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正>诗是发现,还是创造?这是一个涉及到艺术哲学的有趣问题。正如科学是发现还是创造的问题一样。科学规律,从祖冲之的圆周率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从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到现代人的宇宙模型,显然都不是人类的创造,

  • 标签: 宇宙模型 艺术哲学 自由落体 唐子西 胡仔 仲尼
  • 简介:本文结合三部/篇文学文献,从"风格"学说、李渔、喜剧与悲剧、艳情小说与言情小说、细读、历史语境、比较文学、学科历史的写作等方面探究西方学者研究问题的视点所具有的可能的借鉴作用.

  • 标签: 艳情小说 言情小说 比较文学 历史语境 寻找 悲剧
  • 简介:塞林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那种口语性的文学风格和悲观的哲学思想震撼了法国文坛,尤其是他那放荡不羁的语言和他独特的文体所具有的魔力,无时无刻不打动着国内外读者.不过,在文学创作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猥亵下流的语言,特别是由于二战期间投敌的卑劣行径,塞林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愤慨,甚至遭到蔑视.

  • 标签: 口语文学 塞林 法国 20世纪 文学风格 悲观思想
  • 简介:鲁迅《野草》中不少作品以梦的方式所写的朦胧梦幻境界,实际上是一种幻觉型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其晦涩混沌超出了人的经验和想象力,形成了特有的违背人的基本逻辑观念的颠倒及思维形式和思维定势的反常特征,并流露出鲁迅自我的潜意识。

  • 标签: 鲁迅 野草 幻觉型 颠倒 反常
  • 简介:《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发轫之作,它在作者的所有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不仅反映了他所受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也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写作习惯。本文从这部回忆录入手,概述奥斯特小说中若干常见主题如父子主题、受难主题和书写主题的形成及其所隐含的存在主义观念和犹太思想,以及作者常用的反体裁叙事模式。

  • 标签: 奥斯特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主题 反体裁叙事
  • 简介:沈从文塑造的原始淳朴而又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与当时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寰象大有不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并非普通“乡下人”眼中的乡土风光,甚至不是当时原本的湘西。笔者以为他笔下的湘西风景源于他独特的。乡下人”与“都市人”身份融合视角下的书写,这是沈从文对湘西风景进行的再“创造”,是他以独特的文化“他者”身份视角“创造”出来的“乡村乌托邦”。在沈从文看来,既是用以疗救中国社会的办法,更是他文化的精神提升和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了作家的一生。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 “他者” 风景 创造
  • 简介:本文主要选取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通过分析其悲剧性情节与作家生活经历的内在关联,指出由于作家自我克制的情绪和含蓄隽永的笔调使其作品在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的同时呈现出一种"优美"、"悠远"的境界。

  • 标签: 湘西 悲剧 优美
  • 简介:<正>最近我写了一本小书,题名《美国现代小说的风格:1900—1945》。那本书考察了九位小说家的实验,着重在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和文体特色等方面。写完之后,我发现除了他们各自存在的不同特点之外,还有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值得归纳,一些相似或相反的倾向值得比较和研究。这些问题虽不敢说个个都涉及到有关创作的规律,但作为一个时代的

  • 标签: 美国现代小说 海明威 德莱塞 斯坦贝克 菲茨杰拉尔德 福克纳
  • 简介:中国古代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题画诗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古人非常讲究题画诗,诗与画相得益彰。但也有这样的情形:原画未必有多高的艺术水平,题画的诗却写得特别精彩。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之一就是一

  • 标签: 题画诗 再创造 春江 苏轼 诗与画 原画
  • 简介:迄今为止,悬疑片中常见的女性形象有三种:穿着死板西装的女上司(如:《邦德》系列中朱迪·丹奇女爵士扮演的M、《谍影重重》中琼·艾伦扮演的CIA主管)、超级女间谍(如:《双面女间谍》中珍妮弗·加纳扮演的女间谍)、老处女侦探(如:《头号嫌疑犯》、《马普尔小姐》中的侦探)。瓦妮莎·迈克尔·门罗与以上三种女性迥然不同,她干练、勇猛、高效,智慧与美貌并存。

  • 标签: 女性形象 史蒂文斯 理想化 泰勒 作者 非洲
  • 简介:50年前,在台湾海峡对面,一个还在读小学的孩子,从阅读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老上海》杂志、张爱玲的小说以及当年由沪去台“老上海”们的口述笔录,被“百乐门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他,一遍遍地想象着当年的“百乐门传奇”:圆形灯柱,通体透明、晶光舞池:弹簧地板,

  • 标签: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门文化 百老汇 复古 时尚 东方
  • 简介:君子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名词,它约束着中国古代人们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社会,对于君子的研究从未停止,这些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君子的概念,对当代社会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影响。

  • 标签: 君子 人格 心理研究
  • 简介:<正>西方对于《浮士德》的“各种研究著作堆积如山,仅仅开列一个书名目录就要超过本书的容量”。在德国,《浮士德》研究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浮学”,较之中国的“红学”研究还要广泛、深入和持久。在中国,对于《浮士德》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远不如西方那么热烈。但是,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几十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不少歌德及《浮士德》的研究、评论家,发表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研讨文章。本文试

  • 标签: 研究述评 浮士德精神 评论家 文学史 研究著作 评论者
  • 简介:文学研究与理论一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周小仪近些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文化研究都在不断升温,给文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首先是文学批评的对象与范围扩大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了。许多过去传统文学批评不屑一顾的东西,如侦探小说、科幻作品、...

  • 标签: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 文化批评 杰姆逊 莎士比亚
  • 简介: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Duras,1914-1996)是法国当代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剧作家。1984年,小说《情人》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从此获得世界性声誉。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过程中,她写下了30多部小说,10多部戏剧作品,指导参与了20多部电影的拍摄完成。

  • 标签: 当代小说 玛格丽特·杜拉斯 龚古尔文学奖 《情人》 电影剧作 戏剧作品
  • 简介:《小团圆》是张爱玲后期的作品,带有自传的色彩,它里面有丰富的比喻,对张爱玲后期作品研究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张爱玲的小说集《小团圆》中的比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比喻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初步探寻了形成这种比喻特色的原因。

  • 标签: 《小团圆》 张爱玲 比喻 特点
  • 简介:《文心雕龙》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玉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有以玉色泽之润喻文辞之优美;以雕玉的工艺喻文章的文采;以珠玉之声比喻文章的精妙;以玉的价值比喻经典文章的珍贵。与玉相关的词在《文心雕龙》中也出现了很多次。玉的出现频率比部分文学术语还要频繁,并且有着特殊的内涵,因此玉可以尝试着作为一个文学术语进行研究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学术语
  • 简介:张伯伟著,28.5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版,定价10元。本书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对钟嵘及其《诗品》的全面研究之著。全书由考论篇、资料篇及附录三部分构成。考论篇共八章:第一章"家世与生平",据唐以前的史料订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钟氏家谱》的讹

  • 标签: 钟嵘《诗品》 批评方法 南京大学 诗学体系 三章 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