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戏曲政策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曾发挥巨大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党对戏曲政策更加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7月17日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52号),“52号文件”为戏曲传承发展出台了21条政策措施,此文件的出台,是继1951年“五五指示”以来的又一次从国家层面出台的专门针对戏曲发展的文件。

  • 标签: 戏曲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政策 民主革命时期 国务院办公厅 传承发展
  • 简介:<正>关于文学艺术的暴露与歌颂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这段话本已十分清楚地指明了革命文艺暴露和歌颂的对象,指明了暴露黑暗和歌颂光明一样都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但这一英明论断,长期来并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认真的贯彻,这主要表现在忽视、甚至

  • 标签: 社会主义文艺 革命文艺 现实生活 历史进程 阶级斗争 四人帮
  • 简介:<正>多年来,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潮的影响,文坛上出现“非英雄化”、“非典型化”、“非理想化”的倾向,感于此,我们重新学习和研究茅盾关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有关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茅盾 社会主义文学 新人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 英雄人物 民族形式
  • 简介:<正>生活的主旋律决定着文艺的主旋律.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反映人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自强不息的拼搏风貌,努力“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昭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塑造和肯定四化大业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弘扬社会主义的壮美崇高和悲剧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流意识.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学 主旋律 文艺家 社会主义文艺 主流意识 文艺创作
  • 简介:<正>一、用世界意识审视中国当代文学现象如何评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我国新时期文学的思想、艺术价值以及它今后发展的历史走向,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具有宏观的艺术视野,树立起真正的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全球意识;只有把历史转型时期的我国当代文学的变革,设置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审视,许多问题的实质便有可能看得清楚些.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小说 转型时期 文学变革 新时期文学 西方现代小说
  • 简介:中华道统思想是中国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道统的起源即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产生,道统思想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道统思想的基本精神包括仁爱精神、中道和谐精神、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经世日用精神和包融涵盖精神。中华道统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密切联系,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富强、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内容都与中华道统思想有关,反映中华道统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持续发展,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中华道统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仁爱
  • 简介:明代大儒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达到"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的文化伟人。"阳明文化"是指王阳明及其后学在长期的道德体悟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心学学派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儒家心性论与中国道德哲学发展到阳明文化之阶段,已到达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

  • 标签: 社会实践活动 文化体系 价值观 主义 中国历史 道德
  • 简介:<正>一我们所说的社会学批评,当然是指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特殊分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欧洲各国开始活跃的三十年代,恰恰也是在中国开始奠定基础的时期。到了四十年代,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社会批评逐步完成了一个“中国化”过程。自此而后,作为唯一允许存在的一种统一的批评模式,马克思主义社会批评左右中国文坛几近半个世纪之久。

  • 标签: 社会批评 社会学批评 理论批评 中国化 三十年代 四十年代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它立足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又切合当代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是我们民族团结工作在未来更加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向标。创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更加凸显和彰显两者间的内在逻辑性,找准出发点、突破点和落脚点,实现两者教育活动间的交融呈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新发展。本文将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途径进行论述。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团结教育 路径
  • 简介:<正>林默涵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林默涵劫后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简称《文集》,引文只注页码),收入了他从1977年至1985年关于思想文化、特别是文艺理论的93篇文章.诚如林默涵同志在《题记》里所说:“其中既没有时髦新调,也没有玄奥高论,更没有什么惊人的宏伟的‘新体系’.”但是,这些文章处处体现着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总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郑重的科学态度,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进行严肃的理论思考.因而,他的这个《文集》,不仅是我们研究、总结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状况的可贵的资料,而且为我们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意见.

  • 标签: 文集 社会主义文艺 西方现代派文艺 文艺改革 人民性 党性
  • 简介:文学作为社会思想意识的呈现,不应该也不能够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构成文学的社会环境的核心,则是社会政治环境。换句话说,政治的主题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文学的主题。作为一个承载一定思想意识的载体,文学必然深受政治的影响。文学的政治维度,来自于文学与政治这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文学与政治存在一定的张力,这是事实;更为现实的是,政治对于文学起着支配和调适的作用。

  • 标签: 文学与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政治维度 社会思想意识 社会政治环境 社会环境
  • 简介: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倡以政治小说为主体的政治写作。他说:“政治小说之体,自泰西人始也。……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于是彼中辍学之子,黉塾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侩、而农氓、而工匠、而车夫马卒、而妇女、而童孺,靡不手之口之。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沦为之一变。彼美、英、德、法、奥、

  • 标签: 政治小说 现实精神 写作 张平 义理 社会
  • 简介:新时期文学无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应冷静做一些反思:一、以爱情为轴心的新创作模式,使文艺创作跌入僵化的深谷。文革十年几乎没有爱情,而后来十年爱情又到处泛滥。不论什么体裁、题材和主题,不论写领袖、英雄或普通人,概莫能外。二、艺术商品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艺术创作脱离了艺术规律的轨道,而受了经济规律的支配。缪斯女神跟着财神爷私奔了,审美王国一片凄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文艺创作 创作模式 艺术商品化 十年 变态心理
  • 简介:公正是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在西方,自柏拉图至罗尔斯,均立足于人性自私,将关于它的理论侧重于制度设计。中国的公正思想则是道德自律主义的,朱熹首创式地实现了它的心本哲理化,具体在他解释程颐以公正解释《论语》的"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章时。朱熹用公体正用解程子的公正,体现了其将公正哲理化;以无私心解释公字,以好恶当于理解释正字,则体现了其公正思想的心本指向。朱熹的公正思想离不开其时代土壤:邢昺、刘畅、陈祥道、郑汝谐、张栻等的对"能好人能恶人"章的解释已包含他公正思想的因子;程门之学则是其源头。朱熹的心本哲理化的公正思想,在元点和意义生成上由阳明所完成:元点是"良知"(心体);意义生成上则是"致良知"(格物)。当下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应是整合中西的道德自律和制度设计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公正。

  • 标签: 朱熹 公正 体用 心本 西学 核心价值观
  • 简介:首先我代表《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向我刊第一任主编陈涌老师逝世致以最沉痛的哀悼。陈涌老师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对党的文艺事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陈涌老师的逝世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我们《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 标签: 文艺理论 文艺阵地 鲁迅研究专家 文艺观 文艺事业 革命文艺
  • 简介:2月4日,正是新世纪第一个立春,时逢一场瑞雪,飘飘扬扬,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在京举行了新春茶话会.在京的文艺界人士80多人共聚一堂,话新年、贺新春、展望新世纪.茶话会由李正忠主持,学会会长郑伯农致辞.贺敬之、陆梅林、张炯、徐非光、马蓥伯、孙永仁、有林、马少波、李秋存、朱子奇、王夫棠、陈明等先后在会上发言.

  • 标签: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学术会议 马克思主义 民族文化
  • 简介:与张炜这样重要的当代作家进行对话可能是一个非常欣悦但有难度的过程,因为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一系列经典的文学史“标签”和“定论”中辨别出真正具有生产性的“问题”,以此来“开启”一个具有“物质性”的文学史场景;而另一方面,面对张炜这样一个很有“理论坚持”的作家,他本人的辩解、质疑和反诘却让我们的“意图”始终处于”建构”和“颠覆”的罅隙之中。或许这就是当代文学史认知和研究的难度。作为研究者我们总是“立志揭穿文本的秘密性、私人化的现象,(发现)这些文本与历史场景有着深厚及共谋性的关联”(萨义德语)。但是,作为“个体”的作家(包括张炜)可能更愿意强调“文本”所具有的“超越”历史和意识形态的“普遍意义”,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把”作家”和“文本”呈现在艺术性、批判性、道德和良知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文学史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充满了“风险”的大的对话。但是如果研究者并不以一个确定的“目的论”和”价值观”为鹄的,那么,作家们的“夫子自道”也未尝不有助于我们对文学史的理解和“消化”,最终达到一种可以接受的“视界融合”。这样想来。张炜在本次对话中对文本、批评、经典化、人文精神、文学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的回应就有了非常值得重视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张炜 当代文学史研究 当代作家 “文本” 历史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