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四届年会将于2015年6月12日-6月14日在北京湖北大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承办,诚邀全国高校从事英语文学研究与教学的专家学者踊跃参加。

  • 标签: 大学英语 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 学会 中国 会通
  • 简介:哈洛薇夫人站在自家维多利亚式小楼卧室敞开的窗户前,注视着小汤米·莫里斯。在酷热难耐、空无一人的操场上,小汤米正无力地走着。他扇着衬衫衣角,想让自己凉快些,然而一点效果也没有。他捋了捋黏糊糊的额头上的头发。其他孩子懒散地站在靠近教室搭建的一个凉棚底下,那里可以躲避中午的烈日。值日的老师是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她也站在凉棚下面。她朝汤米喊了一声什么,可汤米没有理会她。汤米终于走到操场中间,他疲惫地弯下腰,捡起地上的那条羊毛围巾——早晨,他把围巾戴在他堆的那个雪人的脖子上了。

  • 标签: 酷热难耐 摇摇头 学校大门 午饭时间 屁股坐 乌云密布
  • 简介:苏珊·弗里德曼的《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是一本女性主义的文论经典。该书聚焦于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内的学院派女性主义的课堂教育和学术活动,除了论述其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发展成就,更主要是应对其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僵局。针对多元文化主义、全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其他理论的交汇和挑战,弗里德曼指出女性主义理论的未来在于拥抱矛盾、移位和变化,用定位式认识论来超越性别、肤色和差异的简单二元对立,用空间化地缘政治思维来补充历时性思维。

  • 标签: 弗里德曼 《图绘》 学院派女性主义 地缘政治
  • 简介:徐渭、李贽、汤显祖和袁宏道,一直是晚明文学的面旗帜。但这位名士之间,却没有太多的交集,除了袁宏道与李贽、汤显祖有过几次面晤外,其余诸人之间并没有当面交往的确凿记载。特别是徐渭、汤显祖这两位身兼诗歌、戏曲创作的两栖作家,既是晚明文学思想研究的焦点,又是明代戏曲史的宠儿。可惜二人终生未能谋面,那么,我们对这两位文学巨擘可能并肩作战或衣钵授受的历史细节,只能依靠一些书信上的交往来还原了。这个时候,他们文集中的赠答诗歌、尺牍及仿效之作,就成了勾勒二人文学互动的关键线索。而汤显祖的

  • 标签: 芳树 戏曲创作 赠答诗 戏曲史 鲍泉 《春江花月夜》
  • 简介:七、多元视角之开拓与选题之创新选题和求道,有其类似点,都必须上下求索,尝试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考察问题,斟酌可否。吾人思维却难免存有盲点:或者"道在迩,而求诸远";或者"行之而不著,习焉而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如果一味舍己芸人,向外驰求,未免可惜。创意的选题,可以有一种简而易行的方式:何妨就地取材,针对行之有年的,探求得更清

  • 标签: 舍己芸人 文史研究 多元视角 上下求索 论文选题 研究计划
  • 简介:寄周其相[1]正月二日月未圆,横塘之波木兰船。红灯晶荧船未发,有人来赠双玉盘。盘盈盈何所将?真珠密字三千行:下言加餐保玉体,上言努力扶君王;其余字数细如织,半是相规半相忆[2]。开盘读罢中心哀,世皆欲杀君怜才。桓伊吹笛柯亭至,伯牙弹琴海上来。平生珠泪双双落[3],落在高山流水曲[4]。三更携手别河梁,一举风前学黄鹄。

  • 标签: 五陵年少 流水曲 柯亭 桓伊 安道 萧颖士
  • 简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催生了一个启蒙的现代神话,而法国作家米歇尔·尼埃在小说《星期五》,通过重构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情境,质疑启蒙理性主体。在尼埃看来,没有他者的世界违背人类心理常规,必然导致主体的失常。尼埃的这一认知是对笛福创造的所谓理性主体神话的颠覆。在颠覆原有神话的同时,尼埃希望借助"太阳之城"这一概念,创作具有其个人风格的新的主体神话。不过,他的这一尝试给小说带来不少不和谐音。尽管如此,鉴于其哲学高度,《星期五》仍不失为针对鲁滨逊神话的重写范例之一。

  • 标签: 图尼埃 鲁滨逊 主体 他者 神话
  • 简介:自古以来,先贤、名贤之于文化的发展就备受世人瞩目,也受到了普遍的敬重,《礼记》中有谓:"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亦有云:"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所谓"瞽宗"者,古之学校也,《礼记》所谓"西学"者是也。西周天子设立大学,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为辟雍。道德标杆的楷范作用,自然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东汉末年,"孔融为北海相,郡人甄士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其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范晔

  • 标签: 瞽宗 沧浪亭 虎丘 配食 大司乐 辟雍
  • 简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著名的监狱电影,也是一部以"自由"和"反体制"为主题的电影。影片中的"自由"主题通过多种层面,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呈现于情节之中。劳动,阅读,书写,音乐,都在这些论题和背景下,自由伴随着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认同,支持着有关希望的叙述。

  • 标签: 《肖申克的救赎》 自由 反体制 象征 希望
  • 简介:桃丽娜是《伪君子》闪闪发光的智慧底层人物形象,她是所有人中最理智、最清醒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桃丽娜的言与行,展现她异于常人的辩思能力,展现她的智慧之光。更多还原

  • 标签: 桃丽娜 智慧之花 处事方法
  • 简介:现在许多人都知道古代"渤海"一词是涉及地理、政治、文学等多层面的较为复杂的概念。其实,它的原始含义或基本含义很简单,就是指我国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内海,且一直沿用至今。如《庄子·说剑》:"绕以渤海,带以常山。"

  • 标签: 渤海县 棣州 忽汗州都督府 渤海郡王 大祚荣 左骁卫大将军
  • 简介:美国后现代作家多克托罗善于运用各种杂糅手法打破历史和现实的界限,对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有力抨击。本文从历史事件和虚构事件的巧妙杂糅、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身份杂糅、人物命名杂糅的历史影射三个方面探讨了多克托罗在《皮男人》中将历史与虚构杂糅的后现代叙事特征。作者通过对种族、性别、阶级歧视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阿波罗号登月”这一历史事件的“去神秘化”,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行为的表演性、话语的虚假性以及权威的压抑性。

  • 标签: 多克托罗 《皮男人》 历史 虚构 杂糅 去神秘化
  • 简介:汤亭亭在《中国佬》植入多种图像符号,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一起构建文本表征系统,直接参与到意义的编码与生产之中。图像符号本身因其丰富性和系统性而构成一个视觉表征系统,与文字表征系统形成互相阐发、互相碰撞的互文性关系,混合交织而成图像句子,不断地为小说文本生成新的意义。表征文本是权力斗争的主要场所,在《中国佬》的视觉表征体系,"帝国权力"将包括华裔、越南人在内的亚洲群体表征为属下与他者。作为掌握"在地权力"的边缘群体的一员,汤亭亭借助"在地化文本"进行反表征——运用图像句子来质询"帝国权力"将华人祖辈从主流历史抹除,通过定型化的意指实践将其种族化、他者化,从而建构华裔族群自己的历史与身份。

  • 标签: 《中国佬》 图像句子 视觉表征 反表征
  • 简介:本文对弗尔的9·11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中所出现的“创伤迁移”现象、主要特征、在小说中的表征、以及透过这一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美国后9·11时代的文学思潮等方面予以梳理和探索,以引起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 标签: 9·11 历史创伤 创伤迁移 互文性
  • 简介:明末杨尔曾编撰的《韩湘子全传》,是一部集韩湘故事大成的小说。小说在对历史材料的取舍塑造了韩湘形象,并使之定型。从表现形态上看,小说的道情渊源使韩湘形象呈现出带有民间文化旨趣的世俗倾向。韩湘形象的系统化,也为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序列的丰富做出了贡献。

  • 标签: 《韩湘子全传》 韩湘 人物形象
  • 简介:李白一生漫游干谒,入越,其现存干余首诗歌涉及越之地的有近五十首。这些诗篇,一半是他在游越期间所作,另一半皆是抒发其对越的赞美、向往和留恋之情。李白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赋予越中山水新奇、卓绝的精神气韵,而越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也强烈吸引着李白,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给李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到足够他宣泄激情和诗意的驰骋平台,成为他一次次精神炼化时的寄情之处。

  • 标签: 李白 越中诗 越中行 越中情
  • 简介:在《李尔王》,国王既是正义的象征,又是法律的源泉,然而集土地与王权一身的英国国王在退位之际,内心最渴望的却是爱。无论是法律,还是正义,都必须以强力为基础和保障,但爱则必须摆脱强力或暴力的特征。法律与正义属于国家和社会范畴,而爱则存在于个体之间;法律必定以个体自我为起点和终点,爱却意味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法律和正义均以相互性为前提,爱则必须超越自我,必须打破相互性和因果性的逻辑,因此爱与法律和正义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的张力。

  • 标签: 《李尔王》 法律 正义
  • 简介:余华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部长篇小说比中短篇小说更能突出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他的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转型,塑造的人物形象从“符号化”转向“真实化”,因此研究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对深入探讨其创作有重要意义。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兄弟》是作者“从窄门走向宽阔”的成功之作,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些人物分作“历史悲剧下的牺牲品”“暴露人性本相的兄弟”“无知无觉的旁观者”这三类加以阐述分析,意在探究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新变化。

  • 标签: 余华 《兄弟》 人物形象
  • 简介:韩思中小说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乡村世界的底层人民在这一转型语境艰难异常的生活困境及虽然充斥欲望的喧嚣但难掩衰朽失陷之态的乡村社会。但其创作同时也表现出了现代表现手法与叙事节奏感匮乏等方面的问题。

  • 标签: 韩思中 权力 资本 乡村失陷
  • 简介:本文通过对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泉镜花的短篇小说《外科手术室》反讽叙事的考察,探讨一种值得关注的文体创作。《外科手术室》将小说世界里的"美"反讽为"矫情"与"表演",以此揭示"美"的相对性和伪善性;将"爱"描画为实质上的"逃离",实现了对"爱"的反讽叙事。该小说通过对"美"与"爱"两个层面的本质性反讽书写,构建了一个精妙的反讽时空体系,实现了对文本表层浪漫主义叙事的超越。

  • 标签: 泉镜花 《外科手术室》 反讽 时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