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中国古代社会,不管哪一方面,最爱争个名分,讲个正统。政治是这样,文艺也是这样,反映在苏词研究上,同样是这样。围绕苏词的"正""变"问题,历代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总的来看,不论言"正"言"变",人们立论的着眼点基本都是在其风格方面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昔人谓东坡非正声,此特拘于音调言

  • 标签: 苏词 晚唐五代 中国古代社会 词风 研究者 以诗为词
  • 简介:苏轼是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型文化巨人。从中国散文史上看,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从中国诗歌史上看,他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最能体现“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宋诗特色;在中国书法

  • 标签: 苏轼 《水调歌头》 生活体验 意境 艺术手法
  • 简介:苏轼的中秋词在宋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和《念奴娇》(凭高眺远)这三首中秋词创作于苏轼三个不同的人生时期,主题各不相同,无论是从表现手法还是从内容思想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宋代中秋词的主题承载形式与审美内涵,为中秋词这一独特的文学题材的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 标签: 苏轼 中秋词 对比赏析
  • 简介:北宋神宗时期,苏轼不赞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而求外放,离开京城以避事端。但他这个有话藏不住的人,因不赞同而产生的牢骚还是要发的,诗歌创作里有,给宋神宗上书里也有。元丰二年(1079)四月,他赴湖州就任,依惯例写了《湖州谢上表》,忍不住对神宗皇帝说,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 标签: 《前赤壁赋》 苏轼 宋神宗时期 共享 赏析 明月
  • 简介:杭州西湖之美名扬天下,《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则不仅是苏轼的名作,更被公认为古往今来表现西湖风景最好的文学作品,脍炙人口,清代学者王文诰甚至说:“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当然是就对西湖之美的表现而言的。

  • 标签: 苏轼 精神 杭州西湖 文学作品 清代学者
  • 简介:中国古代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题画诗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古人非常讲究题画诗,诗与画相得益彰。但也有这样的情形:原画未必有多高的艺术水平,题画的诗却写得特别精彩。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之一就是一

  • 标签: 题画诗 再创造 春江 苏轼 诗与画 原画
  • 简介:苏轼过海后,指的是他被贬官海南之后的一段生活历程。将他在这段历程的诗歌创作,和杜甫出峡时的诗歌创作相提并论,是由韩驹开始的。韩驹说:

  • 标签: 诗歌创作 人文思考 海南 苏轼 生活历程 韩驹
  • 简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首词,词中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反映了苏轼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其实,在苏轼的内心深处是无比向往归隐山林的那份闲适自在,然而儒家的济世理想却鞭策着他在政治仕途上一路走到底,纵然坎坷,纵然波折,却依然无法抛弃。总之,苏轼是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虽然从未曾踏出归隐之路,但是参透的人生妙理却胜以归隐。

  • 标签: 苏轼 归去 出世 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