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这个标题,是鲁迅先生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副刊一篇杂文题的借用,而先生又是日本1920年9月第24卷9号春日一郎的论文题之转用.但百年之间,每当诗歌的发展出现问题时,尽管所指之"敌",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它对每个时期的诗之现状,都提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 标签: 诗歌 杂文 文学 鲁迅 发表 时期
  • 简介:战争影视片随想□戴行钺战争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一万年以前,而战争片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两者相比,前者恰似桑榆老翁,后者无异是襁褓幼婴。但是这一百年的战争片却把长达一万年的战争史的各个阶段或详或略地作了一个全方位的惊心动魄的展示。战争浪潮与战争影视一万年前...

  • 标签: 海湾战争 战争片 影视片 纪录片 好莱坞 现代启示
  • 简介:徐孔同志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小说,上下两卷,百万字巨著.去年1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费正清研究中心四位先生来京,曾从青年出版社买去四套书进行研究.他们从什么立场出发、抱着什么目的、为了什么用途研究此书,从该书无限丰富的历史信息资料中将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无从知道.这里,仅遵老战友徐孔之命,谈几点读后感受,就教于读者和同行.不知会不会与那四位美国朋友有什么共同之处?

  • 标签: 《朝鲜战争》 徐孔 艺术辉煌 小说 国际主义 艺术效果
  • 简介:<正>诗歌与其他文体比较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因表达角度和方式的不同而不象小说那样热闹,也不象散文那样平易又特别贴近生活。诗因“抒情”便时而显出一种“清高”,尤其近年来更是与读者的关系落落寡合,显得有些不甚景气。如果仅以此来论诗的兴衰我总感到不太公平。写诗须有雅兴,读诗也须有雅兴。有了雅兴才可写下去读下去,这是很重要的条件。诗的魅力是有限的。我们并不认为读者拿起诗来便忘了吃饭睡觉才是诗的幸运,也不能想象读了某诗之后就能把人激动得双泪

  • 标签: 诗歌 小说 散文 文体 贴近生活 自身特点
  • 简介:<正>季羡林在《群言》(90年第8期)《读日本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有感》一文中说:诗歌同散文、小说等,同是文艺创作。它们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我个人认为,最显著的差异就在于诗歌必须有韵律(在现代派诗人眼中,这些可能都是腐朽之论。但是,我自甘腐朽,而且认为,他们的诗歌说是什么东西都行,只是不是诗歌)。一讲到诗的韵律,就会想到音乐。诗韵同音乐确有许多共同之处。19世纪欧洲兴起的所谓“纯诗”(purepoetry),有的就强调诗的音乐感,主张诗歌音乐化。英法许多著名的诗人,如Swinburne、

  • 标签: 音乐感 音乐性 音乐化 诗歌 欧洲 韵律
  • 简介:本文译自《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1990年12月,CLEAR出版社),作者斯蒂芬·欧文,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学教授,该文以唐诗和它的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为例,阐述了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命题:文学作品中所指涉的历史背景不等同于历史学家的史观;对历史的描述只是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本身;在解读古代诗歌的过程中,一方面文本会唤起后代读者的想象力,去把握诗人创作时的历史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作的内涵,而另一方面,诗人又应力求避免让后代读者一眼识破诗人的意图及作品内涵与当时时代背景间的关系,他应当让读者去揣摩和猜想。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驾驭好作品和历史背景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一部成功的诗作,其魅力正在于此,对于力图探寻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的后代读者来说,它应是一个亦显亦晦而又仁智自见的斯芬克斯式的千古之谜。

  • 标签: 历史背景 历史环境 诗歌 整体性 历史事件 描述
  • 简介:<正>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50周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就是在《讲话》的思想教育和指引下成长起来的.那时正是抗日战争中期,全党正掀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以毛泽东为首的许多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革命实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当时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中,对中国革命战争作了许多科学的论述,后来,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加速全国人民的解放;以《新民

  • 标签: 影片 革命战争 毛泽东文艺思想 新时期 《讲话》 审美实践
  • 简介:<正>在黑龙江的诗人群中,我们应当特别提到梁南,过去说起的“北大荒诗派”,许多论者都忽略了梁南诗歌的应有地位,把他排除在北方诗人的行列,这恐怕是一种不应有的失误。诗人出生在南方,但他的生命已扎根于黑龙江的泥土之中,他的诗歌呈现出鲜明的北方特色。读他的诗,一种苍凉、宏阔的质感扑面而来,好象脚踏

  • 标签: 诗歌 黑龙江 泥土 “荒原” 诗歌意象 行列
  • 简介:<正>一、是矛盾,也是诗歌发展的契机和深化裹足不前不是文学的性格,毫无疑问,它同样不是在文学内部素以敏锐见长的诗歌的性格。面对一个蓬勃变异、日趋多样化的世界,文学,包括诗歌不可能不以自身的多样化来观照、来反映它所生存的世界。而世界在五光十色地运动着。人们的心灵在承受着也在消化着:彩电牌子、组合家具、弗洛伊德荣格、分析哲学与反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与反结构主义……所有的灯都亮了,反而一片眩

  • 标签: 文学 弗洛伊德 历史感 诗歌发展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地运动
  • 简介:<正>谢晃在《永恒的星光——诗歌语言浅谈》(《长江》84年3期)一文中对诗歌语言的艺术规律作了探索。文章指出:诗人的语言在表现对象的时候,它能利用它那无所不在,无也不往的神经末梢,极敏感地表现出那种包孕着人们主观性的感受。“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山路上的“空翠”仿佛饱含了可以“湿人衣”的水分;日光

  • 标签: 诗歌语言 星光 日光 艺术规律 神经末梢 主观性
  • 简介:1.当下的境况产生于八十年代的国内先锋诗歌,一开始就被沉溺于习惯的评论家与读者,以权威话语给予形式主义的批判性界定。的确,国内先锋诗歌首先是在形式上作出探索的姿态,它急切地表现出对强加的陈旧形式的抗拒。它对开放国门奔涌入来的国外20世纪新的诗歌流派形式表现出有点不成熟的热情,以致它自身在短短数年间形式不停地更替,却一下子难以有某一种形式上更完美文本的建立。但不管如何,它的出现与存在,已经将中国诗歌的一部分推进世界的总格局中。当下的境况如何呢?我注意到一种表明是站在精神立场上高唱道德与良知的论调,正用夸张的言语陈述物欲的泛滥现

  • 标签: 先锋诗歌 形式主义者 唯美主义 艺术形式 现代主义 先锋文学
  • 简介:<正>田间生前在给笔者的信中,一再强调:“诗不是个人的,是时代和社会的.”他从来不把诗歌当作一己悲欢的记录符号或心灵曲线.他的这一诗学观似乎很近于别林斯基关于诗歌当代性的论说.贺敬之在评价田间诗歌时,也曾特别指出:“新时代的擂鼓者,新世界的战斗者,新诗歌艺术的探索者—正是从以上这几方面,田间的诗歌在我

  • 标签: 新诗歌 社会属性 鼓点 战斗者 民歌 长诗
  • 简介:血与火的礼赞─—论吴越的诗歌创作黎可准备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心里总有种惘然若失的感觉,总觉得不合时宜。眼前的世界物欲横流,既有的衡量人的价值尺度已经南辕北辙,随着被抛入赤贫阶层,人的价值座标也被定位于零点。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也是万万不能...

  • 标签: 血与火 吴越 诗歌创作 皖南事变 纪实文学 花岗岩
  • 简介:在诗之旅中,曾有云留下了一段长长的心血与汗水凝结成的足印。一部《曾有云诗选》,是诗人创作生涯中的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生命的里程碑。要深刻了解一个诗人,必须沿着诗人的人生轨迹,认真地一一解读他各个创作阶段的诗歌作品。到目前为止,曾有云已出版九部诗集,分别是《东风集》、《血凝的红豆》、《金质响箭》、《秋恋》、《人生是爱》、《痴语》、《送你一个明天》、《失眠的芦笛》、《翡翠相思鸟》。这部《曾有云诗选》,是从以上九部诗集中选出的精华之作,还有一些是单篇发表过或未发表过的作品。作者不是专职诗人,长期在行政部门担任繁忙的领导工作,写诗多是在别人午休的时候,数十年来为诗呕心沥血。“诗余向政,政余赋诗”是对他较恰当的写照。诗人自言:“诗人的每一个细胞是一个难字。

  • 标签: 诗歌作品 生命体验 山水意识 哲学化 树桩盆景 哲学意味
  • 简介:新诗现代化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的结果;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后者的精神认同带来了观念的纯粹化、诗意的凡俗化、主旨的知性化和情调的感伤化;以对后者不同程度的"增殖"和"变异"实现了自身的背离性创造.

  • 标签: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新诗 俗化 感伤 纯粹
  • 简介:首先对“网络诗”的概念定义进行一番确定和梳理。双引号“网络诗”的外延是大于没有双引号的网络诗(仅仅指在网上创作、流通,读者或评论家在网上欣赏评论的那一类)的。在当下时代语境里,“网络诗”更多指的是带有网络气息的诗歌

  • 标签: 网络文学 “网络诗” 互联网技术 传播方式 民间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