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几年前有导演这样放言,说自己的电影是拍给下一个世纪的观众看的。这种话乍一听上去,似乎只是代表了一种个人艺术上的意愿而已。但细一想来,这样的导演不过是在地上画了一个圈,执著地把自己圈在了里面。那份心胸大约已经完全填满了艺术,腾不出一点儿地儿容纳观众了。...

  • 标签: 观众 品位 艺术欣赏 影片 戏剧电影 《红河谷》
  • 简介:花堡,这是一个美丽动听的地名,但触动作者杨廷玉并使他写出这部小说的因素,肯定不是它的美丽动听,而是这个地名背后的历史凄痛。他特意在扉页上摘下《松苑地方志》的一段话:“花堡,原名花子堡,松苑平原豆儿河畔三个毗邻村落的统称。清末民初战乱频仍饿殍遍野,这里曾是四方乞丐聚散和栖身之地,好多人家上溯四代都有讨饭历史,花子堡由此得名。”我想,作者将这段话引在卷首显眼的位置,也许是要告诉读者,他的写作动机正是缘于这里。

  • 标签: 农民 土地 讴歌 清末民初 写作动机 地方志
  • 简介:刘媛媛:三位老师好!蒋韵作为新时期文学成名的女作家,在山西文坛有着标志性位置,她的创作有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是当代文坛一个独特的存在。对此三位批评家怎么看?郭剑卿:我想把蒋韵放在新时期文学和山西文学两个维度里观察。一方面她是贯穿新时期文学创作近40年笔耕不辍的女作家,拥有了自己稳定的创作特色与风格。另一方面她又是山西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

  • 标签: 蒋韵 新时期文学 诗意 人生 个人风格 当代文坛
  • 简介:01窗上的寒气挡住了视线,呼啸的北风吹散了心情,房间里两只脚来回踱步,掐着手指,仿佛不知道疼.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文艺批评与评论作为创作引导和欣赏指导的重要一环,一直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时代变化和审美趣味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导致文艺批评已经不是既往的模样,认识到时代变化而调整文艺评论的旧俗,适应新的受众群落变化而坚守文艺评论的价值,根据众语喧哗的评论而引导端正的时代价值观评论,强化艺术审美的评论也顾念网络时代的趣味习惯,建设务实而高端的新时代的文艺批评,需要理论的坚守也需要个性把持。

  • 标签: 文艺批评 审美趣味 个性精神 互联网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到21世纪的今天,童庆炳始终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前沿。从“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提出、心理美学和文体学丛书的编撰,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实践、文化诗学的构想,他的思考紧紧追随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但他从不一味地追踪学术热点,而总是以对话的姿态参加各个时期、各种话题的讨论,既保持开放的立场又有所坚持,从而在丰富、深化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同时发出属己的独特声音。正因为如此,他每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及时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反响。

  • 标签: 学术研究 文学研究 童庆炳 审美维度 20世纪80年代初 述评
  • 简介:首先我代表《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向我刊第一任主编陈涌老师逝世致以最沉痛的哀悼。陈涌老师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对党的文艺事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陈涌老师的逝世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我们《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 标签: 文艺理论 文艺阵地 鲁迅研究专家 文艺观 文艺事业 革命文艺