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和抒情诗体,其功能是多样的,不断发展的。早期文人虽已具多种功能.但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或侑觞劝酒,或娱宾遣兴,或酬唱交际。随着乐的分离,体表现领域的开拓,日尊,功能也在不断丰富,的认识讽谏和抒情言志的功能得到彰显,并最终因此与诗文并驾齐驱、比肩争流。

  • 标签: 词体功能 娱乐功能 交际功能 认识讽谏功能 抒情言志功能 文学研究
  • 简介:清季词坛大家王鹏运对词律颇有心得,能用自己对词律的独特认识来指导自身创作,律观通达而敢于突破。王鹏运对词的典型特点把握得比较准确,对词的价值和功能有深刻的体认,其观本色当行。二者可见出一代学家的风度气派。

  • 标签: 王鹏运 词律观 词体观
  • 简介:金元全真上独树一帜,其选调用韵均独具特色。全真道士修改了原本艳俗的词调名,增添了道教修炼内容。在律上全真存在曲化倾向,如多用衬字以及平仄通押等.但是其与真正的元曲曲律有所区别,体现在衬字字数少、在韵律上仍不独立、平仄通押偶一为之并非刻意等。全真道士用韵口语化倾向强,下字自由,不拘诗韵。这些特点体现了全真是词曲之际的过渡形态,是研究律学、曲律学、语音史的重要史料。

  • 标签: 《全金元词》 全真词 词体 词律 词韵
  • 简介:纳兰性德所处的独特的时代,他自身独特的思想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边塞不同于一般,消失了传统边塞作品豪放刚健的气质,充满温婉柔媚的蕴致.颇具阳刚特征的塞外风物与词人内心的缠绵凄情的奇特呈现,边塞题材与婉约词性的巧妙结合,显示了纳兰边塞卓绝不俗的个性.其契合点在于他对情的体认和表述受晚明情观的影响,重情、深情、任情.于是,他自觉地提升了意义,并把闺情的叙写置于边塞的核心,表示他在乎的是情的充分表达,而不是边景个性的保持,他只是把边景作为情感表现的大背景而已.

  • 标签: 纳兰性德 边塞词 词体个性
  • 简介:观即人们对词的体裁特性的认识和见解。吴世昌先生充分肯定的音乐文学特性,从'合乐歌唱'的角度,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宋代乐府;强调是抒情文学,言情是其'本色';主张历史地认识,批评有些论家仅站在文人格律诗的立场看待,吴先生以史学家、文学家的身份论,求'真'求'美',而不是如政治家、道学家以政治的、道德的、事功的评价代替历史的、审美的、艺术的评价。这是值得肯定的态度。

  • 标签: 吴世昌 词体 词体观 音乐文学 本色 抒情文学
  • 简介:仁是清初文人,被称为“清初十才子之一”,著有《七颂堂集》,在创作和学理论研究上均有建树。文章主要从主题内容、艺术特色、风格成因三个层面分析论述刘仁的

  • 标签: 刘体仁 闲适 婉约 隐士
  • 简介:李煜之死乃政治斗争决定,与其作无关。李煜之死与其之间的因果关系乃后人建构,这个观念在后世不断被强化。事实上,在五代、北宋初期属于“小道”、“艳科”范畴,遭到士大夫的轻视和鄙弃,地位极其卑贱。然而随着地位的提高,后人将他们所处时代词地位状况投射到五代、北宋初期,认为在当时不仅能够登堂入室。而且能够成为朝廷大堂上构陷他人的证据。这是古人以今律古的误判。

  • 标签: 李煜之死 词体地位 以今律古
  • 简介:周济首先提出“尊”一,并且依此阐发其学主张,着重于“论莫先于品”、“意能尊”和“以存史”三个角度予以展开,开辟学研究的新境界。同时也使得学尊研究渐入人心,对词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周济 尊体
  • 简介:有清一代的学家都力图改变为“小道”、“末枝”的局面,使之自觉地表现出重大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感表世界,常州派进一步从的起源,言情等角度来论证“诗词一理”的主张,从而达到推尊的目的,他们突出的表意情,强调词人精神情操的培养,提倡雅正的风,体现出鲜明的道德伦理性和政治责任感。

  • 标签: 常州词派 尊体论 雅正 清代 起源
  • 简介:谈论,许多论者,或抓住长短句的特殊句式,认为生成于前代乐府诗或唐代近体诗;或抓住其赖以生存的音乐条件和“倚乐而歌”的音乐特性,认为其生成于隋唐燕乐.这种偏向于诗乐浅层的流弊,造成始终是一个模糊概念.将其称为“长短句”、“诗余”、“乐府”、“曲子”等便是没有全面系统地深入到的文化和文学本源深层的表现.作为

  • 标签: 诗乐离合 诗乐结合 词体 乐府诗 新音乐 音乐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苏轼发展中的作用,许多论者从“以诗为”“韵”等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苏轼的众多题序,可以发现苏轼对当时业已形成的功能和特征的态度,并进而从其对词的态度上,追寻苏轼的文化价值取向。

  • 标签: 苏轼词 题序 接受 革新
  • 简介:唐圭璋先生的传习思想包括传习指导思想与传习方法理论两方面的内容。在“上不类诗,下不类曲”的总则之下,他提出习的读、作词、改三步骤及相对应的方法,同时,他以实际传授行为传达出对解与训练作词的识见,从中可以见出系统而细致的传习理论与知行合一的传习理念。其传习思想上承宋元以来的传习传统,下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传习系统,兼具传统与现代两种色彩,代表了近现代词传习形态的转型特征。

  • 标签: 唐圭璋 传习 转型
  • 简介:徐绍棨的《律笺榷》和《通》是清末民初声律研究的名作,曾受到龙榆生、詹安泰等人的高度评价。《律笺榷》精思傅会,为近代以来补订《律》的集成之作,并将词谱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通》以"自然见律"说为理论内核,代表着清末民初声律研究的重心由音律到"格律"的转向和突破,初步解决了在面对艰深的音律和纷繁的体式时该如何把握声律的问题。

  • 标签: 徐绍棨 《词律笺榷》 《词通》
  • 简介: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宋代湖北作者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宋代的湖北,作者及作者作品存量很少,有影响的作者及高质量的作品更少,是创作的严重沉寂区。

  • 标签: 宋代 湖北 词体作者 统计
  • 简介:木斋先生的新著《曲发生史》,以原始材料为基础,考辨源流,并将宏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微观的个案研究相结合,新论迭出,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一些新观点的提出,不一定能得到人们(包括笔者)的认同,但它至少能给人以不同程度的启发,引发人们做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思考。

  • 标签: 木斋 《曲词发生史》 新观点 思考
  • 简介:民间无格律,格律是文人特有的,是文人为应歌而采用的技术性手段。而格律的形成,又与文人“依调填词”中“调”的本位转移关系密切。文人开始作词时乃是依一定“曲调”填词的,而当广大文人参与歌词创作后,他们对歌词原生性音乐无法把握,又要求合乐可歌,故根据自己熟悉的、信赖的平仄“字调”填词。当这种按平仄字调填词成为文人歌词创作的主要手段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体格律的定型,实现了完型化。

  • 标签: 依调填词 曲调 字调 格律 完型化
  • 简介:宋代词学发达,因此选词活动也很兴盛。由于编选者所处的时代的原因,对词的理解较少有时代的偏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宋代词选来管窥宋人的观。“娱宾遣兴”是之为的社会功用;“雅”是之为的体制特征;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之为的双重价值。

  • 标签: 词选 词体 宋人 娱宾遣兴 词学 宋代
  • 简介:况周颐以“重、拙、大”为学理想构建其理论体系,并指出“中求”与“外求”的途径与方法来实现其学理想。这些提法不仅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更是其论的创新之处。

  • 标签: 况周颐《蕙风词话》 词中求词 词外求词
  • 简介:刘永济先生作为20世纪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学研究与的创作兼擅,而且即使在的鉴赏领域,也体现出了理论倡导与鉴赏实践并行的趋向。从他先后编选的两部词选来看,他的鉴赏主要从性情、时运、辞章等方面着手,其鉴赏的重心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并有诸种作鉴赏方法的理论概括。

  • 标签: 刘永济 鉴赏论 “寄托说” 鉴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