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位多情的作家说,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我没有这么美丽。但是有个女儿,对一个男人来说,真是一种无尽的牵挂。女孩儿就像是一件玻璃器皿,不管是宫廷里的藏品,还是民间的家常器具,都是一种工艺。它是那么的娇脆,又是那么的不离不弃。有那么一些时候,你感到仿佛是一枚危卵,紧不得松不得,煎心得很。一个朋友给我短信:正在忐忑不安吧!准备好西瓜和可口饭菜。是啊,这两天高考,我小心

  • 标签: 玻璃器皿 在阳台上 对我说 前半生 流水声 《羊城晚报》
  • 简介:《红楼梦》有《好了歌》,《好了歌》中“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闭了”四句,沉痛利落,让爱财守财成奴者惊出一身冷汗。时光倒转到上古时期的《诗经》时代,同样的醒世歌谣却有着另一种写法:

  • 标签: 《好了歌》 诗眼 《红楼梦》 《诗经》 上古时期 歌谣
  • 简介:<正>父亲过世后,时常提醒自己,以后要多孝顺她,让一辈子穷苦煎熬过来的母亲多享些福。今夏请了假,携小儿回乡探亲,走前又领着母亲和妹子在西安城里住了三日,游玩了华清池兵马俑,转逛

  • 标签: 母亲会 西安城 我的母亲 抱抱 挥手告别 不知道
  • 简介:<正>一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欧洲十九世纪末,可是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澳大利亚文坛现实主义流派一统天下的单调局面才有所改变。继切斯特·科伯之后,澳大利亚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他们不仅吸收了欧洲的文化传统,而且勇于实践,把现代派的写作手法运用于小说、戏剧等艺术领域,写出了大量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现代主义小说,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帕特里克·怀特的小说《风暴》就是此中之一。

  • 标签: 《风暴眼》 澳大利亚 帕特里克·怀特 文学创作 现代主义小说 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作品《纽约三部曲》中的《玻璃城》除了侦探小说故事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以外,奥斯特常用的叙述技巧是多文本层次。作品中叙述层次丰富,也证明了奥斯特喜欢混淆实际文本和虚构文本的叙述。在小说中奥斯特没有区分真实文本和虚构文本之间的差别,很多时候不同文本混合使用增加了小说的叙述层次。

  • 标签: 叙述技巧《玻离城》叙述声音 叙述层次
  • 简介:<正>日复一日,在公共汽车站前等车上班时,我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遥望"那家连名字也没有的玻璃店。说是"遥望",是指一段心理上的距离;而实际上,玻璃店与候车点不过五米之遥。整块的大玻璃,像无字的广告牌竖在门口,让人相信这家店有足够的实力提供足够的好玻璃。天气好的日子,玻璃冰冷的光直接射到等车的人们眼里。爱美的女人走过去,往往拿它当镜子照一下自己。而不远处无所事事的男人,则通过眼角的余光搜罗镜中那自恋的女人像。店里时常传出玻璃碎裂的声音。豁啷啷,哗啦啦,嘶啦啦,一阵又一阵,像

  • 标签: 自恋 罗镜 买东西 她说 长途旅行 我爱
  • 简介: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无确定意义的能指游戏,主体性不复存在。奥斯特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西方哲学与文论对语言与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玻璃城》 语言 主体性
  • 简介:一曰高古诗云:“千般贵在无过达,一片心闲不奈高。”二曰清奇诗云:“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三曰远近诗云:“已知前古事,更结后人看。”

  • 标签: 古典文学 文学作品 《诗有十体》 诗词
  • 简介:《前赤壁赋》选人多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然而《大学语文》对该文的注释、译文、提示,一是未能指出重点,如“知”;二是未能道明难点,如“变”与“化”;三是流连于景物赏析上。本文意在纠偏,正视其义。

  • 标签: 《前赤壁赋》 文眼 苏东坡 人生哲学 佛老思想
  • 简介:<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叙事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代西方小说的发展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叙事学”是以虚构的叙事文学(主要是小说)的内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叙事文体的本质特征及形成因素,力图解开叙事体从文字到语言信息到艺术作品之间的奥妙。鉴于此,我们又可以认同:“叙事学”是一门包容性比较强的学科,可以引进到所有“叙事体”文学的研究中。作为叙事文学的一种,报告文学必然与小说文体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叙事观点”、“叙事笔调”等方面,探讨斯诺的叙事风格。

  • 标签: 形成因素 研究对象 内在规律 报告文学创作 艺术表现力 叙事风格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典童话因其母题价值成为英美文学改写的重要标靶,在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改写也从以往对母题的肯定、重复和巩固转变为对母题的质疑、颠覆或瓦解。本文以唐纳德·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安·萨克斯顿的诗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雪孩》为例,分析当代戏仿在瓦解《白雪公主》母题方面的共性,指出上述文本在意象选择、人物刻画以及情节设置方面揭示了隐藏在母题背后的“权力之”,从“规训”和“惩罚”两方面展现了“全景敞式监视主义”对女性主体的监视机制,挖掘出女性间嫉妒的父权根源,展现了经典童话中“真理”的叙述性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达到了挑战权力话语的目的。

  • 标签: 白雪公主母题 戏仿 权力之眼 全景敞式监视主义
  • 简介:口头传统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南方文化的基石,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视觉文化迅速发展,在美国南方文化的传承和重建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方文学中的视觉元素对人物身份的形成作用日益明显。本文从当代视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美国南方女作家波特的《老人们》和赫斯顿的《他们望上帝》中的照片等视觉元素,认为这些视觉元素在女主人公解构传统女性性别、种族身份,建构新的独立身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本文指出视觉将为美国女性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视觉 凯瑟琳·安·波特 佐拉·尼尔·赫斯顿 美国南方文化 美国南方文学
  • 简介:《论语》的文学性历来很少受到关注,偶有涉及,也大多集中于“侍坐”这样场景具体、对话详细、人物众多的篇章。纯语录部分言简意赅,自有不同于《论语》其他部分的文学特色。其文学陛不仅体现在褒扬人物时程度有区分,还体现在通过只言片语塑造人物形象。纯语录在表达贬斥感情时特点也比较突出,不仅注重使用多样化的直接否定词,还通过反问和虚词的使用来加强否定色彩。《论语》这种文质兼重的文学特色影响了后世诗歌和散文创作。

  • 标签: 《论语》 纯语录体 褒扬 贬斥 文学性
  • 简介:晚唐小品文作家陆龟蒙的自传小品《甫里先生传》《江湖散人传》,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坦露个人志趣情怀,描写脱俗逸行,以彰显自我,标榜个性。同时,这两篇小品也促进了自传小品的发展;大体而言,《江湖散人传》肇开自传小品中采用虚拟问答之先路,《甫里先生传》则是史实性自传的写实与文学性自传的虚构高度融合的典范之作。尽管仅为二篇,但无疑在自传小品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陆龟蒙 自传体小品 《江湖散人传》 《甫里先生传》
  • 简介: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对《圣经》文学的出色继承,维持了一种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念也决定了忏悔文学的发展方向.主体性第一人称叙述与独白式倾诉构成其话语语式.其真诚的理想影响到了不信教的文学创作,使忏悔文学溢出宗教语域,产生了卢梭式的恢复了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的新的忏悔文学.

  • 标签: 文学创作 《忏悔录》 第一人称叙述 独白 奥古斯丁 《圣经》
  • 简介:εποπουα是《论诗》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艺类,而《论诗》中对这一艺类的表述却多有变化,理论展开颇有玄奥。《论诗》1447a29—b2是《论诗》解释史上的一个疑难语句,绝大多数注疏者均视此句中的εποπουα一词为衍,加以删除。本文从《论诗》本身论述结构上的严格对应关系,认为εποπουα必不为衍;并根据《论诗》特定解释传统的启发,揭示其中的隐微手法。释解1447a28—b2句意之疑难,廓清《论诗》中εποπουα之名与义。名实相符,而后名正言顺,显豁出εποπουα在《论诗》中严格的、深层次的理论意涵。以表明其为亚里士多德对我们今天称之为“叙事文学”这个大类进行探究的理论意旨,εποπουα可以囊括“小说”这样的艺类,并且在某些重要方面恰恰会显示出作为叙事文学成熟形态的小说的诸种特征。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论诗术》 文体 εποπουα 小说
  • 简介:我们能够从书信的文字交流中,在一定程度上捕捉到一些与写信人和看信人有关的客观事实。这是因为书信的文字语言中包含着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各种信息。在一部小说中,这些信息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的?或者说,小说如何利用书信这种语言交流形式来达到叙述目的?本文就这个问题,通过分析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宣言》这部典型的书信小说,来揭示书信小说的构造及特征,并通过解析小说中书信与小说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宣言》这部小说的表层内容与深层内容之间的差异。

  • 标签: 有岛武郎 《宣言》 发话人 受话人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