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正>卡夫列拉·拉尔(1889—1957)是智利杰出的女诗人,拉丁美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她一生主要发表了四部诗集:《绝望》、《柔情》、《塔拉》(即《有刺的树》)和《葡萄压榨机》。

  • 标签: 拉丁美洲 抒情诗歌 诺贝尔文学奖金 获得者 女诗人 爱情诗
  • 简介:1945年,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拉尔(GabrielaMistral)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诗人。拉尔的诗歌充满了“柔情”,是对爱的礼赞。爱情,是她早期创作中吟咏的主题。随着个人生活境遇的改变,她笔下的“爱”,从男女情爱延伸到对“母爱”的歌颂。

  • 标签: 米斯特拉尔 诗歌 母爱 大自然
  • 简介:<正>加夫列娜·拉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拉美诗人,也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作家。1945年,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拉尔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一年,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经历了流血、饥饿、屠杀以及一切痛苦磨难的欧洲人面对战争的

  • 标签: 米斯特拉尔 诗歌创作 爱的礼赞 诺贝尔文学奖 女性 民族文化的传播
  • 简介:<正>历代艾丽·勃朗姐妹研究中,人们难免为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艾丽为什么能写出《呼啸山庄》?1846年,勃朗姐妹的诗作失败,三个人商定各写一部小说。八个月之后,艾丽的《呼啸山庄》就写完了(其他两姐妹的《简爱》和《安格尼斯·格雷》也先后完成出版)。夏洛蒂和安妮的小说均有自己当家庭教师的经历为基础,有较强的自传色彩。后来却是艾丽的小说声誉最大,而且成了千古名篇。那么,艾丽究竟是哪来的生活积累?豪渥斯荒原如何哺育出一位20多岁的作家?从未体验过爱情生活的艾丽怎能写出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复仇故事?于是竟有一度所谓著作权问题,竟有小说实为哥哥勃兰威尔所作、或为其父帕特里克所作、或为夏洛蒂所作的各种猜测性的文字。其他肯定艾丽著作权的争论,也由于作家生平资料缺乏,难以做出令所有人信服的切实解释。

  • 标签: 《呼啸山庄》 艾米丽 夏洛蒂·勃朗特 创作源泉 家族人物 庄园
  • 简介:<正>不久前,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机会,使我有幸查阅了已故朗多尔福·柯里马尔迪的几份私人文件。他在一八八四年到一九○四年的二十年间,一直是都灵皇家图书馆无可非议的馆长。在这些文件中,有一些关于十四世纪的一份手稿的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可能是一篇未发表的文章的草稿。我觉得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公诸于众。那份独一无二,从未出版的手稿早于一九○五年就在那场众所周知的、焚毁了皇家图书馆的可悲火灾中化为灰烬。但朗多尔福·格里马尔迪已将其中几个短短的片断翻译过来,因此现在我们才能将它公开发表。这份手稿很

  • 标签: 马可·波罗 中世纪 印度 读书笔记 皇家图书馆 蒙古语
  • 简介:<正>玛塞尔·普鲁斯(1871—1922)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坛上有特殊地位的作家,也是法国文学家史上第一流作家。他度过与众不同的一生,创作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法文原名直译是《寻找失去的时间》。这是一部七卷十五册的巨型小说。奠定普鲁斯特在法国文学史上突出地位的就是这部小说。这样一个有特色的法国作家,在中国还没有人比较详细地介绍

  • 标签: 小说 二十世纪 突出地位 作家 普鲁斯特 传略
  • 简介:高耸的塞拉·内华达连绵起伏的群山逶迤至此而渐渐成了低矮的丘陵,条条溪流愈来愈细直至成为一片沼泽地。被称为史密斯的波科城就坐落在此处。从洒满落日余辉的红色大路上望去,夕阳与红尘浮濛一色,而那幢幢白色房子犹如晶莹的宝石点缀在群山之麓,熠烁在层层岩石之间,在夕阳

  • 标签: 校长 克莱特 史密斯 内格尔 学校 洋娃娃
  • 简介:每逢探监日,我便恶心。我希望媚黛待在家里,但我知道她将会一如往昔,按时前来,而后隔着纱屏,勇敢地摆出笑容,唱着那句老调:“亲爱的,他们待你还好?”哎,还是监狱,她以为他们会怎样待我?像白金汉宫的贵宾吗?我落得今天这个下场,都怪她不好。自然,我自己的一时糊涂,也不能说与此无关,不过,追根究底,真正负责的,还是她。她每次探监,总是坐在那里,装模作样的。她一生也是那样。我初遇她时,她才初入社会,便在报纸上引起过一番骚动。几年后,她以一个富家女的身分,不顾家庭的反对,选择了爱情,嫁给一个不名一文的马球员——因而风头十足。如今,在她丈夫倒霉,受谤和系狱的当

  • 标签: 我自己 想不起 汉宫 你喜欢 告诉我 第三天
  • 简介: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古,万人称颂。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告知)应束带见之。潜叹日:‘吾不能为五斗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职。”《莲社高贤传》有相同的记述。至于“五斗”究竟是指什么或指多少重量,文史学界却为之争论不休。据笔者所知,对“五斗”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 标签: 陶渊明 陶潜 故事 小人 人称 文史
  • 简介: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宣布后,西方对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的评论褒贬不一。虽然,品曾被称作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但是,剧作家本人一贯反对为他的剧作贴上任何流派的标签。品剧作的最大特点是剧中含有许多模棱两可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品的早期剧作《看房人》,指出剧作家的意图就是引导他的读者和观众在模棱两可的话语中和复杂多变的人物之间探索真相,而这也恰恰是品五十多年戏剧生涯的真实写照。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看房人》 哈罗德·品特 戏剧文学 题材
  • 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Robert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和艾略特、庞德、威廉斯、史蒂文斯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诗坛五巨擘.……

  • 标签: 弗罗斯特黑色 黑色诗歌
  • 简介:关于贝克特在国内的接受与研究,学界常有片面或偏颇之言。这些学者或出于主观臆测,或一叶障目,并没有对贝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全面的学术考察。从《等待戈多》的"内部发行"到《贝克特选集》5卷本的正式出版,从80年代的"荒诞热"到新世纪以来的"众声喧哗",国内对贝克的译介与研究不断发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本文则主要探讨三个历史时期(20世纪60年代、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研究的主要成就、特点与不足,并提出带有反思性的愿景。

  • 标签: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 反戏剧 反小说
  • 简介:<正>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第三部分中,马克思详尽地评述了在一八四九年六月十三日选举中获胜的秩序党的性质,及其在翌年三月十日选举中失败的过程。秩序党在哀叹自己的失败时,曾引用了一则希腊故事说:“……我们藏在洛依木马的肚子里潜入了神圣的依利翁城,但我们并不是象我们的祖先希腊人那样潜入的,我们不是占领了敌人的城池,而是自己成了俘虏。”马克思把这段话抄录在这篇著作中,用意是以秩序党自己的话揭露它的真面目。恩格斯在一八九五年版上还加了一条注,指明“希腊人”gre-

  • 标签: 阶级斗争 法兰西 特洛依木马 马克思恩格斯 故事 希腊人
  • 简介:本文是围绕《我的世纪》(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我的世纪》),对其作者、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君·格拉斯进行的一次采访记录.格拉斯对他获奖的感受、《我的世纪》的选材和成书过程、如何看待文本翻译、影响他世界观的人物和思想以及对21世纪的展望等问题做出了真实而又深刻的回答.

  • 标签: 君特·格拉斯 当代 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 成书过程 人物
  • 简介:<正>表意文字在中国没有躯干,没有形状,没有具象,没有轮廓,没有对称,没有轴心,没有似曾相识之感。没有可以简化、统一、推而广之的规律。不朴素,不纯净,不简洁,这便是第一眼的相遇。

  • 标签: 散文诗 语言 文字风格 表意文字 戏剧 墨迹
  • 简介:在温森的文学创作中,“故事”是一个关键词,独特的故事观也是其解构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温森认为故事的核心价值是文学性真实,故事重述是对概念化生活和传统真实观的挑战,是讲述者赋予世界秩序并重构世界的方式;故事的话语范型是私语性讲述,用小话语突破宏大叙事,体现个人对于话语的介入和构建;故事的功能是延异性转变,由于故事具有重构、传递经验和隐喻功能,讲述故事可以探索可变多元的主体;故事的表现形式是否定性表达,由于受到“否定神学”影响,温森在作品中启动多种“防御机制”来反对确定性,用排除和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在西方文学“故事转向”的背景下,研究温森的故事观对研究后现代文学形式变革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温特森 解构主义 故事观 个人话语
  • 简介:本文从话语权、权力和宗教三个视角阐释了《使女的故事》中的政治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女性生态预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中宗教与政治的未来小说。

  • 标签: 《使女的故事》话语政冶 权力政治 宗教政治
  • 简介:本小说是美国当代作家辛西娅·奥兹克于1990年获欧·亨利小说奖的名篇佳作。小说描述了一位已年过半百、性情怪僻的知识型女人,在物色意中人时把一位偶尔遇到的年轻潇洒的画家当成了自己的知音,并随即以历史上的两位著名文学家之间的爱情佳话作为参照,来培养这位年轻人对自己的感情。然而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这位画家就心事重重地匆匆离开了。

  • 标签: 中篇小说 美国作者 当代
  • 简介:<正>英国小说家安东尼·罗洛普(AnthonyTrollope,1815-1882)的《自传》写得快不快?全书完稿于1876年4月中旬,费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跟他平时写小说的速度差不多快。同年他留给儿子亨利·罗洛普一封信,要儿子等他去世之后再拆信。信中说,“附在这里的是我一生的回忆录,我希望你把它作为我送给你的礼物收下。我的用意是在我去世之后将其出版,并由你编辑。……是否作些删节或删节什么内容,由你决定。但是,我不希望加进

  • 标签: 讽刺小说 萨克雷 狄更斯 乔治·爱略特 英国小说 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