责任”和“聚和性”等文化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作家建构的文艺世界图景的同时,揭示作品中强调的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女性道德语言世界图景和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 标签: 语言文化场 文化观念 女性心灵
  • 简介:<正>巴克拉诺夫的中篇小说《自己》发表在《旗》杂志1990年第11期上。与前一时期苏联流行的揭露20——50年代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不同,《自己》描写的是70—一80年代的生活。因创作战争题材小说而著名的巴克拉诺夫在小说中假想的苏联艺术委员会的副主任乌斯瓦托夫为主人公,展示了“停滞”时期的官场风习及官僚主义者的道德与心理。作家说,“这部中篇小说是讲平庸的

  • 标签: 中篇小说 战争题材小说 剧作家 作品 官场 瓦托
  • 简介:进入90年代后,俄罗斯文坛上出现了不少新的和不大熟悉的面孔。翻开各种大型文学杂志,随时都可读到这些的作品,其中的某些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重视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报纸上不断有他们的谈话和评介他们创作的文章发表。有时他们当中某些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各种文学...

  • 标签: 现代主义 俄罗斯文学 长篇小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年轻作家 发表作品
  • 简介:的命运》和书的命运──苏联文学史评臆说吴泽林中国人熟悉肖洛霍夫的《的命运》。因为当年狠狠批过,过后又喷喷夸过。这不断它改写的碑铭,实际上便成了我们自己思想文化发展的里程碑。由此想到,每一时代、每一社会中人,对一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殊的解读,并因它...

  • 标签: 《人的命运》 苏联文学史 文学精神 人道主义 《归来》 文学史意义
  • 简介:尼特眼中,俄国形式主义建构了一种科学美学,通过对科学美学的批判,尼特完成了对俄国形式主义批判的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维度的介入。尼特通过文化研究的立场强调了文本符号的文化生成性,他反对和批判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并非绝对纯粹性的自我体系,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组织的表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文学一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现实、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

  • 标签: 本尼特 俄国形式主义 科学美学 意识形态批判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的一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