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我一直希望能回避离现实过近的题材,这类题材我写起来太过沉溺,又苦又累。可我的创作恰又是在现有生活的提醒和刺激下才开始的,倒也不是非要写不可,而是不写不得解脱,只得写来。着笔又恐情绪不定愤懑难平,不得不反复调整,自然文本中的许多意味也是经过调整而来,绝非由来就是。

  • 标签: 生活 创作 题材 调整
  • 简介:<正>整个天空都是蓝的,没有一点云彩。App的显示是,空气质量优,适宜各类人群出行。这样的好天气,让我想起布考斯基笔下的那些流浪汉,他们坐在草坪上,手里拿着啤酒无所事事。每当这个画面蹦出来,我的思维就停顿了,因为我不了解那个国度,也不了解布考斯基,更不了解那些流浪汉,我不知道他们在干吗,想干吗。这个时候,我就只能使劲回忆看过的为数不多的

  • 标签: 考斯基 创作谈 空气质量 我不知道 就这样 叙事风格
  • 简介:大四那年,我迷上了十字路口的红灯。红灯一亮,人们就不得不停下来,等待似乎成了唯一可做的事情。我常常站在等待的人群中,看横向的那条马路。马路上,行人来去匆匆,他们的每一步都在诉说着他们很忙,整座城市都很忙。当然,在他们的脸上,我看不到大喜或是大悲,因为无论是喜是悲都是需要时间以及情感的积淀的,因此,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张张符号化的木然的表情。我喜欢这种表情。

  • 标签: 创作 逃离 十字路口 符号化 表情
  • 简介:大约20年前,我在《新民晚报》上刊发了小小说《假酒先生》。小说中,那个老先生酿出了人间美酒,因为无名无分,市场上卖不动,不得已,斗胆假冒当下红火的白酒销售。这个老先生的形象在我脑中晃荡了20年,总感觉还有许多话要说,关于他还有许多故事。也有读过这个小说的朋友偶尔提到,当作茶余饭后的一个笑谈。我心里便萌生出写一个“大东西”的念头,终于在2013年的秋天,《假酒先生》被拓展成一个中篇,了却了挥之不去的心愿。

  • 标签: 假酒 创作 《新民晚报》 小小说 白酒销售 市场
  • 简介: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时间的精心组合,除了叙述方法上讲究现在和过去在时序上的巧妙连接外,作品里各个事件元素的本身也涉及时间的压缩与膨胀。在《红色游戏》里,主人公从准备下机到起身结账,这些动作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在这外部事件所占用的一小段时间里,他的意识正经历着澎湃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混杂。

  • 标签: 创作 文学作品 叙述方法 时间 主人公 事件
  • 简介: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初稿,自然也仅仅是初稿。小说里讲述的那些故事,是我从少年走向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是我生命中试图忘却但终究无法抹去的疤痕与记忆。所有和我一样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人,都有过这样一段非凡的经历。时代为我们青春的出场,设置出这样一幕幕场景:“复课闹革命”、“插队干革命”、“返城大运动”、“攻文凭”、“洋插队”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闯经济大潮等等。

  • 标签: 狂犬病 创作 长篇小说 成长经历 青年时期 五十年代
  • 简介:虽然"个人经验并不一定是审美的",但是大部分作家的创作往往从审美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开始。他们捕捉生活中每一点亮色,也毫不避讳生活的羞涩,因为这是他们独有的成长方式和理解生活的途径。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永不拒绝前进的作家,个人和世界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他们写作的终点,他们总是凭借一种源自内心的良好愿望和普世情怀,开始不一定深刻却绝对真诚地把眼光投向历史和人类的命运。这也是青年军旅作家曾剑写作近十年走过的路径。

  • 标签: 创作发展 军旅作家 个人经验 成长方式 生活 审美
  • 简介:不知不觉,我已写了三十年的诗。看来,到了我这种本应该把一切都放下的年龄,起码还有诗歌是一时半刻放不下的。一方面是自己难以割舍,另一方面是总感到有一只无形的手推着自己继续往前。

  • 标签: 创作 写作 宿命 三十年 诗歌
  • 简介:<正>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评论与创作相得益彰,唯有共同发挥作用,才可有健全的文艺,文艺也才能发挥其正能量。文艺创作需要繁荣,文艺批评更是不能缺失!文艺批评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有一点是任何批评家必须拥有的: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的责任。下面笔者先谈谈个人对于方法的一些拙见,然后再

  • 标签: 艺术批评 文艺创作 创作谈 艺术作品 心理学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
  • 简介:我生活在一座叫富阳的小县城里,除此外,我是个整日无所事事的人。傍晚我经常独自到富春江边走走,一般没什么目的,我只是想走走,至少心态上,我和那些散步锻炼的人不同一类。我是哪一类人,其实在写这篇创作谈之前,我从没想过,但愿写作可以帮助我认识自己,我对此并不抱任何希望。我总是边走边凝视前方的鹿山大桥,是一座横跨富春江的双塔单索大桥,几年前刚刚完工。我喜欢它白色高耸的外观,

  • 标签: 创作 游戏 富春江 小县城 大桥 写作
  • 简介:<正>8月,20028月,我想写点什么了。我翻了翻我以前的书,发现我的最后一篇创作谈写在1999年的8月,那是我成为专业作家的第一个月,我在那篇文章里说,我真喜欢这样的生活,太幸福,幸福得说不出话来。我说我在梦里都笑出声来了。我说我要开始写《小妖的网》了。今天再看那些字,却觉得奇怪。我相信再过三年,看今天的这篇文章,也会奇怪。很多时候,专业作家的位置会毁了一个作家,因为专业作家太幸福了,专业作家不用坐班,专业作家可以睡懒觉,专业作家被尊敬,专业作家是行政编制,专业作家去布吉旅游,就像领导一样。唯一的不幸福是专业作家经常要开会。可是很多专业作家爱上了开会,没有会开他们就会不自在。

  • 标签: 专业作家 小妖的网 创作谈 行政编制 我自己 我爱
  • 简介:这篇小说在我的写作中算是一个异类。现在看来它有许多遗憾,尤其是结尾,很是仓促。但我并没有修改它的念头——我不想用现在的思维去强制改变当初的想法。或许这篇小说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保持了一种近乎原始的写作冲动。除了结尾有些刻意外(因为能力所限,当时我没有想到更好的结尾),小说的其它部分是靠某种气息推进出来的。我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与自由。是的,自由,这或许是小说对我最大的意义。记得在电影《裸体午餐》中,主人公为写作下的定义:

  • 标签: 自由 写作冲动 创作 小说 结尾 主人公
  • 简介:我是从偏僻小村庄走出来的人。二十多年过去了,回过头一看,自己这么长时间坚持写作,究竟为了什么?如今,既不要远走天涯闯荡,也不要为生计奔波,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别人眼里,特别是村子人眼里,已经够安稳够幸福的了。岂不知,我在小县城的某一角,还在追求着属于自己的梦。尽管有时很困惑,也痛苦,写了这么久,没有名世惊人的大作,但老天赐给我的这种热情与信心,让我获得的满足,绝对是其余一切无法代替的。每当写完一篇小说或散文,那种轻松和愉悦,周围人无法体悟。

  • 标签: 创作谈 回过头 十三朝古都 精神意志 读书学习 八十年代
  • 简介:<正>这显然不是个好差事,实施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艰难得多。事情是这样,《南方文学》的黄土路策划了一个栏目,邀请作家就自己喜欢的小说,重新创作一个,有向经典致敬的意思。另外一层意思他没说,如何突破经典。这是个有挑战的项目,他和我说的时候,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相信每一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目录,所谓经典,无疑是

  • 标签: 鸡鸭名家 黄土路 南方文学 创作谈 《受戒》 大淖记事
  • 简介:小说家的理想状态便是一直写别人的故事,让别人的命运在自己的笔下荡气回肠。但是经常这么做,也难免会缺乏那种切身的痛感。因此有时候不妨调转笔锋,对准正在写作的这个人本身,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小说家”的这个家伙,你是谁?你有什么故事?你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 标签: 创作 抚慰 理想状态 人的命运 生活状态 小说家
  • 简介:关于"秧村",让我先说说家里家外这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今年农历新年前后,老家人纷纷议论,说有人掉到老井里,淹死了。井里淹死人的新闻时常听到,但,在秧塘(我小说中的"秧村")老家,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因为祖祖辈辈下来,这口老井从来就没有让人失足淹死过。这口井是秧塘的"圣井"。这口老井也扬名在外,甚至被人誉为"江南第一井"。老井位居村落中央,井深三丈有余,井底阔达。

  • 标签: 杂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近来,读了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中国学者汪丁丁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折点。当人类进入这个阶段,人们对物质的渴求要高于对精神的渴求。对于诗人而言,内心的尴尬和迷茫不言而喻。我们的诗人已陷人生活的泥沼难以自拔,在通往精神家园的道路上,遇到了深山峡谷的“瓶颈”考验。

  • 标签: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时代 创作 随想 诗歌 人类社会
  • 简介:我一直觉得写作是我通向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述方式,亦是我对抗孤独的一种方法。当那些看似毫无连贯可言的碎片——或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或是一个模糊的身影和某件事物,在半睡半梦之间反复出现,使我变得瞬间欢喜或焦躁不安,我便在那召唤一般的激情中希望以文字的形式将它们串联起来,这大概便是我小说创作的最初萌芽。而小说创作的真正缘由,我想和我一直偏爱带有荒诞之色彩的故事不能分开。这样说来,或许甚觉奇怪,然而正是那些奇妙、晦涩和朦胧之物引导我渴望抵达世界深处,教会我享受思考带来愉悦之时,

  • 标签: 小说创作 南方 内心世界 召唤 故事 荒诞
  • 简介:转眼间,我也写了七年了。再抬头看看那些写了几十年的,有时我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到那时候。倒不是我对文学的热情不够,事实上是我不太自信——太多科班出身的才子才女们,他们谈起文学来头头是道、洋洋洒洒,他们完整的文学知识体系和文化视野……都使我的写作变得十分可疑,仿佛滥竽充数的一份子,不小心闯进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进不了又退不出。我却还残留着固执的倔强。事实上,我也坚信文学是可以训练的,

  • 标签: 创作 才能 小说 文化视野 知识体系 文学
  • 简介:对我来说,《南歌子》是一部"离别"之书。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这个词,对我来说,是用三十年写成的长赋。这些年,独在甬上为异客,"何日归家洗客袍"这个转瞬即逝又似乎在一刹那间永恒的念头,成为我开始在叙述中重构故乡的根源。思念文成,梦回黄坦,对于我来说,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却是终身制的。用一本书写乡愁,必须在重复的线索中找到入口,百花开尽,朵朵不同,是一种挑战。

  • 标签: 离别 创作 《南歌子》 三十年 终身制 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